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寒熱真那麼重要嗎?
http://leeyuming.com/%E9%A3%9F%E7%89%A9%E5%AF%92%E7%86%B1%E7%9C%9F%E9%82%A3%E9%BA%BC%E9%87%8D%E8%A6%81%E5%97%8E%EF%BC%9F/【李博士撰文】
不少人特別注重食物的寒熱,認為「寒底」的人不可吃寒性食物,「熱底」的熱人不可吃熱性食物,這種想法,未必符合傳統中醫的飲食觀!
食物分寒熱的屬性,的確自古也有了,可是要否這麼嚴格,有些人只可以吃熱性或寒性食物?又或者說寒性食物一定要配搭熱性食物「中和」?這都未必是中醫的看法!
1. 你肯定自己是寒底或熱底嗎?
首先,我想肯定的指出,「寒底」、「熱底」一說,並非出自中醫!中醫上不會說你是甚麼「底子」的,這其實只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可參看報章訪問《糾正對中醫術語的誤解》)。中醫上看,一個人的身體,很難會「完全的寒」和「完全的熱」!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寒熱並見」,例如有「上熱下寒」,或者「胃熱脾寒」、「腸熱宮寒」……身體不同的五臟六腑部位,其實可以有寒有熱!一個人身體的寒熱,若要考慮飲食上的選擇,肯定不是那麼絕對。
我常說一個冷笑話:一個人怎樣才是「寒底」?就是當他死掉了,已經放進了殮房的冰櫃之中…… 如果一個人是「熱底」的,那就是當他死掉了,火化了之後,那就完全是熱了!——記得,一個活的人,身體的寒熱不會那麼簡單。
2.大寒未必如你想象中那麼寒!
食物的寒熱,怎樣也不會「很寒很熱」!好像吃西瓜有人說是「大寒」,它相比中藥上「石膏」、「黃連」的大寒,那西瓜的寒只是小毛見大毛了!相對西瓜也只是「小寒」而已。所謂「藥食同源」,藥物和食物本來都是透過「嘗試」去辨別其特性,但是後來為何分開了「藥物」和「食物」?就是因為「藥物」的特性偏頗較強,而食物趨於平和,就算食物有寒熱的特性,那也只是「雞蛋裡挑骨頭」的仔細斟酌而已。具體來說,比如用0分到1分去比較寒性:
0(平和)——————0.5(一般寒)——————1(大寒)
【食物】 【藥物】
假如說黃連、石膏是「大寒」的中藥,它就在1的位置上;可是同樣稱為「大寒」的「西瓜」,它只是最多在0.5或以下的位置上(還要看是甚麼西瓜呢)。藥物和食物雖然用上了同樣的「寒熱」名詞,但是其寒熱程度的含義是不同。記得,寒熱多少還有吃多少的「量」問題!吃一片西瓜、跟一次吃完一個,這寒是差別很大的。
3. 不一定每頓飯都要寒熱調和
一個人身體裡面總是「寒熱並見」,你吃的食物,如果你真要講究,那就很複雜的問題了!除了要考慮每一種食物的寒熱之外,還要考慮食物的走向,知道食物能夠去到五臟六腑、身體的哪個部位,解決哪裡的寒熱問題!——當然,如果你真要這樣考慮每一頓飯,恐怕你連一頓飯都吃不下。其實,簡單一點,今天吃了點熱氣東西,之後你再吃一些清涼東西,這也可以的,不一定要一頓飯中就「寒熱平衡」。比如你這頓飯吃多了辛辣食物,下一頓飯吃一些水果蔬菜,這是很自然正常的做法。健康人的身體,自然會告訴你怎樣吃最舒服。
不少人總是覺得,要將食物變得很平和,比如覺得煮寒涼的食物總要放一些生薑進去「調和寒熱」,其實,除非是身患重病的人,必須要飲食十分謹慎平穩,一般人實在不需要如此擔心。
(上圖表取自網上。筆者認為,類似的食物寒熱表,中醫上的根據往往未夠充分,不明出處,製圖者亦未經過親身驗證,不宜盲從!)
4. 同時吃寒熱食物也不是問題
由於身體上「寒熱並見」的特性,一頓飯之中同時吃寒吃熱的食物,也不是問題!其實就算是中醫師處方,也經常寒藥熱藥同時使用,這就是因為一個人可以 同時有寒有熱!再次強調,這世界上甚少只有完全寒涼、完全溫熱的體質,就算你覺得自己身體寒涼,其實也未必完全沒有熱,偶爾吃點寒的食物,也可能對你身體 有幫助。補充:很多人會想,如果寒藥熱藥一起用,這會否互相抵消了?這要看藥物的特性。由於藥物的作用部位趨勢不同,如果寒藥走上、熱藥走下,那樣是不會衝突「抵消」的;但是如果兩者作用部位相同,那就可能會抵消了。 如果寒熱食物一起吃,道理也是一樣的。
5. 別忘記,人是活的!
人是一個有機體,不是你身體有熱,就必須要吃寒涼,身體也可能透過各種方法調節過來啊!例如體內積熱,之後見到小便黃了,這個小便黃,一方面反映你 裡面有熱,另一方面也是將你體內的熱,排出體外的方法!又比如你吃熱氣東西太多,之後長痤瘡了,其實痤瘡排膿也是一種驅除熱毒的方法。傳統中醫看待食物,並非如你想象中,那麼講究寒熱的!筆者作為中醫師,平常吃飯時實在不太執著於食物的寒熱。只要懂得一般飲食的法則,多吃素、少吃肉,飲食清淡簡單,那就可以了。(當然這些法則還有不少,需要懂得傳統智慧,並非隨便亂吃。)
身體的寒熱,並非自己感覺體寒就必須要吃溫熱的食物,反之亦然,太過擔心飲食寒熱的問題,這種「擔心」反而會讓人生病啊!學習減少飲食的煩惱,回歸簡單的飲食生活,才是養生的一大學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