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10種傷腎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
【10種傷腎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
1.濫用止痛藥: 長期服用或大劑量服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如止痛片、消炎痛、阿司 匹林等,容易引起腎損害。腎損害可表現為:乏力、口幹舌燥、食欲 不振、尿頻、尿急、尿痛,甚至出現血尿和無菌性膿尿,並伴有關節 痛等症狀。有的直接會引起急性腎炎或腎小球壞死等腎病綜合征,重 者會導致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2.過量服用某些中草藥: 近年臨床不斷發現,服用某些中草藥(包括中成藥)可引起腎功能損 害。會"傷腎"的中草藥有:雷公藤、關木通、牽牛子、蒼耳子、罌 粟殼、生草烏、使君子、青木香、廣防己等。其中雷公藤導致的腎損 害最大,其次是關木通。關木通傷腎的原因是含有腎毒性物質馬兜鈴 酸。
3.暴飲暴食: 現代人聚餐機會增多,常會吃下過量的"美味",攝入的食物最終都 會產生廢物——尿酸及尿素氮等。這些廢物大多經過腎臟排出,飲食 無度無疑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4.經常憋尿: 有些人因工作忙而長時間憋尿。尿液在膀胱裡太久很容易繁殖細菌, 細菌會經輸尿管逆行到腎,導致尿路感染和腎盂腎炎。這類感染一旦 反覆發作,能引發慢性感染,不易治愈。患者不僅會出現腰酸背痛、 尿頻尿急等症狀,還可能發展成為急性尿毒症。
5.喝水太少: 如果長時間不喝水,尿量就會減少,尿液中攜帶的廢物和毒素的濃度 就會增加。臨床常見的腎結石、腎積水等都和長時間不喝水密切相關 。充分喝水可稀釋尿液,保護腎臟,有利於充分排出廢物和毒素。
6.過度喝飲料: 飲料過度攝取會間接損傷腎。人體內的酸鹼度為7.2,這些飲料普 遍為高度酸性,飲用後體內酸鹼度明顯改變。腎臟是調節人體內酸鹼 度的主要器官,長期過度攝取軟飲料及運動飲料,會給腎臟帶來負擔 ,增加腎臟損傷的概率。
7.吃過於鬆軟的麵包: 麵包和糕點中有一種食品添加劑溴酸鉀,它能賦予烤制食品所必需的 面筋強度及彈性,吃起來口感鬆軟,但過量食用會損害人的中樞神經 、血液及腎臟。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其列為致癌物質。
8.酒後喝濃茶: 有的人認為酒後喝濃茶能解酒,其實這非但無效,還會傷腎。茶葉中 的茶鹼可以較快地影響腎臟而發揮利尿作用,此時酒精尚未來得及再 分解便從腎臟排出,使腎臟受到大量乙醇的刺激,從而損傷腎功能。
9.飲食重口味 飲食偏鹹,尤其是某些零食鹽分含量過高,例如吃炸薯片、方便面等 會讓人不知不覺吸收過量的鹽分,導致血壓升高,腎臟血液不能維持 正常流量,從而誘發腎病。
10. 吃太多肉 動物性食物,通常油脂及蛋白質含量較高,容易產生「先進糖化終產 物」(AGEs),恐怖是這些動物性蛋白質食物,透過炭烤、火烤 、乾煎及油炸等乾熱方式料理後,容易引起氧化作用及發炎反應,導 致大小血管病變,有些人就會發現動脈硬化、糖尿病、老化及慢性腎 臟病,通通找上門了。
參考資料:Vegetarian、廣州日報 蔬食伊甸園小編 整理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重覆
重覆
最近和一位將到30歲的同事閒談時,得知他已患有足底根膜炎、痛風及脂肪肝等慢性病。他說這可能與遺傳有關,現在正不斷尋求不同的醫生治療,包括西醫、中醫及物理治療等。回顧他的飲食習慣,每天都吃只少一頓美式快餐,以煎炸肉類為主,又愛喝濃肉湯,加上沒有運動,所以這麼年輕就患上好幾個慢性病。
還記得一次,他看見我正在吃水果時,他說:「嘩!你真健康,我已有一個多月沒有吃過水果了。」
已往身體不好時,我也曾四處去求醫及學習氣功,把健康完全交托給醫生及治療師,忽略了自己現在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模式。每一次都帶著一點期望,說真其實是一份貪念,寄望醫生或功法可以解決所有自己身心的問題。這時經常去看不同的醫師及練習不同的氣功,感覺這處沒有甚麼療效時,就轉另一個,不斷地展轉重覆。每次都貪求有新的進展,結果每一次都是落空,而且健康情況每放越下,當時的確越來越失望。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素食,看了些有關素食與健康的文章及研究報告,得知肉食會帶給身體很多炎症及毒素,因而導致不少身體及心理的問題,影響健康。當時心想,反正嘗試過這麼多的方法都不行,不如一嘗又何妨。結果健康漸漸地改善之餘,使我明白和感受到,食物對維持我們身心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後來很有福份接觸到禪武醫,另我更加明白和體會到,飲食對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狀態,有著緊密的關係。正如當初素食時,因怕吃素寒涼,所以吃很多韭、蔥、蒜、油菜 (菜心)、香菜、薑及辛辣食物 (芥類、辣椒、胡椒) 等久食傷神的食材,導致情緒難以控制,事事看不過眼,經常動怒。
正所謂:「修禪先修口」
我與他分享了一些關於素食後,改善健康的體驗。祝願他有一天可以明白,健康是要向自己負責的。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已往種下的因所致,與別人無關,更不是宿命。如果我們沒有主動地,把自己已往不好的陃習改過,即使是世上最好的療法,也是枉然。
身體有病,看醫生接受適當的治療或吃藥,來控制、穩定及治療疾病,當然是有需要的。但如可以同時配合,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模式及生活態度,改善健康,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即使不能把疾病完全根治,也可慢慢地改善,減少其帶來的不安,讓生活自在一點。
「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此界壞時,寄生他方,如是展韓托寄,俟此界成,又再回來。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最近和一位將到30歲的同事閒談時,得知他已患有足底根膜炎、痛風及脂肪肝等慢性病。他說這可能與遺傳有關,現在正不斷尋求不同的醫生治療,包括西醫、中醫及物理治療等。回顧他的飲食習慣,每天都吃只少一頓美式快餐,以煎炸肉類為主,又愛喝濃肉湯,加上沒有運動,所以這麼年輕就患上好幾個慢性病。
還記得一次,他看見我正在吃水果時,他說:「嘩!你真健康,我已有一個多月沒有吃過水果了。」
已往身體不好時,我也曾四處去求醫及學習氣功,把健康完全交托給醫生及治療師,忽略了自己現在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模式。每一次都帶著一點期望,說真其實是一份貪念,寄望醫生或功法可以解決所有自己身心的問題。這時經常去看不同的醫師及練習不同的氣功,感覺這處沒有甚麼療效時,就轉另一個,不斷地展轉重覆。每次都貪求有新的進展,結果每一次都是落空,而且健康情況每放越下,當時的確越來越失望。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素食,看了些有關素食與健康的文章及研究報告,得知肉食會帶給身體很多炎症及毒素,因而導致不少身體及心理的問題,影響健康。當時心想,反正嘗試過這麼多的方法都不行,不如一嘗又何妨。結果健康漸漸地改善之餘,使我明白和感受到,食物對維持我們身心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後來很有福份接觸到禪武醫,另我更加明白和體會到,飲食對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狀態,有著緊密的關係。正如當初素食時,因怕吃素寒涼,所以吃很多韭、蔥、蒜、油菜 (菜心)、香菜、薑及辛辣食物 (芥類、辣椒、胡椒) 等久食傷神的食材,導致情緒難以控制,事事看不過眼,經常動怒。
正所謂:「修禪先修口」
我與他分享了一些關於素食後,改善健康的體驗。祝願他有一天可以明白,健康是要向自己負責的。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已往種下的因所致,與別人無關,更不是宿命。如果我們沒有主動地,把自己已往不好的陃習改過,即使是世上最好的療法,也是枉然。
身體有病,看醫生接受適當的治療或吃藥,來控制、穩定及治療疾病,當然是有需要的。但如可以同時配合,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模式及生活態度,改善健康,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即使不能把疾病完全根治,也可慢慢地改善,減少其帶來的不安,讓生活自在一點。
「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此界壞時,寄生他方,如是展韓托寄,俟此界成,又再回來。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美味的代價 – 食品工業最黑暗的一面
美味的代價 – 食品工業最黑暗的一面
http://www.fankudo.com/joe/5401
你知道嗎? 在美國掌控了九成玉米的孟山都 Monsanto,規模不亞於微軟跟蘋果,曾被評為全球最邪惡的企業,他們不是食品公司而是化學公司,在越戰期間生產了毒死四十萬越南人,造成五十萬畸型 兒的橙劑…現在他們的目標,是利用基因改良作物來掌控你所吃的食物。你對你的食物到底了解多少? 這部由公視翻譯的「美味的代價 Food Inc」紀錄片揭開了食品界最黑暗也最不為人知的一面。
後記:
基因改造食物,擾亂生態平衡及違反自然。
因科學家無法可以取得種子,作出大型研究,所以食物安全測試不足。
很多觀察報告指出,食用基因改造食物後,導致不同的慢性病,如癌症、免疫力系統失調、哮喘、過敏、過度活躍症等。
嚴重影響生態平衡及我們的下一代。
聲稱這是解決全球糧食與飢餓問題,其實是謊話。
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有 50% 的糧食,用來供給富裕國家,而貧窮國家只佔 3%,使貧窮國家的人民糧食不足。
加上富裕國家的人民吃肉過多,很穀糧用作養殖生畜,導致糧食更加不足。
所以素食,大量減少吃肉,才是治本之道!
http://www.fankudo.com/joe/5401
你知道嗎? 在美國掌控了九成玉米的孟山都 Monsanto,規模不亞於微軟跟蘋果,曾被評為全球最邪惡的企業,他們不是食品公司而是化學公司,在越戰期間生產了毒死四十萬越南人,造成五十萬畸型 兒的橙劑…現在他們的目標,是利用基因改良作物來掌控你所吃的食物。你對你的食物到底了解多少? 這部由公視翻譯的「美味的代價 Food Inc」紀錄片揭開了食品界最黑暗也最不為人知的一面。
後記:
基因改造食物,擾亂生態平衡及違反自然。
因科學家無法可以取得種子,作出大型研究,所以食物安全測試不足。
很多觀察報告指出,食用基因改造食物後,導致不同的慢性病,如癌症、免疫力系統失調、哮喘、過敏、過度活躍症等。
嚴重影響生態平衡及我們的下一代。
聲稱這是解決全球糧食與飢餓問題,其實是謊話。
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有 50% 的糧食,用來供給富裕國家,而貧窮國家只佔 3%,使貧窮國家的人民糧食不足。
加上富裕國家的人民吃肉過多,很穀糧用作養殖生畜,導致糧食更加不足。
所以素食,大量減少吃肉,才是治本之道!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修行篇~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修行篇~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多按讚~佛學經典不錯過
《法華經》是一部多面向的修行寶典,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 有六十多種,最簡單的是稱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還 有常見的授持、讀誦、供養經卷、為他人講說經義,以及最 特殊的「法華三昧」,就讓我們隨著法師進入法華世界學習 。
************************** ***************
從《法華經》揭示的修行方法,在其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出 現頻率最高的是為他人解說經義,其次是授持、讀誦、供養 經卷等。此經也在鼓勵修持六度行及三十七助道品之外,最 特殊的尚有兩項:一、遇人即拜並稱「汝等皆當作佛」的常 不輕菩薩;二、燒身供佛的藥王菩薩苦行。
中國佛教受《法華經》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修行方法,相當 的多,在編成整部的書及整套的儀軌方面,則有陳代慧思的 《法華經安樂行義》及隨代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尤其 是後者的影響所及,天臺系的遵式,便編了許多懺儀,致使 大眾化的中國佛教,一方面有利於集會修行,同時也即以做 經懺為信仰佛的形式了。
《法華經》鼓勵「不惜身命」的求法精神,同時又在三強調 「柔和」與「忍辱」的精神,這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堅定和柔 靭的美德。此經主張稱名念佛,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做為修行方法,對於佛教普及化的功效極大,甚至未曾歸 信佛教的人,一旦遇到急難病變,也會不期然地念阿彌陀佛 、求觀世音菩薩,此為千百年來中國的社會人心,提供了安 定力與安全感。
《法華經》所見的修行方法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在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個項 目,每一個項目於每品出現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項計算。在 此六十個項目中,於二十八品經文之內,出現最多者,有二 十二個品目,最少者僅出現在一個品目的經文之中。介紹如 下:
(一) 為他人說此《法華經》,計二十二品。
(二) 受持此經,計十九品。
(三) 讀誦此經,計十八品。
(四) 供養此經及供養寶塔,計十五品。
(五) 得深智慧及修習禪定,各計十三品。
(六) 頭面禮足及讚歎功德,各計十二品。
(七) 自書教人書,計十一品。
(八) 持大乘戒及精進勇猛,各計十品。
(九) 廣聞如來法及低頭合掌,各計九品。
(十) 著忍辱鎧、恭敬諸佛、信受信解及起塔供養,各計七品。
(十一) 如說修行,各六品。
(十二) 獨處山林靜處、大慈悲心、柔和心、護持法藏,各計五品。
(十三) 布施、稱名念佛、瞻仰尊顏,各計四品。
(十四) 集眾聽法及隨喜,各三品。
(十五) 法華三昧、音樂供養、尊重、問訊、求無上道、善答問難、 現一切色身三昧、陀羅尼咒,各二品。
(十六) 僅在一品中出現者則有畫佛像、繞佛、供給走使、以身為床 座、不惜身命、不說人過、不說經典過、不輕餘法師、不說 人長短、不稱名說小乘過,不稱名讚歎小乘、不以小乘法答 、不希供養、不輕罵學佛道者、不戲論諸法、平等說法、立 僧坊、供養眾僧、供養讚歎聲聞眾僧、自燃其身供養佛、燃 手指供佛塔、燃足一指供佛塔、三十七助道品、求索此經。
出現項目最多的〈安樂品行〉,幾乎像是《梵網經菩薩戒本 》及《瑜伽菩薩戒本》,對於修行者在身、口、意、誓願, 四個範圍的行為規定,極其嚴格。出現項目最少的是〈觀世 音菩薩普門品〉,僅僅兩個項目,一是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二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經中修 行方法的最高究竟的法門,後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機學 佛者所信受奉行的法門。
在《法華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菩薩本事品〉 中介紹的燒身、燒指供佛的捨身法門,可謂難行能行的大苦 行。其次奇特的修行方法則為〈常不輕菩薩品〉的見到四眾 皆予禮拜,並稱「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至於 綜合性的修行方法,則出於最後一品的〈普賢菩薩勸發品〉 ,標明了以三七二十一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修行法。
《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也可以說,《法華經》對於大眾所教授的修行方法,著重在 於受持此經、讀誦此經,為它人轉說此經。修此三項均有無 量功德。
於《法華經》中經常出現的句型有:「受持、讀誦、解說、 書寫」;「受持、讀誦、思惟、為他人說」;「書寫此經, 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受持、讀誦、正憶 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等。在這中間,或是受持、 讀誦、書寫,或是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都是為了相同的 目的,即是在得經之後,當受持,受持之後,當常讀誦,讀 誦之時當解其經義,明義之後當廣為人說,同時為了使得經 典流布於廣大的人間,在印刷技術尚未發明之時,用手抄寫 是唯一最佳的傳播方式,所以鼓勵若自書寫,若使人書寫, 均有無量功德。在此經〈法師品〉更有一段標準的句子:「 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 則為一衣覆之」,並說:「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 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便是法師。
經典的獲得,除了自己書寫,請人書寫,便是向人「求索」 。例如本經〈普賢菩薩勸發品〉即有:「求索者,受持者, 讀誦者,書寫者」的經文。可知求法者,有兩途:一是親近 善知識聽聞佛法,一是向有佛經者求索經卷。在未得經卷之 前,當求索,當書寫;已得經卷之後,當受持記憶熟背;尚 未熟背之時當對著經卷口宣句讀;熟背之後,不對經文即可 朗朗背誦;凡有經卷之處,如有力量當為起塔供養,如供佛 的全身;並為他人解說經文;同時書寫經卷,廣為流通。這 是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的一貫方法、佛法的流傳 ,大致上便是依靠這樣的方式進行。古來的佛教徒們,不論 程度深淺,不論學問高下,幾乎無一不是由受持讀誦著手, 學殖豐富者,則為人解說書寫。
《法華經安樂行義》及《法華三昧懺儀》
到了陳之慧思禪師,便依〈安樂行品〉撰《法華經安樂行義 》(又稱《安樂行義》)一卷;隋之智顗禪師,依〈普賢菩 薩勸發品〉撰《法華三昧懺儀》,目的是為了從有相行而進 入無相行。慧思禪師的《安樂行義》將修行分作無相及有相 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 不生」;有相行者「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 ,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 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 行」。修此有相行,可得三種陀羅尼門:
(一) 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
(二)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
(三) 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
若不顧身命精進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 足。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可知一 般人的散心讀誦,若不能不惜身命精進不懈,連第一陀羅尼 都不會得到的。
正由於安樂行即是無相行,很難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 以智顗禪師即根據〈普賢菩薩勸發品〉所示「三七日中,應 一心精進」的原則,編撰了一卷《法華三昧懺儀》,以方便 散心精進,讀誦《法華經》者,達到一心精進的程度。同時 也由於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華三昧,誦《法華經.藥王菩 薩本事品》,心緣菩薩的燒身供佛的苦行,而讀至「是真精 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便悟見與思禪師處於靈山法華 盛會,他將此經驗請示思禪師,而被告以:「非汝莫證,非 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 也。」此所謂初旋陀羅尼門,即是慧思《安樂行義》中所說 的三種陀羅尼門的第一種總持陀羅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薩道 慧。但此對於智顗禪師已極為重要。
至於「法華三昧」的名稱,係出於《法華經》,共有三處:
(一)〈妙音菩薩品〉有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 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
(二)同上品:「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三)〈妙莊嚴王本事品〉有云:「受持是《法華經》,淨 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
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 「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甚 深智慧之際,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 持讀誦《法華經》了。僅靠讀誦,還是不夠,故於《法華三 昧懺儀》,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當於正懺之前,一七 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 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 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念,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 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
除了誦經,先須懺悔,莊嚴道場,供養三寶,同時也要坐禪 修觀及發誓願。
「三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為正受,為了通過定境而達到 智慧的解脫,而修種種三昧。法華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華 三昧的修法,須先修懺悔,這是從《安樂行義》而來,此可 由《法華三昧懺儀》的說明得知:「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 ,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久行者依〈安樂行品〉 。」法華三昧是安樂行的預備階段,故安樂行主張的懺悔是 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這項懺悔法的經典根源是出 於被稱為《法華經》的結經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此經 將《法華經》的末品〈普賢菩薩勸法品〉三七日行法,更進 一步,做了詳細的說明,特別一層又一層地增加了懺悔法門 ,最特殊的是為了求得六根清淨,而逐條懺悔六根罪業。此 在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中也照樣援用。因為《觀普賢菩 薩行法經》中對於懺悔的功能有如下的說明:「若聲聞毀破 三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 、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 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法,當勤 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 當知此人,於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不必禮拜 。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利居士 修第一懺悔。」
這是說,若能讀誦方等大乘經典,心與空慧相應,及不須以 禮拜的方式懺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懺悔。相反地,如果尚 未能與空慧相應,還是要心惟口宣,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無 量諸佛,求哀懺悔。此在《法華三昧懺儀》中也說:「觀心 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作是懺悔,名大懺 悔。」
若以知禮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上說的三種懺悔法而言 ,最高的懺悔是無生懺,即是以無念念實相。那便相當於《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第一懺悔,也是《法華三昧懺儀》的 大懺悔。懺悔行法,本為業重障深不易一心專念地修習無漏 的定慧者設,然到宋明以後的中國佛教界,舉行各種禮懺道 場,目的僅為消除業障,已不再有像《法華三昧懺儀》所行 法中的讀誦、禮懺、禪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陀羅尼咒.延僧誦經.唱經題逐字拜經.稱念觀世音菩薩
由於《法華經》中有〈陀羅尼品〉,是藥王菩薩、勇施菩薩 、毘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羅剎女,分別給說法者做守護 用的咒文,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普賢菩薩,也說 了一個陀羅尼咒,給三七日中修習此《法華經》的人做守護 之用。
到了宋朝的慈雲遵式,也依唐朝伽梵達摩譯出的《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一卷,編成了 《大悲懺》行法,迄今仍被中國佛教界廣為使用,〈大悲咒 〉也因此風行。這使得中國佛教,除了密宗持咒之外,顯教 的僧俗四眾,也都在用密教的陀羅尼咒作為修行的法門了。 乃至晚近數百年來,《禪門日誦》及《毘尼日用》等佛門常 用課本中,也都採入了不少陀羅尼咒。
《法華經》的受持讀誦,是教修行的人自己來做,迄明末為 止的各種佛教資料所顯示的讀誦經卷的功德,也都是自修自 得,可是到了清初編成的《法華經持驗記》卷下,便錄了四 則延僧代為誦經超度解厄的記載,現在且舉其中兩則:
(一) 錄自《湘山野錄》者:宋人張秉神遊地獄,獄史命其誦《法 華經》,張秉便召僧,日請一僧,日誦一部,許終其身。
(二) 編者周克復自獲者:明人蘇州尤弘遠病中至地獄,被告之卅 :「今既得生還,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誦《法華經》六 部,方可消滅罪愆也。」
在《法華經持驗記》卷下,也有三處見到以唱經題「妙法蓮 華經」五字為修行方法的,這倒頗似日本的日蓮聖人主張唱 題「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修行法,雖其在中國,並未形成風 氣,曾被用過則為事實:
(一) 宋徵士左伸,天臺臨海人,從神照受菩薩戒,「紹聖二年秋 ,命沙門唱法華首題」。
(二) 明釋傳燈,少從賢暎蓭禪師削䰂 。聞講法華經,恍有神會。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 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
(三) 明武林西溪釋傳記,世稱法華和尚,日誦《法華經》為業︰ 「癸酉七月,辭諸弟子,念佛及三千聲,唱妙法蓮華經題者 數四,面西合掌而逝。」
由於經題即含全經經義,故唱經題,便等於稱讚整部的《法 華經》。
《法華經持驗記》卷下,有三處記述逐字禮拜《法華經》的 修行方法,現錄其兩例如下︰
(一)五代周齊州開元寺釋義楚,「七歲捨家,禮《法華經 》,字字各拜,
拜且徹部」。
(二)宋朝宋從雅,錢塘人,誦《法華經》二萬餘部,禮佛 及百萬拜,「禮《法華經》一字一拜者三過。」
一字一拜禮《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直到現代還有人使用。 我本人於 1960 年從軍中退役再度出家後,進入山中靜修,智光老和尚即傳 授我逐字禮拜《法華經》的法門︰每拜一字即口宣經題︰「 南無妙法蓮華經」,同時另念一句「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此種修行法,已將唱題及拜經合而為一,頗值得推廣。
《法華經》另一最大特色,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修持 方法,受到千多年來中國佛教徒們歷久不衰的普遍奉行。因 其方法簡便,靈驗卓越,而且都是解救人間現實生活中的苦 難災害。只要會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便能有求必應,沒 有任何儀式供養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時地,都可修行。
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凡能稱其名號,即有 感應示現。所以此一稱名的觀音法門,比起誦經,更為容易 ,故也更加普遍流傳。清初世祖順治己亥(西元1659年 )周克復編集的《觀音經持驗記》上下二卷,從晉之竺法義 ,迄清之楊璜,共收一百二十人的持驗記錄,皆從群書資料 錄出,其實歷代有關觀世音靈感的例子,可謂俯首即是,多 是〈普門品〉及〈大悲咒〉的影響,也有一部分則是屬於〈 白衣大士神咒〉的靈驗。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深廣而又持久 的,在高層次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方面,依《法華經》而 開創了獨特的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天臺教派,成就最大的是智 顗及其弟子章安。依《法華經》的菩薩戒精神,智顗傳有《 菩薩戒義疏》;定學方面則有圓頓、次第、不定的三種止觀 以及《法華三昧懺儀》;慧學方面撰有《法華玄義》及《法 華文句》,此為中國佛教不論在義理的開發和方法的建立, 都有決定性的貢獻。
在普遍的弘布方面,由於《法華經》極力強調說法的重要及 書寫經卷的功德,佛教便隨著《法華經》抄寫流通而深入民 間。在實踐方面,由於信仰讀誦的功德,使得許多人,乃至 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背誦佛經,此種風氣,直到晚近,尚在 流行,雖然很少人真的能夠修成法華三昧,可是一生之中讀 數百部乃至上萬部《法華經》,必定也能擔負起身教及言教 的教化責任了。
學法,必定護法,《法華經》在學法的鼓勵、護法的強調方 面,都是不落痕跡,而又非常徹底,焚身供佛,捨身護法, 不惜身命修行佛法,表現出了無比的精進和堅靭,同時又一 次一次地提醒修行《法華經》的菩薩,應當忍辱與柔和。
在對於一般群眾的適應方法,《法華經》的貢獻,便是「一 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宏大感應 ,以致中國人之中不論是否已經皈依三寶,在面臨緊急災難 情況時,多會想到求助於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此也為中 國社會的安定,貢獻了無比的力量。
(本文節錄自〈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發表於1994年7月在臺北「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 會議」,並刊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修行篇~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多按讚~佛學經典不錯過
《法華經》是一部多面向的修行寶典,根據聖嚴法師的統計
**************************
從《法華經》揭示的修行方法,在其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出
中國佛教受《法華經》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修行方法,相當
《法華經》鼓勵「不惜身命」的求法精神,同時又在三強調
《法華經》所見的修行方法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在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個項
(一) 為他人說此《法華經》,計二十二品。
(二) 受持此經,計十九品。
(三) 讀誦此經,計十八品。
(四) 供養此經及供養寶塔,計十五品。
(五) 得深智慧及修習禪定,各計十三品。
(六) 頭面禮足及讚歎功德,各計十二品。
(七) 自書教人書,計十一品。
(八) 持大乘戒及精進勇猛,各計十品。
(九) 廣聞如來法及低頭合掌,各計九品。
(十) 著忍辱鎧、恭敬諸佛、信受信解及起塔供養,各計七品。
(十一) 如說修行,各六品。
(十二) 獨處山林靜處、大慈悲心、柔和心、護持法藏,各計五品。
(十三) 布施、稱名念佛、瞻仰尊顏,各計四品。
(十四) 集眾聽法及隨喜,各三品。
(十五) 法華三昧、音樂供養、尊重、問訊、求無上道、善答問難、
(十六) 僅在一品中出現者則有畫佛像、繞佛、供給走使、以身為床
出現項目最多的〈安樂品行〉,幾乎像是《梵網經菩薩戒本
在《法華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菩薩本事品〉
《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於《法華經》中經常出現的句型有:「受持、讀誦、解說、
經典的獲得,除了自己書寫,請人書寫,便是向人「求索」
《法華經安樂行義》及《法華三昧懺儀》
到了陳之慧思禪師,便依〈安樂行品〉撰《法華經安樂行義
(一) 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
(二)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
(三) 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
若不顧身命精進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
正由於安樂行即是無相行,很難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
至於「法華三昧」的名稱,係出於《法華經》,共有三處:
(一)〈妙音菩薩品〉有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
(二)同上品:「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三)〈妙莊嚴王本事品〉有云:「受持是《法華經》,淨
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
除了誦經,先須懺悔,莊嚴道場,供養三寶,同時也要坐禪
「三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為正受,為了通過定境而達到
這是說,若能讀誦方等大乘經典,心與空慧相應,及不須以
若以知禮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上說的三種懺悔法而言
陀羅尼咒.延僧誦經.唱經題逐字拜經.稱念觀世音菩薩
由於《法華經》中有〈陀羅尼品〉,是藥王菩薩、勇施菩薩
到了宋朝的慈雲遵式,也依唐朝伽梵達摩譯出的《千手千眼
《法華經》的受持讀誦,是教修行的人自己來做,迄明末為
(一) 錄自《湘山野錄》者:宋人張秉神遊地獄,獄史命其誦《法
(二) 編者周克復自獲者:明人蘇州尤弘遠病中至地獄,被告之卅
在《法華經持驗記》卷下,也有三處見到以唱經題「妙法蓮
(一) 宋徵士左伸,天臺臨海人,從神照受菩薩戒,「紹聖二年秋
(二) 明釋傳燈,少從賢暎蓭禪師削䰂 。聞講法華經,恍有神會。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
(三) 明武林西溪釋傳記,世稱法華和尚,日誦《法華經》為業︰
由於經題即含全經經義,故唱經題,便等於稱讚整部的《法
《法華經持驗記》卷下,有三處記述逐字禮拜《法華經》的
(一)五代周齊州開元寺釋義楚,「七歲捨家,禮《法華經
拜且徹部」。
(二)宋朝宋從雅,錢塘人,誦《法華經》二萬餘部,禮佛
一字一拜禮《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直到現代還有人使用。
《法華經》另一最大特色,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修持
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凡能稱其名號,即有
《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深廣而又持久
在普遍的弘布方面,由於《法華經》極力強調說法的重要及
學法,必定護法,《法華經》在學法的鼓勵、護法的強調方
在對於一般群眾的適應方法,《法華經》的貢獻,便是「一
(本文節錄自〈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著作: 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法華經 義示佛本懷
聖嚴法師著作
■ 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法華經 義示佛本懷
我一生修學佛法、弘揚佛法,奠定基礎的經典是《阿含經》;得力最多的則是《維摩經》;另外,《金剛經》、《楞嚴經》、《圓覺經》、《六祖壇經》等也頗熟曉,對我都有很大的啟發。而《法華經》對我而言,在信仰和義理兩方面,皆影響至深。
一生念念觀世音
我當小和尚的時候,我的師父要求我背《心經》、《阿彌陀經》、《金剛經》,接著就是背《法華經》。《法華經》大約有八萬字,幾乎要從早念到晚才可念完整部
經,實在太長了,因此我不想背。師父就要我先背〈弘傳序〉,再背完整部經,結果我花了十天才背完〈弘傳序〉,就不想再背下去了。
後來師父要我拜觀音菩薩求智慧,拜了之後,我變得比較聰明些。因為有這樣的靈感,雖然還是不想背《法華經》,我就背其中的〈普門品〉。儘管背得半生不熟,但是對觀音菩薩的法門,印象特別深刻。從此,我這一生再也沒有離開過觀世音菩薩。
早年在臺灣南部閉關潛修之際,我也拜過《法華經》。拜經是一種修持的方式,方法是念一句「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和「南無《妙法蓮華經》」,然後拜一個經文
上的字,一字一拜。目的不在於理解經文的內容,而是要一心稱念、禮拜整部經典。這一拜,等於是禮拜在釋迦牟尼佛宣說《法華經》時,與會的一切諸佛菩薩、阿
羅漢眾及護法龍天。不僅禮敬了諸佛菩薩眾,也禮拜了整部《法華經》的內容。
我閉關修行並不是想求任何感應或速效,既無所求,也無異象發生,只是視拜經為一種修行方法而已。我拜到大概一半的時候,因為貧血頭暈,無法繼續禮拜而中止。雖然如此,《法華經》對我日後從事佛學研究及佛法弘傳,一直都有很大的助益。
回心歸向最圓滿的路
中國佛學,以義理論之,有兩大宗派:一是以《法華經》為主的「天臺宗」,一是以《華嚴經》為主的「華嚴宗」。天臺宗的義理非常玄奧。在其理論架構中,《法
華經》是根本教理的依據,被列為最高經典,屬於圓教最高階位,是所謂「諸經中王」。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經典可超越《法華經》的地位。
我是從天臺宗的經典入門,參閱不少《法華經》的相關註解。其中天臺宗的三大部典,《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屬於教理,《摩訶止觀》則定慧等弘而尤偏重於
修習禪定的觀行。我的博士論文所研究的明末智旭蕅益大師,也對天臺學參研得很詳徹,且根據天臺思想著述了《教觀綱宗》。因此,我對中國佛學義理的了解,可
算是根植於《法華經》和天臺學。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臨涅槃前所說的一部大法。整部經的主旨,在於揭顯唯一佛乘的大義。有個比喻是,佛似麗日,太陽初出之際,先照到高山;也就是先照到
已具大根器的大菩薩眾,皆屬圓教大乘菩薩根性,此時講的是《華嚴經》。到了佛將涅槃之時,太陽即將下山,最後返照的,還是高山;換言之,最後照到的,即能
接受《法華經》的眾生,也都是根性成熟、高層次的菩薩眾。
《華嚴經》,是佛剛成佛時,所有與會菩薩已具在,佛一出現,首先宣說《華嚴經》,而成為聞法的大眾。而《法華經》,則是佛臨涅槃之際,將四十九年說法中所度化的眾生,無論是何種根器,全部轉化為大乘根器的菩薩。所以《法華經》的宗旨,是會三乘歸一乘。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二乘,再加上大乘,合稱為三。一乘,則為一佛乘,屬圓教最高階位。三乘基於菩薩的立場,尚見聲聞、緣覺;到了一乘,已無三種差別等級的佛弟子,一切皆歸於唯一佛乘,一切眾生終皆成佛。這在〈方便品〉和〈信解品〉都有提到。
佛陀最深切的本懷
〈方便品〉中,佛陀曾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即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在開示悟入四種層次中,開與示是就說法者而言,悟和入是就聽法眾來說。現在我們請善知識說法,通常都說「請開示」,典故即源自於此。
佛之知見為何?知,是智慧,即佛智,《法華經》中謂之「一切種智」。見,是體驗到佛之智慧所證的境界,《法華經》中稱為「實相」。《法華經》講實相,《金
剛經》說無相,《涅槃經》謂之佛性,其實意指同一個東西。實相,是一切現象的本相、根本相;是不動的、不變的,永遠在那兒,不論有沒有佛出世,都是不會變
的。
一切現象皆起起滅滅,無常不住;但是現象不離實相,離開實相就無現象。
所以,實相無相,無相又無不相。換言之,無一事物可背離實相。諸法實相乃森然萬象之本性,也就是空性,這是「離文字相」、「離言語相」的。佛以其智慧見到實相,即佛之知見。
將佛之知見告知大眾,及開示佛之知見。開,是公開,讓大家看到。公開而不神祕,讓你來了解佛之所知所見,即為開示。佛讓眾生理解體會以佛之智慧所見到的實相為何,即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而悟佛知見,則是眾生了解佛之知見,茅塞頓開,如禪宗所說的開悟。
例如在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迦葉尊者深知其意,彼此會心,心領神會,這是悟;大眾未能領會箇中勝義,心不領,神不會,就是迷。又如六祖惠能大
師,聽到《金剛經》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然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佛之知見,六祖聽聞之後,即時領會此句義涵,是為開悟。
入,是自己不僅悟到了,並且親自體驗。悟是領悟,自己已知道了;入是自己已經驗到了。悟了,不一定就是經驗,這是兩種不同的層次。我們若將佛之知見比喻為
光明,悟,就是見到了光明,光在那兒,我看到了;入,則是自己進入光明,也化為光明。亦即體入佛之知見,也化為佛之知見,與佛之知見無所差別。因此,眾
生、佛與自己的心,渾然成為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為入佛知見。
根本真理與權巧方便
《法華經》整部經文,可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屬「權」,從開始的〈序品〉到〈安樂行品〉為止,也稱「?門」;後一部分屬「實」,自〈如來壽量品〉到最後
的〈普賢菩薩勸發品〉,又稱「本門」。所謂本門,是根本,是實非權。?門,是權巧方便,以方便接引二乘及大乘根器的眾生。也就是讓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三種不同根器的眾生,各得其應得、欲得之佛法。
〈藥草喻品〉將眾生根器喻為二樹三草:根器未熟或小乘眾生,屬於藥草;大乘根器眾生,是小樹;佛乘根器眾生,則為大樹。不同層次的眾生,所領持的佛法層次各異。而至《法華經》的本門部分,這些小草小樹全轉為大樹,小乘根器不僅化為大乘,更轉為佛乘,都屬圓教菩薩。
本門中的佛,無八相成道的過程,本然即是,無量劫前即是佛;在?門中,則有八相成道的佛,即是釋迦牟尼佛。就本門而言,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
非現在方成佛,既未涅槃,也永遠不會涅槃。如〈如來壽量品〉所述,如來不曾涅槃過,也未曾離此世間;如來淨土永遠在靈山會上,不生不滅。
此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娑婆世界眾生,顯現八相成道,乃屬方便權巧。如果佛不涅槃,眾生就會認為,反正佛陀仍在世,終究會得度,因而懈怠退墮。佛為使眾生起佛法難遭遇想,深感佛世難值而精進學佛,故示涅槃相。
以此觀之,《法華經》廣被眾生,極為慈悲。佛一開始,從《阿含經》,接引眾生修學二乘;然後是《般若經》,教導眾生修持大乘;最後,到了《法華經》,即將前面的二乘、大乘皆會歸一乘,眾生全都成佛。此即法華開權顯實之理。
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雖已涅槃,我們無法親炙,但實際上,佛陀未曾離此世間。所以隋朝的智者大師,距釋迦牟尼佛涅槃時也已千年,但當大師誦讀《法華經》至本門部分的〈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即親睹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換言之,靈山勝會的佛,仍在那兒,始終未曾涅槃。
修持法華三昧
「法華三昧」的名稱是由《法華經》而來。法華三昧是〈安樂行品〉修行法的前方便,也就是為了修持法華四安樂行,要先修法華三昧。智者大師根據他師父慧思禪
師所編的《法華經安樂行義》,並依《法華經》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而編撰《法華三昧懺儀》,希望以懺悔的方式修持,證入法華三昧。
慧思禪師的《法華經安樂行義》將修行分為無相行與有相行。無相行,即安樂行。有相行,根據〈普賢菩薩勸發品〉,要誦《法華經》,以散心修行而不入禪定,不
能臥睡,若行若坐若立之間,皆專念《法華經》文句。三七二十一天之中,不需入定,只要一心精進,不寤不寐,無間斷地誦持《法華經》。這種修行方式就是修持
法華三昧。
智者大師誦持《法華經》,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頓然開悟,悟見釋迦牟尼佛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就是智者大師修持法華三昧,念誦《法華經》文句而開悟。
若是貪生怕死,畏苦禪慮,貪戀財食及供養資具,無法於三七之中,精進專持《法華經》,則經劫不得成就。原因即是無法真正放下,一心精進。因此在修持時,要
能一心專精,不顧生命安危及資具供養。所以,在二十一天之中要有人護法,在適當時機送與飲食,修行者本人不能二心。因此,這雖然是有相修,仍不容易。若真
能如此,二十一天之中,大概可以開悟,可證三種陀羅尼,也就是悟佛知見。
而無相行,也就是安樂行,是先證得法華三昧,完成了安樂行之前方便後,再進入無相行。倘若修成法華三昧,彼時已經開悟,很容易起修無相行。亦即在一切現象之中,心相不動,一切妄念不生。若法華三昧能夠成就,就能進入無相行,修持安樂行。
授記的意義
《法華經》中還有不少關於授記的經文。授記,相當於學校的期末考試,是為了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年度的學習,幾年以後即可畢業。佛宣講佛法四十九年之後,如同
農夫耕耘終年,待收成時,所收之果可在來年繼續播種。本季即將告一段落,現在所收成的果實,在未來尚有不少作用、功能有待發揮。
換言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化,所攝受的弟子中,有些雖領受了一乘法,但本身當時的程度只是二乘。發心、信心雖有,但層次仍屬二乘,也就是羅漢菩薩,既
是羅漢,也是菩薩,但身分仍是羅漢。因此,佛在現階段必須有所交代,結個總帳,那些弟子屬於何種階段,要供養多少尊佛、經過多少劫方能成佛,佛國名稱為
何,佛號為何,各不相同。每個弟子進度不一,同樣是阿羅漢,最後成佛遲速各異。而一切眾生終將成佛。
所以,授記的義涵,一是驗收成果,二為預示未來。使眾阿羅漢生信心,也使日後讀《法華經》的眾生起信心:即使先學小乘,未來也有機會轉為大乘,也終將成
佛。終極目的,在於會歸佛乘。連提婆達多這樣的惡人,也能成佛。就像〈方便品〉中所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大法鼓音在人間
我在中國佛學的義理及思想組織方面,根底植基於天臺宗義理,對《法華經》,自是感恩甚深。所以,我時常勸別人念觀世音菩薩,也常以各種方式講《法華經》。
我曾以品為單位,講過〈普門品〉、〈方便品〉等;〈普門品〉重信仰,〈方便品〉則偏重佛法的思想理論。或以不同主題為單位,如「《法華經》人生系列」及
「《法華經》淨土系列」。也曾講過整部經中每一品的精華部分。目的是以多元的方式宣揚法華微義。
若有人想修持《法華經》,可參考我個人的經驗,先背〈弘傳序〉,然後拜觀音菩薩、背〈普門品〉,接著熟讀〈方便品〉及〈如來壽量品〉。這用意在於,先藉由
背〈弘傳序〉了解《法華經》梗概;再接以信仰的淬發,持念、禮拜觀音菩薩及相關的〈普門品〉。之後,釐清理論架構,?門部分讀〈方便品〉,本門部分則讀
〈如來壽量品〉。再來,以〈普賢菩薩勸發品〉修法華三昧,再進入〈安樂行品〉的安樂行義,修無相行。如此即為一完整的《法華經》修持法門。
關於法華義理的研參,首重天臺宗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另《教觀綱宗》也很值得一讀。當然,以上純屬個人的看法,其他的高僧大德或學者也許另有高見。
至於法鼓山佛教文化事業的方向,並不能片面地以一部《法華經》來概括,但仍有相當的影響。例如「法鼓」二字,《法華經》中有「擊法鼓,吹法螺,降法雨」之
說;但這在《華嚴經》中亦曾提及;有一部《大法鼓經》,則逕以法鼓為經名。所以,法鼓之名並非只源自《法華經》。而法鼓山所推廣的人間淨土思想,主要是來
自《維摩經》;但《法華經》及《涅槃經》,提到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這種信心也非常重要。
《法華經》中有個比喻:二乘之阿羅漢,好比酒醉一般,誤認自己已得究竟解脫,但酒醒後,方覺並非如此。而法鼓山所推廣的人間佛教,絕對是大乘,非山林隱遁
式的佛教,一味消極遁世。就此觀之,《法華經》與法鼓山文化事業的理念亦暗契應合,終極目標正是人人皆成佛,圓成解脫道。
(摘錄自《法鼓全集》之《評介‧勵行》,原發表於圓神出版社《生命中的不可不讀 ── 影響十六位名家的一部經》
http://www.ddm.org.tw/epaper/first/2013/ddm-604-20131016.htm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 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如果有人家裡生了小寶寶,一般我們都會說恭喜恭喜、可喜可賀。但 是佛教認為人生苦多樂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種苦,所以佛法教 我們不要以苦為樂,要離苦得樂。
對於生命中四種基本現象—生、老、病、死,佛教稱之為「四苦」。 其中老、病、死被視為苦比較易理解,但如果說「生」也是一種苦, 大多數人可能就很難理解了。
幾乎每個人對於剛出生時的情形,都已不復記憶,嬰兒出生時究竟覺 得苦還是樂,誰也不曉得。但是我們可以推想,嬰兒的皮膚非常細嫩 光滑,第一次離開母體,乍然接觸外界的空氣時,感覺一定很不舒服 、很難過。環境驟然的改變,讓嬰兒出生時號啕大哭,可是卻又非得 來到這個世界不可。
對母親而言,生產恐怕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很多婦女對於生產時受 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個字,都還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 會把生日稱為「母難日」。但是小孩出生後,痛苦解除了,母親又會 覺得很安慰、很快樂,就像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爬上山峰,再也不需 要往上爬時,就會覺得欣喜若狂。其實這只是苦難、壓迫感解除後所 產生的快樂感受,是苦之後的結果,並不是另外有新的快樂產生。可 見「生」是一件苦事,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當中,真正的快樂也沒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 快樂,都是因為滿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來的欲 樂,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聽到悅音、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嚐到 美食、身體有柔軟細滑的觸感。還有,和別人談話談得很投機,或是 獲得一項新的成果、發現一樁新的事實,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 等,這些屬於心理層面的賞心樂事,也都屬於「欲樂」。
欲樂的「樂」都包含著「苦」在其中,是「樂中帶苦」,但是我們大 多數人卻對這樣的事實毫無所知。例如一個稀世罕見、美若天仙的美 人出現在你眼前,因為很難得見到,所以你會很欣賞她,一見到她就 覺得很快樂。但是,如果天天讓你見到美麗的東西,或是讓美女、帥 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現,讓你看個夠,就沒有什麼稀奇了。短暫的接觸 雖然令人覺得目眩神迷,接觸次數多了以後,快樂便蕩然無存。
凡是欲樂,都是暫時、無常的,很快就會過去,感覺上很真實,其實 很虛幻,而虛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種苦。因此,五欲之樂仍在痛苦之 中,說穿了,這種快樂只是一種和「苦」相對的感受。
這樣看來,生而為人好像沒有什麼值得快樂的事,其實也不盡然。因 為還有一種樂叫做「定樂」,也就是禪定的快樂,比欲樂更勝一籌, 快樂的感受也更強烈一些。因為在禪定中已經擺脫了身心限制,特別 是身體的負擔和病痛都會消失不見,不再有沉重的感覺,這時候心裡 會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且這種「無事一身輕」的感受是非常快樂的。 只是出定以後,因為身體還在,所以因身體而有的種種負擔依然存在 。因此,定樂也不可能長久維持。
最究竟的快樂是「解脫之樂」,透過修行得到解脫之後,不再有任何 困擾及煩惱,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負擔,這時候,才是真正、絕對的快 樂,也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追求的快樂。
本文摘自-《 真正的快樂 》
http://www.ddm.org.tw/epaper/ first/2013/ddm-603-20131009.htm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生命中不可不讀《法華經》
|
|
||||||||||||
|
|
|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野 狐 禪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野 狐 禪
問:百丈懷海禪師說法時,常有一位老人去聽法,有一天百丈問老人 是誰,老人說他以前也是修行人,曾有人問他:「大修行者也會落於 因果嗎?」他答說:「不落因果。」結果竟因這句話而以野狐之身輪 迴生死五百次。現在這位野狐化身的老人就請百丈為他說法,老人問 百丈:「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百丈回答:「不昧因果。」老 人聽了這句話就從畜生道解脫了。一字之差或一個觀念的錯誤,會讓 人誤入歧途,難以翻身,實在可怕。請師父開示。
答:我們常聽到有人談禪、有人教禪、有人引證禪境,但也聽到他們 相互批評是野狐禪。只要我們真正瞭解野狐禪的公案,也許就清楚誰 是野狐禪誰不是了。
如果不用功,也沒有親自的、確實的體驗,卻走捷徑、抄近路、取便 宜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禪的悟境或禪的心要,都可能跟野 狐禪分不了家。
也就是說,如果不講究先付出才有收穫的因果,就是野狐禪。因果可 以用兩種方式來說,一種是邪因得邪果,正因得正果。
如果是邪因,因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會遭殃。比如說,要斷除我 執才能真正悟入禪境,如果心有企圖,跟貪欲、名利或憤怒、怨恨、 驕傲、嫉妒等心念相應而努力修行,雖然修的是禪法,但因因地不正 ,即使也講因果,亦是野狐禪。
如果為求神通、為求感應、為求神祕經驗、為求現生的福利而修禪法 ,也是野狐禪。這些是邪因邪果的野狐禪。另一種因果的說法是無因 而求果或是不相信有因果,這也是野狐禪。
所謂無因而求果,是有人認為禪是頓悟的法門,最好不要修行戒定慧 ,也不要修六度法門,乃至人間的倫理道德也可以擱在一旁,希望用 禪的觀念和方法頓悟成佛。
這些人也許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反應和精神上的體驗,卻也是野狐禪的 一種。不相信有因果,就跟百丈所見到的那位老人一樣:自己還是凡 夫,就否定有因果的現象和法則,即使再怎麼修行,還是落入畜生道 而不得解脫。這在禪宗是如此,在一般人亦是如此。
人應該走正道,不要投機取巧而走旁門偏道,否則即使獲得一時的僥 倖,但落入魔境而不自知,苦頭在後,長久不能翻身。
摘自法鼓全集04-12《聖嚴說禪》p. 0096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野 狐 禪
問:百丈懷海禪師說法時,常有一位老人去聽法,有一天百丈問老人 是誰,老人說他以前也是修行人,曾有人問他:「大修行者也會落於 因果嗎?」他答說:「不落因果。」結果竟因這句話而以野狐之身輪 迴生死五百次。現在這位野狐化身的老人就請百丈為他說法,老人問 百丈:「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百丈回答:「不昧因果。」老 人聽了這句話就從畜生道解脫了。一字之差或一個觀念的錯誤,會讓 人誤入歧途,難以翻身,實在可怕。請師父開示。
答:我們常聽到有人談禪、有人教禪、有人引證禪境,但也聽到他們 相互批評是野狐禪。只要我們真正瞭解野狐禪的公案,也許就清楚誰 是野狐禪誰不是了。
如果不用功,也沒有親自的、確實的體驗,卻走捷徑、抄近路、取便 宜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禪的悟境或禪的心要,都可能跟野 狐禪分不了家。
也就是說,如果不講究先付出才有收穫的因果,就是野狐禪。因果可 以用兩種方式來說,一種是邪因得邪果,正因得正果。
如果是邪因,因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會遭殃。比如說,要斷除我 執才能真正悟入禪境,如果心有企圖,跟貪欲、名利或憤怒、怨恨、 驕傲、嫉妒等心念相應而努力修行,雖然修的是禪法,但因因地不正 ,即使也講因果,亦是野狐禪。
如果為求神通、為求感應、為求神祕經驗、為求現生的福利而修禪法 ,也是野狐禪。這些是邪因邪果的野狐禪。另一種因果的說法是無因 而求果或是不相信有因果,這也是野狐禪。
所謂無因而求果,是有人認為禪是頓悟的法門,最好不要修行戒定慧 ,也不要修六度法門,乃至人間的倫理道德也可以擱在一旁,希望用 禪的觀念和方法頓悟成佛。
這些人也許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反應和精神上的體驗,卻也是野狐禪的 一種。不相信有因果,就跟百丈所見到的那位老人一樣:自己還是凡 夫,就否定有因果的現象和法則,即使再怎麼修行,還是落入畜生道 而不得解脫。這在禪宗是如此,在一般人亦是如此。
人應該走正道,不要投機取巧而走旁門偏道,否則即使獲得一時的僥 倖,但落入魔境而不自知,苦頭在後,長久不能翻身。
摘自法鼓全集04-12《聖嚴說禪》p. 0096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問:百丈懷海禪師說法時,常有一位老人去聽法,有一天百丈問老人
答:我們常聽到有人談禪、有人教禪、有人引證禪境,但也聽到他們
如果不用功,也沒有親自的、確實的體驗,卻走捷徑、抄近路、取便
也就是說,如果不講究先付出才有收穫的因果,就是野狐禪。因果可
如果是邪因,因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會遭殃。比如說,要斷除我
如果為求神通、為求感應、為求神祕經驗、為求現生的福利而修禪法
所謂無因而求果,是有人認為禪是頓悟的法門,最好不要修行戒定慧
這些人也許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反應和精神上的體驗,卻也是野狐禪的
人應該走正道,不要投機取巧而走旁門偏道,否則即使獲得一時的僥
摘自法鼓全集04-12《聖嚴說禪》p. 0096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近廟欺神
近廟欺神
有一個青年,聽說喜馬拉雅山的山腰上居住了一位有德行的聖人,這 位聖人有著超凡的智慧,靈性上已達到了完美境界。
青年便想去追隨這位聖人,他跋山涉水,費盡千辛萬苦才抵達喜馬拉 雅山腰,傳說中聖人居住的地方。
聖人的居處果然不同凡俗,被茂密的樹林所圍繞,顯得那麼樸素、雅 淨而安寧。
青年恭敬的敲門,沒想到來應門的是一個蓬首垢面的老太太,滿臉的 怨氣。
青年非常禮貌的問:「請問大慧先生在嗎?」
老太太沒好氣的白了青年一眼,說:「你找那個瘋子和笨蛋幹嘛?」
聽老太太這樣說,青年感到十分吃驚,為什麼這位名聲傳到千里之外 的大智慧者,在老太太的眼中卻是瘋子和笨蛋呢?
他忍不住問道:「你是大慧先生的什麼人?為什麼說他是瘋子和笨蛋 呢?」
老太太雙眼一瞪,露出鄙夷的表情:「很不幸!我正是那個瘋子和笨 蛋的老婆!那個老不死的,有時候整天胡言亂語,說一些和生活毫不 相干的話,什麼靈性呀!大愛呀!美感呀!開悟呀!有時候一坐就好 幾天,動也不動,八竿子打不出一個屁來,那不正是瘋子的行徑嗎? 」
老太太越說越氣:「還有,還有,那個老鬼既不會耕田,也不會砍柴 ,家裡有沒有米他一點也不關心,他不是在森林裡散步,就是默默的 看著天上的明星;他不是觀看一朵路邊的野花,就是和動物玩耍說話 ,那不正是笨蛋的行為嗎?」
老太太不斷的訴說一些貶損大慧先生的話,使青年越聽越迷惑,不知 道該不該和傳說中的聖人見面。他隨即想到自己費盡千辛萬苦才到了 喜馬拉雅山,不管是真是假、是對是錯,還是見了聖人再說吧!
「那麼,大慧先生現在在哪裡呢?」
「我差遣他到森林去砍一些柴火回來!」老太太氣虎虎的說:「已經 去了一整天,還沒有消息,有時候一去就是好幾天呀!真是無用呀! 」
青年決定去碰碰運氣,往森林的深處走去,走沒多久,就看到一個白 鬍子的老先生一邊唱歌,一邊走出森林,身旁跟著一隻老虎和一隻猩 猩,老虎背著柴薪,猩猩拿著斧頭。
老先生滿臉紅光,就像春天早上升起的太陽,他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彷佛草尖的露水那麼晶瑩,他緩緩走來,就如同一棵巨樹在風中,寧 靜,自有風姿。
青年的內心湧起一陣狂喜,忍不住雙手合十:「大慧先生嗎?」
老人歡喜的笑了,他的笑深邃而天真,像是秋天裡湛藍的天空。
大慧先生說:「不要懷疑,你看到的都是真的,我的妻子、老虎、猩 猩都是真的,我只是把太太帶給我的痛苦重擔,叫我的動物朋友分擔 罷了!」
「大慧先生,我不能明白的是,您看起來就知道是一個智者,為什麼 和您生活的妻子卻說您是瘋子和笨蛋呢?」
「這一點也不奇怪呀!在只重視物質的人看來,重視靈性勝過物質的 人都是瘋子;對只願意把時間花在有形生活的人來說,任何花時間在 心靈世界的人都是笨蛋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貪者見貪嘛!」
「大慧先生,我更不明白的是,您可以教化最兇猛的動物,為什麼不 能教化您的太太呢?」
「你完全搞錯了,年輕人,教化是雙方的互動,自己不改變,誰也改 變不了你!而且蓮花出於污泥,因緣際會,遇到我太太那樣令人頭痛 的夥伴,才是最嚴苛的鍛煉呀!鍛煉出什麼樣的深度,只有身歷其境 的人才會知道。」
青年聽了感動不已,立即拜大慧先生為師。
從此,如果有人到傳說中聖人的居處敲門,來開門的老太太總是說: 「你找那個老瘋子和小笨蛋幹嘛?」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很多學生。
有一天,一位學生來對他說:「老師,我要結婚了,您有什麼話可以 祝福我?」
蘇格拉底說:「你要結婚了,恭喜你,如果你婜到賢慧的太太,你會 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你娶到不好的太太,你會和我一樣,成為 哲學家。」
又有一天,一位學生來對他說:「老師,我要離婚了,您可以給我什 麼建議?」
蘇格拉底說:「如果你從前的婚姻非常幸福,那麼你已留下美好的回 憶,我恭喜你!如果你的婚姻非常不幸福,我也恭喜你,因為你自由 了!」
這真是智者之言。
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也不見得能超脫生活所帶來的磨難。而往往智 慧越是高超的人,越是無法得到別人更深的瞭解和理解。但磨難與誤 解,並不會減損智慧的光芒。
這是為什麼俗語說「近廟欺神」了,我們最好不要到廟隔壁的人家去 問神明靈不靈驗,因為他們和神明同住多年,並沒有更有錢,也沒有 更大的福報。
智者也是如此,智者也過著平凡的生活,或者也有無能的一面,甚至 命運多舛,所遇非人,他們只是更重視靈性與智慧罷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貪者見貪。只有重視靈性與智慧的人,才會看 見智者。也只有開啟了靈性和智慧的人,才會懂得智者。
金剛經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我說,若以財、物、功、名、富、貴、神異、乃至以一切世俗心所想 像者,不能見聖者,對面不相識!
(轉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