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人脈、人緣、人氣 | 楊大偉 | 東周刊

人緣,不是有多少人認識人你,而是有多少人願意幫你。人脈,不是你利用過多少人,而是你幫過多少人。人氣,不是有多少人在你面前吹捧你,而是有多少人在你背後稱讚你。
-----------------------------------------------------------


人脈、人緣、人氣 | 楊大偉 | 東周刊


相信沒有人會懷疑人脈和人緣的重要,但人脈有數量和質量、闊度和深度之分,表面相識滿天下的人,往往也可能是是非滿天下。

有些人掛著幾百個商會、同鄉會、基金會的銜頭,什麼交流會、籌款晚會、高峰會都奉旨有他們的踪影,但筆者卻一直疑惑,一個真正投入做實務的人,怎可能對幾十個組織和範疇都瞭如指掌?在集郵位、握手位和出鏡位的背後,這種重量不重質去累積人脈的方法,實際上有多大的意義?

娛樂圈內也有一種人氣王,名字經常在報紙C1或娛樂雜誌出現,但大家永遠只記得他/她的緋聞,和誰是死敵,或被狗仔隊拍到的新聞,卻無人能講得出這個人有 拍過什麼電影、唱過什麼歌、或為那些品牌做過代言。這類人最擅於借人過橋炒作新聞,卻不知道人氣和人緣皆有正反之分,作為公眾人物,一個弄得不好,隨時未 見其利可以先見其弊,甚至換來水洗不清的犯眾憎,。

其實無論是人脈、人緣抑或人氣,只要起心動念時是帶有攀緣的成分,基本上都有可能會有反效果。所謂攀緣,佛陀的定義就是「若心有執著、掛礙,就是攀緣心。 要做到不攀緣,就是沒有掛礙和執著地付出和施捨。」當一個人施無所求,捨亦無所求時,自然不存在因為某些目的而去做某件事或討好某些人,但正由於世界上大 多數人都是利字當頭,凡事抱持「攞著數」的心態,因此大家對於攀緣和「靠黐」的人已越來越有防範。因此真正要培養長遠具備廣度和深度的人脈,都不會是有機 心或靠手段,而是要經過年月的交往、了解和觀察。

有人可能會問,這邊廂要「出外靠朋友」,但那邊又說做人不要攀緣,那人脈到底可以如何建立,總不可能靠對著手機在facebook去friend人吧!其 實有時大家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情,關鍵在於建立,而建立除了需要時間,更必然的共同點,是需要志趣相投。「志」當然是指理想,而「趣」就 是興趣,兩者越吻合,越有機會建立深層次的人緣和人脈,而兩者之間,當然又以「志」為重心,以「志」來維繫。

共同興趣的好處,是保證有頻密的見面機會和較長的見面時間,像打高球、打麻將甚至打邊爐便是好例子,但見面多不代表交情深,深交甚至患難之交,不可能單靠 興趣培養出來的。要得到經得起考驗的交情,一定是有共同理想、共同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基礎,再加上時間的蘊釀,因此通常一群有共同宗教背景、共同學歷背 景、識於微時,又或是長期一起做義工或為社會發聲的人,最有機會達到持久兼深厚的感情。而這種關係,往往都是心照不宣,即是說大家可以一年不見一次,但任 何時候一有需要,即使不開聲,大家都會自動幫忙。

 有段金句是這樣說的:「人緣,不是有多少人認識人你,而是有多少人願意幫你。人脈,不是你利用過多少人,而是你幫過多少人。人氣,不是有多少人在你面前吹 捧你,而是有多少人在你背後稱讚你。」能好好參透這三句話,那即使不攀、不求,貴人一樣會在我們身邊出現,人脈才算是闊度與深度並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