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生命中不可不讀《法華經》

生命中不可不讀《法華經》





歷史上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緣親炙,但《法華經》提醒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願意修行,我們也能在生活中觸及究竟的生命實相,一如菩提樹下的佛陀。

 「若 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八歲成佛的小龍女、逢人 就禮拜的常不輕菩薩……,這些都是佛教徒琅琅上口、耳熟能詳的金句及菩薩本事,但您可知道這些種種,皆源自同一部經典,而且這部經還有「經中之王」的美 譽?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住世最後八年所說的法,也是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在最後的說法中,佛陀總結了過去四十 多年的教法,提出諸佛教化眾生的各種善巧方便,其實只有一個目的,便是引導大眾邁向成佛之道,無論是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每個人 都有能力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世尊並親自為弟子及與會大眾授成佛的記莂。

會三歸一,法華為最涵融大小乘之間的紛歧,《法華 經》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會歸於唯一佛乘,猶如海納百川,不僅平息了部派佛教的眾聲喧譁,肯定「眾生皆能成佛」的觀點,更成為大乘佛教獨到的思想底蘊。 在法華勝會上,佛陀也不只一次提到:「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點出本經的崇高地位。

《法華經》約在西元三 世紀時傳入中國,其大開大合、圓融無礙的立場,對於中國及東亞佛教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隋朝的智者大師便以《法華經》為基礎,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宗派── 天臺宗,而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觀音菩薩,更成為跨宗派的信仰核心。其他如人間淨土、女性成佛、逆行菩薩等議題,至今仍備受教界及學界的矚目。

有 別於一般經論,《法華經》大量運用偈頌、譬喻、寓言等文學手法呈現佛法大意,文字流麗舒暢,加上細膩生動的敘事,讀起來就像章回小說,充滿想像和趣味,一 點也不枯燥,自古以來即深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加上經中鼓勵造塔、塑像、書寫等功德,一幕幕精彩的說法場景,正好成為壁畫、雕刻的題材,不僅加速法華思想的 傳播,也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

眾多譬喻故事中,又以「法華七喻」最為人津津樂道。本經一開始,佛陀宣說諸佛出世的 一大因緣,直接闡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但現場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能夠理解,於是佛陀巧說故事,比喻三界猶如火宅危機四伏,而成佛之道就像 大白牛車一般穩健踏實,慢慢地有些弟子懂了,不過這還是少數;佛陀接著再舉出大眾過去求法的因緣,搭配化城譬喻,與會大眾終於心開意解。

從法說、譬喻說到因緣說,佛陀不厭其煩,一次次引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會通佛法大海,也難怪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會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多元入學方案
《法 華經》全經二十八品近七萬字,蘊含了豐厚的哲理及修持方法,天臺學者黃國清認為,《法華經》包含的主題相當多元,每個人都可依自己的觀點和需要,從中汲取 佛法的智慧,就像文學家胡適欣賞寓言故事的雋永趣味,智者大師發掘文句背後的堂奧,開闡一念三千的天臺教觀,當然還有更多人感動於菩薩的偉大實踐。

例如,一生受持觀音法門的聖嚴法師便曾提起,當他還是小沙彌時,師父要求他背《法華經》,但七萬字實在太長了,根本背不起來,後來他先背〈普門品〉,從念觀音、拜觀音入門,信仰的淬發讓法師這一生再也沒離開過觀世音。

除了觀音菩薩,《法華經》中還有專修禮拜、以理解包容為行動的常不輕菩薩;以全副身心活在當下、學習感恩奉獻的藥王菩薩;以音聲撫慰、回應一切眾生的妙音菩薩,以及守護每一個精進修行身影的普賢菩薩……,個個都是我們實踐菩薩道的好榜樣,也是實用的生活指南。

此外,《法華經》也提供了六十種修行方法,包括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宣說等,近代天臺宗倓虛大師便經常勸人,再忙也要讀《法華經》,即使無法誦讀全部,也可以每日一品為定課,一點一滴都是成就佛道的資糧。

一如經中所云: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一香一花的供養、一舉手一低頭的禮敬,乃至於一聲佛號,微小的善法滋養,皆足以讓成佛的生命、智慧的花串驟然綻放。

在生活中遇見佛陀
歷 史上那個殷切提攜弟子的佛陀早已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法華經》卻捎來另一個消息──在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中,佛陀帶我們從歷史的向度走入究竟的向 度,佛陀的入滅原來也是一種方便說法;佛陀不但未曾遠離,覺悟圓滿也是我們本自具足的。因此無須到其他地方尋找究竟的喜悅與自在,只要安住當下,用心聆聽 《法華經》,深入觀照生命實相,就能與經中的諸佛菩薩相應同在。


「夜裡,當我念誦《法華經》時,一座寶塔出現,光芒萬丈, 仰望夜空,觸目盡皆菩薩,而佛陀的手,就在我自己手中。」越南一行禪師在《經王法華經》寫下展讀《法華經》的感悟。「眾生皆能成佛」如同一份珍貴的禮物, 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回到初心,提起經中的百千法門,從「如是我聞」到「如是我行」,心心念念不離自性,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佛陀的左右 手。

◎文:許翠谷
摘自《人雜誌359期:《法華經》尋寶去》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84&ClassType=1&CommId=53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