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楊大偉: 佛學兩個「較」 不比較不計較 | 經濟日報

楊大偉: 佛學兩個「較」 不比較不計較 | 經濟日報

感謝《經濟日報》今天刊登的訪問,主題是如何將《心經》和佛學智慧應用在生活。
學兩個「較」:不比較、不計較;
明白隨緣不是隨便,不執著不等於不進取。
聚焦在能控制的地方,不擔憂控制不了的事情,做好計劃但不過分擔憂。

由於對佛學理解仍非常粗淺,不圓滿的地方,請多包涵。
---------------------------------------------------------------




鄉議會主席劉皇發今年為香港求得中籤,籤文中一句「色則是空空是色」引來對香港前景各種解讀。句子語出《心經》,是佛教徒常會背誦抄寫的佛家經典,冀參透箇中含義,修心養性。
近年香港流行禪修,近月新開的慈山寺預約參學的名額也常告爆滿。本報一連兩日借助《心經》,探討如何將佛家思想積極地應用到生活、工作中。

港人物質豐 心靈空間小
「現代人來到這一刻,肯定需要找心靈出路。」社企創辦人、佛教徒楊大偉這樣說。「物質的出路已去到七七八八,一般人不一定用很多錢,基本生活也大致可應 付;如今個個拿着手機,資訊超負荷,心靈空間卻小得不堪。香港物質排Top 10(前10名),(服務業)微笑指數排(全球)尾三。」
寺廟參訪名額爆滿、Google等企業推行Mindfulness Training(正念訓練),在他看來,都是現代人要為心靈找出路的表現。他謙稱不是佛學專家,擅長的是將艱深的佛理化繁為簡,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應用佛學」。

「《心經》就是心的訓練,訓練心理質素,就像去健身房做肌肉訓練,去進修班增進知識。」他說:「佛學很積極,put you in the right mental framework(令你在正確觀念的框架裏運作),令你不會自己製造失望給自己。」

事物因緣聚散 活在當下
楊大偉解釋佛家所講的「因緣和合」,通俗舉例為:「天氣好,一男一女在公園,一個跑步,一個遛狗,互相認識,後來結了婚。」一切皆是因緣和合所生。而所謂 「色即是空」,「色指物質、有形相的東西,而空不是指empty、nothing(空洞),而是解『常變化』,不停流動。」

有形的物質總是無常,「今天天氣晴朗,明天未必,今天兩家公司合併,明天分拆也不一定。」事物隨着因緣而聚,隨着因緣的散而分開,「但人的內心不太接受無常,例如年輕不接受年老,結婚不接受離婚,興旺不接受衰落,聚不接受散。」

佛陀說「活在當下」,楊大偉指,看透了緣起緣滅、生死起跌是定律,對很多事情的強求和執着會減輕,不會大喜大悲,心境找到自在的狀態,同時盡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聚焦可控事 不過分擔憂
雖然《心經》提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色(物質現象)、受、想、行、識(精神現象)這「五蘊」都是空性,都隨着因緣的變化而變化,但「隨緣」並非隨便,不執着不等於不進取。

他說,「緣」分為兩種,例如考試前溫習是自己可以創造的,而考試當日塞車遲到則是不可控因素,只能「隨緣」。聚焦在能控制的地方,不擔憂控制不了的事情,做好計劃但不過分擔憂。
佛學更多是教人調整心態,著有《棟篤禪》、《開工正能量》的楊大偉舉出「應用佛學」的經典例子,「有個女仔失戀,法師說恭喜她,因為那個男人失去一個愛他 的人,而你則是失去一個不愛你的人。法師不是叫她去求神燒香,而是一個mental switch(思維的轉變),令她不至於深受打擊。」

尋答案製效應 推向主流
佛學還提倡兩個「較」——不比較不計較,「有些煩惱是自我製造的,但有些則是結構性問題,較難改變,不止靠心靈調整,還需政策、環境、商業手法等的調整, 這也是環球性的問題。」他舉例免費電視牌照風波,「市民真的想有選擇,是個近乎黑白的問題,怎能沒有負面情緒?不合理的情況下就要爭取了。」他指這是個共 同參與的城市,用佛學「共業」的概念,所有的效果都將會由全民共同承擔。

 如今科技發達,令社會怨氣更快聚集,提出問題又如何?楊大偉以推行環保素食的社企Green Monday為例,認為「可製造solution」,「自己嘗試尋求答案,製造一個效應,再反推向主流。由有變無是無常,由無變有也是無常,一是 break down(瓦解),一是break through(突破)。」(系列二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