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同學20年後,身價15億與月工資5000元的區別!
故事主角:
劉立榮,湖南益陽人,金立通訊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身家15億,手機月均銷量45萬部,年銷售量超500萬部,集團年利潤超3億。
李盛,湖南新化人,劉立榮的大學同窗,現為上海一電子公司的技術員,月收入5000元。同窗好友。李盛與劉立榮原本是最要好的大學同窗,也是一對當初同闖
廣東,同住一間宿舍,沒錢時一同挨餓的患難兄弟。然而,10多年過去,這兩個興趣相投、愛好相近的患難兄弟,其命運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落差呢?近日,筆
者專訪了李盛,從他的反思中找到了一個令人感悟猶深的原因……
4年同窗,最煩就是他喜歡“小題大做”李盛曾經十分看不慣大學同學劉立榮在小事上總是太較真,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種差別,使得劉立榮如今成了身家15億的大老闆,而自己卻仍然是月薪不過5000元的普通職員!
李盛是湖南省新化縣人。
1990年9月,他考取了校址在長沙市的中南工業大學。那天辦完報到手續回到宿舍時,看到一個同學正埋頭獨自下圍棋,他便說:“兄弟,我們來兩盤行嗎?”
同學答應了,與他一邊下棋一邊聊天。通過交談,李盛得知這位新同學叫劉立榮,來自益陽市農村。那天下午,他倆共下了3盤,李盛輕鬆地全贏了。
此後,同宿舍的他倆經常在課餘下棋、聊天。剛開始,李盛棋藝佔優,劉立榮從沒贏過。但是,劉立榮每次下棋時都認真思考,李盛卻認為下棋就是打發時間,總漫
不經心。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劉立榮的棋藝居然反過來比李盛高出一大截,能讓他3子了。李盛很納悶地問:“你怎麼提高得這麼快?”劉立榮說:“你下棋根本不
思考,怎麼能有進步……”
大二第二學期,為了賺取生活費用,劉立榮提出利用晚自習後的時間,到各個男生宿捨去賣牛奶和麵包。兩人進行了分工,李盛負責去三、四棟男生宿舍推銷,劉立
榮則負責五、六棟宿舍。剛開始,兩人每晚都能賺六七元錢,可不久劉立榮的錢越賺越多,李盛卻越賺越少。李盛不服氣,可兩人調換推銷宿舍後,劉立榮每晚還是
能多賺七八元錢,而李盛依然越賺越少。一天,劉立榮看到李盛穿著一身汗透了的球衣,抱著食物箱就準備出門,他才恍然大悟地說:“你太不注意細節了。像你這
樣臟兮兮的,誰敢買你的食品呀?”李盛此後聽從了劉立榮的建議,每晚出門前將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一段時間後,他的“生意”果然漸漸好了起來。
這件事後,李盛有些佩服劉立榮注意細節的優點了。此後,李盛學習很用功,大三時還拿到了800元的一等獎學金,而劉立榮卻因為平時愛鑽研圍棋,又喜歡看經
濟管理類的課外書籍,學習成績不過中等。但令李盛想不到的是,大學畢業分配時,儘管劉立榮專業成績並不出色,但卻有3家單位爭著要連學生推薦表都填得一絲
不苟的劉立榮。最後,劉立榮選擇了去天津有色金屬研究所,而學習成績好的李盛好不容易才將工作落實在長沙前動力機車廠。
雖然分隔兩地,但他倆經常聯繫。李盛覺得劉立榮分配到了研究單位,一定非常滿意。哪想到1995年3的一天,劉立榮來到長沙找到李盛,說:“兄弟,我已經
停薪留職,準備去廣東了。你和我一起去吧!不然,年齡一大,歲月就沖淡了創業激情,到時就沒有闖勁了……”李盛聽了,也熱血沸騰,當即答應一起闖廣東。
南下淘金
第二天,李盛便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 1995年3月30日,兩個同窗好友坐上了南下的火車……
鬱悶:做事“差不多”的我只能當下屬。
兩人到了廣州後,半個月過去,卻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劉立榮建議去中山市。誰知到了中山市一個星期,兩人身上僅剩下兩元錢了,還是沒找到工作。
他倆去中山小霸王電子智能科技公司應聘技術員。出門前,李盛不慎碰翻水杯,將兩人的簡歷浸濕了。他們將簡歷放在電風扇前吹吹後,李盛把簡歷和其他一些東西
放進了包裡,就連連催劉立榮快走。可劉立榮卻將簡歷夾進一本書裡,又認真地壓平整,才雙手將書捧在胸前出門。李盛不由埋怨說:“你真磨蹭!”
到了小霸王公司的招聘現場,負責招聘的副總經過交談,對他倆良好的專業知識很滿意。然而,當他們遞上簡歷時,李盛的簡歷不僅有一片水漬,且放在包裡一揉,
加上鑰匙的划痕,已經不成樣子了。那位副總不由皺了皺眉頭。到了下午,劉立榮被通知去面試,並且應聘成功。沒得到面試機會的李盛急得快哭了!劉立榮便說:
“我們去問問吧!”當他們詢問時,那位副總馬上反問李盛:“你連自己的簡歷都沒能力保管好,我怎能相信你工作上的能力?”一旁的劉立榮斗膽說:“他是我同
學,專業如識比我過硬,既然你相信我,也應該相信他……”李盛這才得到了面試的機會。好在面試時表現不錯,李盛最終也和劉立榮一樣被小霸王公司聘為技術
員。
上班後,兩人又同住一間宿舍,一同上下班,一起吃飯,一起抽7元錢一包的紅雙喜香煙,甚至湊錢買了一套羅蒙西服輪流穿,工作上也互相幫忙。
1995年6月底,技術主管讓他倆各自設計一套程序。李盛憑著過硬的專業知識,一個晚上就完成了。次日上午,他在宿舍里美美地睡了一覺,下午一進辦公室,
發現雙眼充滿血絲的劉立榮仍在埋頭查資料,他便說:“你還愛磨蹭!我來幫幫你吧!”在他的幫助下,劉立榮下午也完成了設計。李盛說:“差不多了,休息
吧。”說完,他便又回到宿舍睡覺去了。
李盛離開後,已經兩天一夜沒睡覺的劉立榮又將程序檢查了好幾遍,即便覺得沒有瑕疵了,他還是將圖重新謄寫了一遍,直到自己滿意才罷休。第二天,技術主管看
了圖紙後,說:“從你們交上來的圖紙看,小李的專業基礎很紮實,可圖紙潦草、髒亂,對工作太毛躁了;小劉的圖紙一絲不苟,做事踏實,令人放心……”李盛不
服氣地想:圖紙你看得懂不就行了,幹嗎非要清潔乾淨不可?真是吹毛求疵!
不久,為了製圖方便,技術部準備更換一台新電腦,需要由他們在報告上簽名。報告寫好後,李盛大筆一揮,將自己的名字簽得老大。劉立榮提醒說:“你的簽名這麼大,領導的名字往哪裡寫?再重新寫一份報告吧。”李盛卻說:“你太小題大做了吧?他們隨便簽在哪不行嗎?”
1995年10月底,技術部一台車床起動時,起落架無法收回,導致無法運轉。主管技術的副總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起落架上的插銷沒有拔出。故障排除後,劉立
榮寫了一份標準操作規範貼在機器上,不但寫清不要忘記拔插銷,而且對插銷要怎麼拔,拔出後後退幾步,放在何處,都寫得清清楚楚。李盛不屑地說:“你這不是
多此一舉嗎?大家有了教訓,應該已經記在心裡了。”然而,副總來檢查工作時,看到這張註意事項,高興地說:“寫得好,如果都像你一樣,留下注意事項,新員
工就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了。”
差距初現
看到劉立榮對工作如此細心,李盛還是不屑地認為:你將自己累得要死,還不是和我領著同樣的工資,何苦呢?然而,1996年11月,技術部主管辭職後,公司
領導認為劉立榮辦事認真細緻,經手的事很少出錯,於是將專業知識不如李盛的劉立榮提拔為技術主管,而給李盛只是像徵性地漲了200元工資。
1997年10月,公司為了鼓勵劉立榮,分給他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為他搬家的那天,李盛心裡很失落:才進公司兩年,他怎麼就成了我的上司了呢?
如今他身家15億,我月薪5000元
1998年4月,小霸王公司副總裁楊明貴準備去東莞,自己組建金立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他將自己一直賞識的劉立榮帶到了東莞,擔任副總。在劉立榮的推薦下,楊明貴也將李盛帶到了東莞,擔任技術部主管。
在新公司做了技術主管後,李盛工作輕鬆了很多。因此,他晚上常去當地的酒吧、洗腳城娛樂。有一個週六下班後,劉立榮叫住了他,說:“老弟,好久沒下棋了,
我們來幾盤吧?”晚上9點多鐘,他們下棋正在興頭時,劉立榮接到了一個客戶的電話,他馬上就說:“今晚到此為止了,我得去廣州接一個重要的客戶……”李盛
不解地說:“這麼晚了還去廣州接人?沒必要吧!”劉立榮卻說:“如果接他,在這個小細節上讓客戶滿意,能給公司帶來效益,我有什麼理由不去做呢?”
2000年3月,劉立榮在審查由李盛寫的生產流程報告時,發現報告上居然將200元寫成了200萬元。他生氣地說:“你怎麼能這樣不小心呢?如果我沒檢查
出來,誰負得起這個責任?工作不能馬虎啊,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總,你能將工作放心地交給出現這樣錯誤的員工嗎?”
儘管李盛對劉立榮的話點頭稱是,但心裡仍不以為然。
2000年5月的一天晚上,劉立榮一邊與李盛下棋時,一邊打電話對公司文員再三叮囑:“從東莞去廣州,你一定要給他買靠右邊窗口的車票,這樣他坐在車上就
可以看到鳳凰山;如果他去深圳,你就要給他買左邊靠窗的票……”李盛不解地問:“到底接待誰呀,你這樣婆婆媽媽?”劉立榮說:“台灣順翔公司的楊總,他出
門時不喜歡坐汽車而喜歡坐火車。這樣,他一路可以欣賞鳳凰山的風景。”李盛笑道:“這些小事你也裝在心裡,累不?”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件小事競給公司
帶來了2000萬元的業務。
原來,4個月後,台灣的楊總在和劉立榮聊天時,無意中問起這個問題。劉立榮說:“車去廣州時,鳳凰山在您的右邊。車去深圳時,鳳凰山在您的左邊。我想,您
在路上一定喜歡看鳳凰山的景色,所以替您買了不同的票。”楊總聽了大受感動,說:“真想不到,你們居然這麼注重細節,和你們合作,可以讓我放心了!”楊總
當即將本已決定交給別的公司的2000萬元訂貨單,改交給了劉立榮。李盛聽說此事後,心裡也很震撼!
2001年10月,金正數碼公司發展為集團公司,劉立榮也升任集團公司副總裁。可不久,李盛卻給公司帶來了莫大的損失:生產部按技術部新開發的模俱生產出
樣品後,才發現模具設計居然出了問題,本該在右邊的零件被設計到了左邊,一條價值400多萬元的生產線全報廢了。董事長得知後大發雷霆,做出了取消技術部
所有員工年終獎、直接開除事故責任人李盛的處分決定。劉立榮忙向董事長求情,董事長最後雖然收回成命,但還是撤了李盛的職務,讓他當普通的技術員。
幾天后,李盛找到劉立榮,說:“我知道你對我好,但我不能拖累你,我還是離開公司……”劉立榮不好強加挽留。離開金正數碼公司後,李盛在東莞市虎門鎮興利電子公司找到了一份做技術開發的工作。
不同的命運
2002年7月的一天,李盛與劉立榮在虎門鎮相遇。劉立榮告訴李盛,自己準備辭職,籌資成立一家屬於自己的通訊設備公司,並邀李盛和他一起幹,可李盛搖了搖頭,說:“我已經買了房子,不想再奔波了……”
此後,劉立榮招兵買馬,創建了金立通訊有限公司。一晃7年過去,李盛仍只是一個技術員,依然抽著7元錢一包的紅雙喜香煙,擠公交車上下班;而劉立榮貴為金立集團的總裁,開著奔馳600轎車,成了億萬富翁。
2009年3月,興利電子公司由於受金融風暴的影響破產了,李盛只得到深圳另找工作。此時,劉立榮的金立集團已成為國內手機企業的重要品牌,他自己身家
15億。李盛想過請昔日的哥們劉立榮幫助自己謀一份職位,卻又覺得沒臉相求。 2009年9月,他在上海的一家電子公司重新找到了工作,月薪5000元。
接受采訪時,李盛反省說:“以前,我總覺得劉立榮職務扶搖直上,事業飛黃騰達,是一種偶然和幸運;我現在才明白,他是因凡事注意細節,不斷進步。細節決定命運啊!”
細節決定命運,李盛的反思確實有道理!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是否能夠注重細節,絕對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年少時同樣高矮的伙伴,每個月可能只
會比自己高一毫米,差距毫不起眼,可十年八年後,他可能就會長成巨人,而自己卻形同侏儒。劉立榮的成功,肯定是因為他有很多優點,但他在職場從起步到成為
老總這個人生最重要的跨越階段,注意細節,絕對是他贏取人生每一步的重要原因。因為,注重細節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高級職業精神,它能引領你不斷完
善自己的人格和能力,一步步走向成功!劉立榮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每個職場新人學習和深思!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5營養素不可缺!孕婦茹素怎麼辦?
5營養素不可缺!孕婦茹素怎麼辦?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7146
Q 孕媽咪吃素,會影響胎兒發育嗎?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7146
Q 孕媽咪吃素,會影響胎兒發育嗎?
「不會」!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素食一樣也能達到均衡的營養。
一般而言,素食的飲食組成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A及C,相對地,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會減少,因此素食者血液中的膽固醇較低,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是素食常常比較油膩,因此要注意熱量的攝取。
Tips 素食烹調小技巧
為了保存食物中的維生素,烹調蔬菜時不宜加水烹煮,應以大火快炒。
Q 素食媽媽該如何從飲食中補充營養?
鐵質:重要來源為黃豆及蔬菜,而攝取充足的維生素C,也可提高鐵質的吸收。
葉酸:懷孕本來就需多攝取高葉酸的食物,建議可從蘆筍、馬鈴薯、花椰菜、香蕉、菠菜及黃豆等食物中來補充。
鈣質:存在於黃豆、綠色蔬菜中,多食用豆漿、牛奶、芝麻,加有鈣化合物的豆腐(如傳統豆腐、豆乾)等,可補充鈣質。
維生素B12:維生素B12多存在於肉類和蛋類中,蛋奶素的媽媽不會缺乏,但是全素的媽咪需要額外補充。
鋅:植物性食物來源為莢豆類、花生、花生醬等。
Q 素食者孕期怎麼吃?易缺乏哪些營養素?
素食者大致可分為只攝取植物性食物的全素者和攝取奶、蛋類的奶蛋素者兩類。
依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建議,懷孕第二期每天需增加20克蛋白質,要達到此量,可依照素食類型,檢視每天的食物。
全素VS.蛋奶素者的飲食建議
Tips 掌握食材分量 孕媽咪不怕吃過量
正確掌握食材分量,是懷孕期間準媽咪吃好吃巧的首要關鍵。在標示攝取分量時,常見以「份」為單位,如3份蔬菜、2份水果等。一般「一份」約為100克,或指煮熟後的半碗;而水果「一份」即以1位成人的拳頭大小為單位。
本文出自人類智庫《懷孕坐月子480個疑惑解答》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慈悲自己
慈悲自己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7120
核心提示:一個禪者在河邊打坐時,聽到掙扎的 聲音。他伸手把它撈上來,被蠍子豎起的毒刺蟄了一下,他把蠍子放到岸上,繼續打坐。他繼續打坐。禪者:「蟄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 為它的本性而改變。我很喜歡這個故事,這讓我想到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這年頭,好人難做」。是啊,好人行善,是他的本性。但行善的對像卻不一定也是善的。 行善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善果。很難想像: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怎麼可以照顧好別人?
一個禪者在河邊打坐時,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是一隻蠍子正在水裏掙扎。
他伸手把它撈上來,被蠍子豎起的毒刺蟄了一下,他把蠍子放到岸上,繼續打坐。
過了一會兒,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蠍子又掉到水裏了。
他又把牠救上來,當然又被蟄了一下。他繼續打坐。
過了一會兒,他又有了相同的不幸遭遇。
旁邊的漁夫說:「你真蠢,難道不知道蠍子會蟄人嗎?」
禪者:「知道,被它蟄三次了。」
漁夫:「那你為甚麼還要救牠?」
禪者:「蟄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
這時,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一看,還是那只隻蠍子。
他看著自己腫起來的手,看看水裏掙扎的蠍子毫不猶豫地再次向牠伸出手去。
這時,漁夫把一個乾枯的樹枝遞到他手上。禪者用這根樹枝撈起蠍子,放到岸邊。
漁夫笑著說:「慈悲是對的,既要慈悲蠍子,也要慈悲自己。所以,慈悲要有慈悲的手段。」
保護好自己,才有資格善待別人。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這讓我想到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這年頭,好人難做」。
是啊,好人行善,是他的本性。
但行善的對像卻不一定也是善的;行善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善果。
為甚麼會這樣呢?
正如漁夫所言:「慈悲要有慈悲的手段。」
「慈悲是對的,既要慈悲蠍子,也要慈悲自己。」
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首先要對自己負責,才能真正做到對其他人負責。
很難想像: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怎麼可以照顧好別人?
保護好自己,才有資格和能力去善待別人。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 RunOurCity Protection Tips。淺談關節炎 <<<
>>> RunOurCity Protection Tips。淺談關節炎 <<<
“風濕”二字令很多朋友都叫苦連天,同時這個名字亦使很多想動起來的朋友們卻步。到底“風濕”是什麼?什麼原因引起“風濕”?真的跟天氣有關嗎?有什麼食物能有舒緩功效?就讓筆者在這裡為大家剖析一下關於這個疾病的迷思。
正解“風濕”
“風濕”二字令很多朋友都叫苦連天,同時這個名字亦使很多想動起來的朋友們卻步。到底“風濕”是什麼?什麼原因引起“風濕”?真的跟天氣有關嗎?有什麼食物能有舒緩功效?就讓筆者在這裡為大家剖析一下關於這個疾病的迷思。
正解“風濕”
經常聽到很多銀髮族都患有“風濕”,其真正的醫學名稱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原因是關節組織退化所致,與天氣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當天氣突然轉變,關節未能適應,亦會使關節出現僵硬的情況。
1.關節和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是指骨與骨之間連接的地方,由軟骨、韌帶、肌腱和關節液等組織而成,其作用是讓我們能進行各種活動,減少骨與骨磨擦及衝擊。隨著年紀增長,關節液分泌 會漸漸減少,潤滑程度相對降低,再加上關節過度使用,或受壓過大,軟骨部份出現受損的情況,關節活動受到影響,疼痛感亦會慢慢出現,這正是退化性關節炎的 其中一個主要成因。此外,創傷舊患、基因遺傳和肥胖都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
退化性關節炎多發生在活動較多的部位,如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及背關節等,另外,腕關節和頸關節也是經常發病的地方。
如上文提及,退化性關節炎與老化有關,一般病發年齡為四十至五十歲左右,男女比例相若。不過,運動員患上此症的機會也會比一般人高。
1.1症狀
-關節僵硬
-腫脹
-疼痛
-靜態後再移動痛楚會較大
-活動時關節發出“咯咯”的聲音
-關節變形
值得留意一點,退化性關節炎早期並無明顯症候,同時亦有可能間歇性出現,如你發現經常遇到以上的情況,便應及早進行檢查,以免病情日益加重。
2.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跟退化性關節炎不同,這是一個自身免疫系統失調而引起的慢性疾病。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會攻擊不同的關節組織,繼而出現炎症反應。一般而言, 炎症會在對稱的關節出現,例如患者的左膝出現炎症,其右膝也會出現相同的徵狀。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同時間出現在多個關節,嚴重者,體內各個器官如心 臟、血管、眼睛和皮膚等也會受到影響!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發原因尚未清楚了解,但相信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一般病發年齡在三十至五十歲,而女性患上此症的機會比男性高出三至四倍,但不同人群也同樣有機會患上這個疾病。
2.1症狀
-關節僵硬
-疼痛
-腫脹
-關節變形甚至永久殘障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與退化性關節炎相當接近,很多患者都會將兩者混淆,研究顯示,患者一般都會在病發後二至五年才確診,而治療此病的最佳時期為病發的首兩年,因此,若感到關節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早進行檢查,以免錯失了治療這個疾病的黃金期。
3.營養與關節
很多患有關節毛病的朋友當出現疼痛的現象時,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鐵打酒和止痛藥,另外,針灸和按摩也是常見舒緩痛症的好幫手,但我們亦可透過不同的營養素來緩和一下。
3.1奧米加3
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的確,它對我們的健康有著很多正面的幫助,而其中之一便是關節健康。
奧米加3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它能抑制炎症發生,減少關節疾病的病發機會,同時,它亦能舒緩由關節炎引起的不適如疼痛和腫脹等。對很多患有關節炎的朋 友來說,能夠利用食物來減少痛楚已是一個很好的消息了。不僅如此,奧米加3對關節亦起著潤滑作用,能減低關節組織因長期使用而導致的損害。因此,多攝取含 奧米加3豐富的食物對任何人士也有相當的益處。
含奧米加3豐富的食物包括三文魚和吞拿魚等深海魚類,但對於不喜歡吃魚和素食者來說,亞麻籽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亞麻籽的形狀圓圓的,比芝麻大一點點,由 於我們身體很難將它消化,若想得到當中的營養素,建議先將它磨成粉末會較好。想再方便一點的話,也可以選擇亞麻籽油代替。
3.2葡萄糖胺
葡萄糖胺是組成軟骨的成份之一,研究證實,攝取足夠葡萄糖胺能減慢關節磨蝕,延緩退化並減輕痛楚。其食物來源包括蟹殼和龍蝦殼,但說實在一點,筆者相信很少朋友能把這些殼嚥下,因此,要獲得葡萄糖胺,營養補充品會是一個較好的建議。
服用葡萄糖胺相當安全,一般建議劑量為每日1000-1500mg。但有少量研究指出,對海鮮過敏和患有糖尿病的人士,可能會在服用後產生副作用,在服用前應咨詢醫生或營養師。
巿面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關節配方,若細心一點,都不難發現葡萄糖胺這個東西,一般都會以葡萄糖胺硫酸鹽(Glucosamine Sulfate)或葡萄糖胺鹽酸鹽(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的形式存在,前者較為普遍,而後者的效果會較好。巿民在選購時,應先行比較該成份的含量及其形式。
祝大家都有健康潤滑的關節!
Ms. Steph Ng
吳文琦小姐
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碩士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食物科學與營養學學士
澳洲體適能專業教練學院私人體適能教練
1.關節和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是指骨與骨之間連接的地方,由軟骨、韌帶、肌腱和關節液等組織而成,其作用是讓我們能進行各種活動,減少骨與骨磨擦及衝擊。隨著年紀增長,關節液分泌 會漸漸減少,潤滑程度相對降低,再加上關節過度使用,或受壓過大,軟骨部份出現受損的情況,關節活動受到影響,疼痛感亦會慢慢出現,這正是退化性關節炎的 其中一個主要成因。此外,創傷舊患、基因遺傳和肥胖都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
退化性關節炎多發生在活動較多的部位,如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及背關節等,另外,腕關節和頸關節也是經常發病的地方。
如上文提及,退化性關節炎與老化有關,一般病發年齡為四十至五十歲左右,男女比例相若。不過,運動員患上此症的機會也會比一般人高。
1.1症狀
-關節僵硬
-腫脹
-疼痛
-靜態後再移動痛楚會較大
-活動時關節發出“咯咯”的聲音
-關節變形
值得留意一點,退化性關節炎早期並無明顯症候,同時亦有可能間歇性出現,如你發現經常遇到以上的情況,便應及早進行檢查,以免病情日益加重。
2.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跟退化性關節炎不同,這是一個自身免疫系統失調而引起的慢性疾病。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會攻擊不同的關節組織,繼而出現炎症反應。一般而言, 炎症會在對稱的關節出現,例如患者的左膝出現炎症,其右膝也會出現相同的徵狀。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同時間出現在多個關節,嚴重者,體內各個器官如心 臟、血管、眼睛和皮膚等也會受到影響!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發原因尚未清楚了解,但相信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一般病發年齡在三十至五十歲,而女性患上此症的機會比男性高出三至四倍,但不同人群也同樣有機會患上這個疾病。
2.1症狀
-關節僵硬
-疼痛
-腫脹
-關節變形甚至永久殘障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與退化性關節炎相當接近,很多患者都會將兩者混淆,研究顯示,患者一般都會在病發後二至五年才確診,而治療此病的最佳時期為病發的首兩年,因此,若感到關節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早進行檢查,以免錯失了治療這個疾病的黃金期。
3.營養與關節
很多患有關節毛病的朋友當出現疼痛的現象時,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鐵打酒和止痛藥,另外,針灸和按摩也是常見舒緩痛症的好幫手,但我們亦可透過不同的營養素來緩和一下。
3.1奧米加3
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的確,它對我們的健康有著很多正面的幫助,而其中之一便是關節健康。
奧米加3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它能抑制炎症發生,減少關節疾病的病發機會,同時,它亦能舒緩由關節炎引起的不適如疼痛和腫脹等。對很多患有關節炎的朋 友來說,能夠利用食物來減少痛楚已是一個很好的消息了。不僅如此,奧米加3對關節亦起著潤滑作用,能減低關節組織因長期使用而導致的損害。因此,多攝取含 奧米加3豐富的食物對任何人士也有相當的益處。
含奧米加3豐富的食物包括三文魚和吞拿魚等深海魚類,但對於不喜歡吃魚和素食者來說,亞麻籽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亞麻籽的形狀圓圓的,比芝麻大一點點,由 於我們身體很難將它消化,若想得到當中的營養素,建議先將它磨成粉末會較好。想再方便一點的話,也可以選擇亞麻籽油代替。
3.2葡萄糖胺
葡萄糖胺是組成軟骨的成份之一,研究證實,攝取足夠葡萄糖胺能減慢關節磨蝕,延緩退化並減輕痛楚。其食物來源包括蟹殼和龍蝦殼,但說實在一點,筆者相信很少朋友能把這些殼嚥下,因此,要獲得葡萄糖胺,營養補充品會是一個較好的建議。
服用葡萄糖胺相當安全,一般建議劑量為每日1000-1500mg。但有少量研究指出,對海鮮過敏和患有糖尿病的人士,可能會在服用後產生副作用,在服用前應咨詢醫生或營養師。
巿面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關節配方,若細心一點,都不難發現葡萄糖胺這個東西,一般都會以葡萄糖胺硫酸鹽(Glucosamine Sulfate)或葡萄糖胺鹽酸鹽(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的形式存在,前者較為普遍,而後者的效果會較好。巿民在選購時,應先行比較該成份的含量及其形式。
祝大家都有健康潤滑的關節!
Ms. Steph Ng
吳文琦小姐
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碩士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食物科學與營養學學士
澳洲體適能專業教練學院私人體適能教練
【杏林在線】分析生機飲食
【杏林在線】分析生機飲食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104878
【now新聞台】素食界有一種飲食方法,名為「生機飲食」,專食生及有機蔬果的種籽。有營養師認為生機飲食有機會導致營養不良,中醫師亦認為食法寒涼,長期病患者不宜嘗試。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104878
【now新聞台】素食界有一種飲食方法,名為「生機飲食」,專食生及有機蔬果的種籽。有營養師認為生機飲食有機會導致營養不良,中醫師亦認為食法寒涼,長期病患者不宜嘗試。
考前緊繃 6舒緩操助放鬆 多吃黃豆製品 深綠蔬菜 快樂助眠
考前緊繃 6舒緩操助放鬆 多吃黃豆製品 深綠蔬菜 快樂助眠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7052
7/1大學指考,考生進入最後衝刺,不少考生因壓力情緒起伏大、失眠,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亞琳表示,可多補充維生素B12等活化大腦神經細胞;想減低壓力,補充黃豆製品或深綠色蔬菜,幫助維持好心情及助眠;台北慈濟醫院復健師邱佳儀也特別設計6招舒緩運動,考生讀書疲累時可動一動,緩解疲勞。
報導╱周佩儀 攝影╱翁玉信
五榖類如紅豆、綠豆等、堅果類像南瓜子、白芝麻等,色胺酸含量頗高,考生也可多補充。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7052
7/1大學指考,考生進入最後衝刺,不少考生因壓力情緒起伏大、失眠,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亞琳表示,可多補充維生素B12等活化大腦神經細胞;想減低壓力,補充黃豆製品或深綠色蔬菜,幫助維持好心情及助眠;台北慈濟醫院復健師邱佳儀也特別設計6招舒緩運動,考生讀書疲累時可動一動,緩解疲勞。
報導╱周佩儀 攝影╱翁玉信
張亞琳營養師表示,吃對食物可助考生以最佳狀態應考,像補充黃豆類製品,因含有豐富色胺酸可增加血清素、乙醯膽鹼分泌,可維持心情愉快;而吃深綠色蔬菜是補充礦物質鎂,可安定神經、幫助肌肉鬆弛;想增加腦力,可吃活化大腦神經細胞的亞麻籽、牛奶、蛋等,其含有Omega-3、維生素B12可增加腦力,而多補充維生素B群則可提神、消除疲勞;或做6招舒緩運動,來幫助放鬆肌肉。
【這樣吃】黃豆製品保愉快
調節壓力可補充胺基酸,胺基酸的色胺酸可增加血清素、乙醯膽鹼分泌使心情愉快,但人體無法製造需從食物攝取,而黃豆含量最高,如豆漿、豆腐等。張亞琳營養師表示,礦物質鎂可安定神經,可多吃深綠蔬菜如地瓜葉等,1天可吃1碗或半碗熟蔬菜。
多喝牛奶增腦力
想增腦力可補充Omega-3,活化大腦神經細胞,張亞琳營養師推薦亞麻籽(油)、堅果類,不過晚餐若已用亞麻籽油,其他用油應減少。此外,維生素B群助提神、保護肝臟消除疲勞,像蔬菜等都有豐富維生素B群,其中維生素B12增強腦力,要在動物性食物像牛奶、蛋內攝取。
【要注意】睡前勿用3C產品
除了補充鎂助眠外,睡前吃太油、過量進食、抽菸、劇烈運動等都容易影響睡眠;最重要的是,睡前2小時不要使用手機、平板等3C產品,因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應盡量保持睡覺房間光線微暗,使褪黑激素順利分泌。
【這樣做】
第一招
第一招
做法︰右手將頭部向右前方輕壓15~30秒,再換邊做,左右兩側分別做3~5次。
功效︰舒緩上斜方肌、提肩胛肌。
功效︰舒緩上斜方肌、提肩胛肌。
第二招
做法︰坐在椅子前1/3處,雙手向後輕拉椅背底部,同時身體挺直,維持15~30秒,重複3~5次。
做法︰坐在椅子前1/3處,雙手向後輕拉椅背底部,同時身體挺直,維持15~30秒,重複3~5次。
功效︰拉開胸大肌、胸小肌、肱二頭肌,使彎曲的脊椎與肩膀放鬆。
第三招
做法︰雙手指尖放在肩膀上,兩手手肘向前方中間靠近,愈近愈好,從胸前向上、向外畫圈8~10次,再反方向重複動作畫圈8~10次。
功效︰利用雙手的轉動,鬆開緊繃的肩頸。
第四招
做法︰坐在椅子前1/3處,背部挺直,右手輕拉右後方椅背,左手放在右大腿外側,向右後方轉動,維持15~30秒,再換邊做,共做3~5次。
功效︰放鬆闊背肌與腹外斜肌,改善腰酸背痛症狀。
第五招
做法︰坐椅子前1/3處,右腳放左膝上,身體向前傾45度後,向前、向上拉上半身,大腿後方會有痠痛感,維持15~30秒,無法承受痠痛感可縮短10~15秒,再換邊做,共做3~5次。
功效︰伸展梨狀肌和大腿肌肉,改善久坐導致的臀部悶痛或痠麻。
功效︰伸展梨狀肌和大腿肌肉,改善久坐導致的臀部悶痛或痠麻。
第六招
做法︰背部緊貼椅子,雙手輕拉椅背,輕抬大腿停留3~5秒後腳尖向下壓,雙腳不可著地,上下來回3~5次。
功效︰利用抬腿動作,訓練腹部核心肌群。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 張亞琳
【專家說】
五榖類如紅豆、綠豆等、堅果類像南瓜子、白芝麻等,色胺酸含量頗高,考生也可多補充。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師 邱佳儀
考生常整天坐著唸書,導致肩頸痠痛、上半身肌肉僵硬等,可多做6招舒緩運動,放鬆緊繃肌肉。
模特兒╱兔兔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吃素的人比較不容易罹癌?
吃素的人比較不容易罹癌?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7042
多吃新鮮蔬果可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但能否減 少罹患「萬病之最——癌症」的機率?根據Yahoo奇摩健康與華人健康網委託創市際市調公司所進行的一項「國人癌症認知調查」發現,雖然近年來得防癌衛教 已有進步,但仍有24%民眾堅信素食主義者的罹癌風險較低,殊不知長期茹素會造成營養失衡,且可能因過量攝取素食加工品,反而拉近與癌症的距離。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7042
多吃新鮮蔬果可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但能否減 少罹患「萬病之最——癌症」的機率?根據Yahoo奇摩健康與華人健康網委託創市際市調公司所進行的一項「國人癌症認知調查」發現,雖然近年來得防癌衛教 已有進步,但仍有24%民眾堅信素食主義者的罹癌風險較低,殊不知長期茹素會造成營養失衡,且可能因過量攝取素食加工品,反而拉近與癌症的距離。
吃素的人比較健康、罹癌風險較低?研究發現吃素的人,罹患癌症未必較低,甚至可能更高。
調查:24%網友誤認吃素不易罹癌
此份線上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認為「吃素的人比較不容易罹癌」的比例達24%,其中男性多於女性;若按年齡分析,13至19歲青春期學生和50至59歲中
年族群,認為吃素罹癌風險較低的比例分別為38%和30%,答錯率明顯偏高,甚至幾乎是20至29歲族群答錯率18%的2倍。
一份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由奧地利「社會醫療與流行病學中心」與格拉茨醫科大學(the 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共同發表的研究也提到,奧地利的素食主義者,雖然普遍較少抽菸飲酒、社經地位較高,罹患高血壓和中風的機率較低,但可能因動物性脂肪攝取太少的
關係,就醫頻率不僅比葷食者高,罹患癌症、過敏憂鬱症的風險,也是重度肉食主義者的2至2.5倍。
吃素≠防癌 素食加工品暗藏致癌危機
吃素的罹癌風險不會比較低!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吳姿瑩說明,醫學已證實經常大魚大肉、偏好高熱量飲食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會提高,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也容易讓人產生「素食主義者不吃肉、多吃蔬菜、罹癌風險較低」的刻板印像。
為了變換口味,素食者常攝取使用人工添加物的加工品,長期恐有害健康。
吳姿瑩營養師表示,素食主義者可能因天天攝取大量新鮮蔬果,膳食纖維攝取充足,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低。不過,許多茹素者的飲食內容除了高纖蔬果之
外,少不了口味變化多的素食加工品或油炸物,長期恐造成油脂、鹽分、人工添加物(例如防腐劑、著色劑)、致癌物質的過量累積,傷害肝腎功能,比一般人更容
易被癌症盯上。
此外,國內素食者也普遍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其中最普遍缺乏的營養素就是維生素B12,患者易有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貧血、睡眠障礙等症狀,嚴重時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維生素B12主要存在動物性肉品和蛋奶類食品中。
防癌鐵三角: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
過度偏好肉食或素食,都不是預防癌症的最佳方法。想要遠離癌症的威脅,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和均衡的飲食,正是防癌的黃金鐵三角,特別是飲食部分,
無論是素食或葷食的人,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加工品以每周1至2次為限,且應天天吃5份不同顏色的蔬果,補充各類植物營養素,提升身體抗氧化和防癌的能
量。
葛森療法真的有效嗎?
葛森療法真的有效嗎?
不少人詢問我葛森療法,接觸過葛森療法已經有超過10年的時間了,在這裡分享一些從英文網站所收集到的資料和我自己的臨床經驗與看法。
葛森療法的創辦人是一位德國醫生,後來移民到美國。當初他的飲食法是用來治療偏頭痛,後來也把它延伸到治療肺結核、關節炎、癌症等問題。
不少人詢問我葛森療法,接觸過葛森療法已經有超過10年的時間了,在這裡分享一些從英文網站所收集到的資料和我自己的臨床經驗與看法。
葛森療法的創辦人是一位德國醫生,後來移民到美國。當初他的飲食法是用來治療偏頭痛,後來也把它延伸到治療肺結核、關節炎、癌症等問題。
在西方醫學文獻裡,這個療法並沒有任何研究證據顯示療效(沒有系統化的研究報告或隨機分組對照或前行性的追蹤報告等,只有一些病人自己的見證、說辭,或資
料不完整的回溯性研究而已)。包括「American Cancer Societ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等在內的機構都曾經深入了解和追蹤調查葛森機構所呈獻的資料後,一致認為這個療法不僅沒有效甚至還有危險性存在,所以不予推薦。因為
葛森醫師持續宣稱他的飲食治療可以治好癌症以及慢性疾病等,所以1958年他的醫師執照被吊銷了,他於1959死於肺炎,他去世後,葛森機構由他的女兒接
管。
根據這些國家機構的調查,他們發現下列的問題:1)在葛森機構所發佈的有效病人裡,很多都同時也做了傳統西醫治療,所以無法辨別真正的療效來自那裡,2) 葛森機構裡並沒有做任何隨機比對研究(一組人做葛森療法,一組人做傳統療法來做對比), 3)有些報告看似有對比,但是都是回溯研究,而且超過半數的病患失去追蹤,留下來的病患不少只有靠電話訪問,沒有提供任何醫療報告,所以資料並不可靠也不 齊全。
因為流行病學和統計學如果做的不正確,很容易就產生偏差和誤導的結果,所以西方醫學對這些研究方法會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一般沒有受過流病學和生物統計訓練的人,很難看出其中的奧妙,會認為只是另類療法被傳統西醫打壓而已。
例如:1986年,墨西哥的葛森醫療中心號稱他們有很高的癌症治癒率,但是一位自然醫學的醫師實際去追蹤調查的結果卻發現,葛森醫療中心保留過去的紀錄 裡,有很多的病人失去了追蹤,38個病人裡只有18人有持續追蹤至少五年或直至病人去世的資料,其他20人都失去隨訪,去向或結果都無從得知。這18人的 平均生存期只有9個月,其中17人在5年內都已死亡,一個還沒有死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他的癌症還是存在,並沒有治癒。總的來說,葛森療法並沒有它所 宣稱的療效。
當然還有其他葛森療法的報告,但是因為都有大量病患無法追蹤去向和結果,還有研究方法問題等等,所以很難判斷或比較實際療效到底如何。更多有關葛森療法的資訊可以參考國家癌症中心所發佈的公告(英文):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pdq/cam/gerson/healthprofessional/page1/AllPages
葛森療法裡的咖啡灌腸因為曾經造成幾個死亡案例加上大腸發炎、電解質失衡、脫水等問題,所以爭議性更大。但是任何療法都有其利弊,也得要遵守治療的詳細規 則才比較安全和有療效。有些問題的產生也有可能是來自使用者沒有遵循應有的規則,而不全是療法本身的問題。不論如何,對人體有侵入性的療法使用前一定要多 了解清楚利弊,使用時也千萬要多加小心。
以上是整理從西醫角度對葛森療法的回應。但是,話說回來,西醫本身對癌症病患的療法也不見得都很有效,其實除了少數的標靶治療以外,多數的治療效果非常有限,而且有不少治療方式的殺傷力比起葛森療法來的更高。
西方人的體質跟東方人,尤其是台灣人很不一樣。在西方,我的病人很多都是實熱性的體質,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台灣人需要穿上厚重的衣服還覺得冷,而歐美人可 以穿著短袖或薄薄的衣服卻覺得舒服。所以體質不同,所適應的飲食就會不同。台灣人真正實熱的體質很少(多是虛熱),大多數人體質比較偏寒。加上地處海島, 人們又愛吃冰、愛吹冷氣、不愛運動,所以身體溼寒的比比皆是,加上有些人還有虛熱,所以會既怕冷又怕熱。
葛森療法需要喝大量的有機蔬果汁,對平常飲食偏差的人(好吃大魚大肉,外食為主,很少吃高能量的有機食物等)剛開始吃進很多高能量食物時幾乎都會感到身體 突然變好,變的很有精神,所以對這飲食法產生極大的信心。但是日子一久,因為食用大量的蔬果,身體變的更為溼寒,有些人甚至夏天都還感到手腳冰冷,臉色很 差。西方人因為比較多體質偏實熱,所以比較不會有溼寒的問題。 所以我們如果選擇葛森療法,最好還是要小心觀察身體的反應,適時的加以調整。
不管是用什麼樣的療法,都要養成隨時觀察和傾聽身體和心靈的反應及改變,不要人云亦云或輕易聽信他人,別人用的好的,不見得適合自己,反之亦然。自己用的 好的,可以跟別人分享經驗,但是不要認定對自己好的就一定是100%的好,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強迫他人非得認同或接受不可。
還有,如果不是很了解人體問題,也沒有很多的臨床經驗,更不是很清楚別人的狀態,最好不要充當他人的醫師,隨便給予建議。常常在臉書上看到有些熱衷「某某 療癒方式」的人會對他人身體的反應一律說是好轉反應或排毒現象,不要理會,繼續下去等等。我看了常常會替他們捏一把冷汗。如果真的出了問題可能不是一句 「對不起,其實我也搞不清楚,我也不是醫療人員等」可以彌補的。
當然,自己的身體自己最容易觀察,臉友們的熱心回應最多只能參考而已,不能完全當真,醫療無法紙上談兵,醫生要做判斷也得要看到病人,望聞問切或做不同的檢查等,那能光憑幾句紙上描述的話就下定論呢?
乾淨、高能量、均衡的飲食的確是維持健康的要素。病人本身的信心和醫療者對病人的信心也是促成療癒的重點之一。心念與情緒的轉換更是改變疾病的最重要因 素。總之,對各種不同的療法可以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摸索探究,但是也要小心的觀察與驗證,不可盲從盲信,療癒的鑰匙最終是在自己的手裡。
歡迎按讚、分享、或留言互動喔!
更多身心靈的文章歡迎參訪我們的部落格 http://happy1013.blogspot.tw/
根據這些國家機構的調查,他們發現下列的問題:1)在葛森機構所發佈的有效病人裡,很多都同時也做了傳統西醫治療,所以無法辨別真正的療效來自那裡,2) 葛森機構裡並沒有做任何隨機比對研究(一組人做葛森療法,一組人做傳統療法來做對比), 3)有些報告看似有對比,但是都是回溯研究,而且超過半數的病患失去追蹤,留下來的病患不少只有靠電話訪問,沒有提供任何醫療報告,所以資料並不可靠也不 齊全。
因為流行病學和統計學如果做的不正確,很容易就產生偏差和誤導的結果,所以西方醫學對這些研究方法會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一般沒有受過流病學和生物統計訓練的人,很難看出其中的奧妙,會認為只是另類療法被傳統西醫打壓而已。
例如:1986年,墨西哥的葛森醫療中心號稱他們有很高的癌症治癒率,但是一位自然醫學的醫師實際去追蹤調查的結果卻發現,葛森醫療中心保留過去的紀錄 裡,有很多的病人失去了追蹤,38個病人裡只有18人有持續追蹤至少五年或直至病人去世的資料,其他20人都失去隨訪,去向或結果都無從得知。這18人的 平均生存期只有9個月,其中17人在5年內都已死亡,一個還沒有死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他的癌症還是存在,並沒有治癒。總的來說,葛森療法並沒有它所 宣稱的療效。
當然還有其他葛森療法的報告,但是因為都有大量病患無法追蹤去向和結果,還有研究方法問題等等,所以很難判斷或比較實際療效到底如何。更多有關葛森療法的資訊可以參考國家癌症中心所發佈的公告(英文):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pdq/cam/gerson/healthprofessional/page1/AllPages
葛森療法裡的咖啡灌腸因為曾經造成幾個死亡案例加上大腸發炎、電解質失衡、脫水等問題,所以爭議性更大。但是任何療法都有其利弊,也得要遵守治療的詳細規 則才比較安全和有療效。有些問題的產生也有可能是來自使用者沒有遵循應有的規則,而不全是療法本身的問題。不論如何,對人體有侵入性的療法使用前一定要多 了解清楚利弊,使用時也千萬要多加小心。
以上是整理從西醫角度對葛森療法的回應。但是,話說回來,西醫本身對癌症病患的療法也不見得都很有效,其實除了少數的標靶治療以外,多數的治療效果非常有限,而且有不少治療方式的殺傷力比起葛森療法來的更高。
西方人的體質跟東方人,尤其是台灣人很不一樣。在西方,我的病人很多都是實熱性的體質,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台灣人需要穿上厚重的衣服還覺得冷,而歐美人可 以穿著短袖或薄薄的衣服卻覺得舒服。所以體質不同,所適應的飲食就會不同。台灣人真正實熱的體質很少(多是虛熱),大多數人體質比較偏寒。加上地處海島, 人們又愛吃冰、愛吹冷氣、不愛運動,所以身體溼寒的比比皆是,加上有些人還有虛熱,所以會既怕冷又怕熱。
葛森療法需要喝大量的有機蔬果汁,對平常飲食偏差的人(好吃大魚大肉,外食為主,很少吃高能量的有機食物等)剛開始吃進很多高能量食物時幾乎都會感到身體 突然變好,變的很有精神,所以對這飲食法產生極大的信心。但是日子一久,因為食用大量的蔬果,身體變的更為溼寒,有些人甚至夏天都還感到手腳冰冷,臉色很 差。西方人因為比較多體質偏實熱,所以比較不會有溼寒的問題。 所以我們如果選擇葛森療法,最好還是要小心觀察身體的反應,適時的加以調整。
不管是用什麼樣的療法,都要養成隨時觀察和傾聽身體和心靈的反應及改變,不要人云亦云或輕易聽信他人,別人用的好的,不見得適合自己,反之亦然。自己用的 好的,可以跟別人分享經驗,但是不要認定對自己好的就一定是100%的好,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強迫他人非得認同或接受不可。
還有,如果不是很了解人體問題,也沒有很多的臨床經驗,更不是很清楚別人的狀態,最好不要充當他人的醫師,隨便給予建議。常常在臉書上看到有些熱衷「某某 療癒方式」的人會對他人身體的反應一律說是好轉反應或排毒現象,不要理會,繼續下去等等。我看了常常會替他們捏一把冷汗。如果真的出了問題可能不是一句 「對不起,其實我也搞不清楚,我也不是醫療人員等」可以彌補的。
當然,自己的身體自己最容易觀察,臉友們的熱心回應最多只能參考而已,不能完全當真,醫療無法紙上談兵,醫生要做判斷也得要看到病人,望聞問切或做不同的檢查等,那能光憑幾句紙上描述的話就下定論呢?
乾淨、高能量、均衡的飲食的確是維持健康的要素。病人本身的信心和醫療者對病人的信心也是促成療癒的重點之一。心念與情緒的轉換更是改變疾病的最重要因 素。總之,對各種不同的療法可以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摸索探究,但是也要小心的觀察與驗證,不可盲從盲信,療癒的鑰匙最終是在自己的手裡。
歡迎按讚、分享、或留言互動喔!
更多身心靈的文章歡迎參訪我們的部落格 http://happy1013.blogspot.tw/
素食˙健身二合一
素食˙健身二合一
http://chien519.pixnet.net/blog/post/105593525
素食者做健身,真的可以練到大大隻嗎?
或許仍有不少人對素食不太了解,總以為素食即無啖好食,甚至不利於應付運動。事實上,當今有不少素食者都是運動健將,可見素食與運動,絕無衝突,可以同時進行。
很多人見到動物仔(程沛生)手瓜起,都感到十分驚訝又羨慕。他茹素十餘年,因為 喜歡動物而自稱做動物仔,少年時下定決心食素,是網上群組「素食青年」及素食教育機構「素食青山」的發起人。6 年前,他開始接觸健身。「開初不太認真,亂玩一餐,不做熱身,加上本身有些脊椎側彎,加加埋埋累積的傷患,終要停止練習。後來跟不同健身高手學習,並找到 好的師傅,半年後再次投入練習。」復練初期他仍有頸緊問題,但慢慢學會控制肌肉放鬆,現在,他的頸患問題消失,體形令人羨慕。
素食可以很美味
他直言,重新練習健身,最大原因是為考健身教練資格。「認識不少素食者想練大隻,他們的教練多數食肉增肌,而我希望從素食角度給他們意見。」目前,他已取得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私人體適能教練資格。
素食者想增肌,他認為最重要是勤力操練,其次是從食物方面吸收及注重休息。其中飲 食必須注意攝取足夠蛋白質,例如他最喜歡鷹咀豆、紅腰豆、黃豆、黑豆、蕎麥、藜麥、西蘭花等食物,皆含有豐富蛋白質。進食量視乎個人需要,但不宜過量。 「我習慣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想吃甚麼便吃甚麼,吃飽了便停止,這樣就不會進食過量。」
動物仔是純素食者,不吃蛋不飲奶,不會用藥物或營養補充品增肌。別以為他的日常飲 食很刻板,反之非常多樣化。他的女朋友經常為他炮製美味可口的素菜,又為每道菜配上菜名,如:咖喱煮紅扁豆、牛油果糙米壽司、雜菜沙律鷹咀豆螺絲粉、雜菜 辣醬全麥三文治、海苔糙米飯糰、黑椒素牛肉炒烏冬、無蛋奶純素雪糕、印度咖喱千層酥餅、純素草莓芭菲等。在動物仔眼中,全是美味佳餚,經常成為其他素食者 爭相學習的菜式。
提防肌肉不平衡
運動方面,他每周操練 3 至 4 次,運動覆蓋全身。「我周一操二頭肌、背部,周三轉操下半身,其他時間會操腹肌、其他部位及核心肌肉。閒時做帶氧運動,如球類活動,務求令身體各部分有平 均發展。」他表示,很多人以為在健身室只要小心一點,就不會弄傷自己,其實不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欠缺適當的訓練計劃,很容易出現慢性勞損。舉例說,有些 人只集中練胸肌,沒有訓練背肌或訓練不足,讓胸肌過緊,背肌肌力不足會導致寒背,漸漸地頸椎向前、胸椎向後,甚至有機會壓到神經。
另一例子,大部分人的右手比左手更強壯,每當做雙關節動作時如推胸,需要用到胸大 肌、肱三頭肌(即「Bye Bye 肉」的地方)、前三角肌(前膊),如做啞鈴推胸,假設左右手每邊推 50 磅,一般來說,右手負責推 20 磅,右胸及右三角肌負責 30 磅,然而,左手可能只能夠推 15 磅,左胸及左三角肌就要推 35 磅,左胸長期用的力量比右胸大,自會左胸大過右胸。當然少許肌肉不平衡不會引致勞損,但太過不平衡便要注意。「健身人士宜正式跟教練學習,因為每個人的體 質有不同,教練會為學員設計最合適個人需要的運動方式。」
----------------------------------
健身人士 3備忘
1. 鍛練深層肌肉比表層肌肉更重要,因為深層肌肉可以保護脊骨。
2. 做任何運動時要注意安全,平時可多做非競技運動,過程中必須多加留神,否則容易構成運動創傷。
3. 時刻保持良好姿勢,運動創傷、工作、學習、用電腦或手機時,容易出現姿勢不良的問題,長年累月會引致勞損。(資料來源:程沛生)
﹏﹏﹏﹏﹏﹏﹏﹏﹏﹏﹏﹏﹏
轉吃素小貼士
有意轉吃素食的人士,初時難免不習慣,程沛生認為一般人漸漸可適應。「像我自己, 因為不忍看到動物被屠殺,所以就不想吃肉。此外,我經歷到素食的種種好處,如耐力明顯增加、肌肉綫條明確、排便暢順、皮膚比以前好、心情平和很多、外表好 看等,這些體驗,令我樂於做一個素食者,亦樂於向大眾推廣素食。」他成立的「素食青山」(網址:www.veggieyouth.org),提供了全港素食餐廳及素食材料店資料,希望方便市民實踐素食生活。撰文:何寶華
欄名:醫健營
http://chien519.pixnet.net/blog/post/105593525
素食者做健身,真的可以練到大大隻嗎?
或許仍有不少人對素食不太了解,總以為素食即無啖好食,甚至不利於應付運動。事實上,當今有不少素食者都是運動健將,可見素食與運動,絕無衝突,可以同時進行。
很多人見到動物仔(程沛生)手瓜起,都感到十分驚訝又羨慕。他茹素十餘年,因為 喜歡動物而自稱做動物仔,少年時下定決心食素,是網上群組「素食青年」及素食教育機構「素食青山」的發起人。6 年前,他開始接觸健身。「開初不太認真,亂玩一餐,不做熱身,加上本身有些脊椎側彎,加加埋埋累積的傷患,終要停止練習。後來跟不同健身高手學習,並找到 好的師傅,半年後再次投入練習。」復練初期他仍有頸緊問題,但慢慢學會控制肌肉放鬆,現在,他的頸患問題消失,體形令人羨慕。
素食可以很美味
他直言,重新練習健身,最大原因是為考健身教練資格。「認識不少素食者想練大隻,他們的教練多數食肉增肌,而我希望從素食角度給他們意見。」目前,他已取得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私人體適能教練資格。
素食者想增肌,他認為最重要是勤力操練,其次是從食物方面吸收及注重休息。其中飲 食必須注意攝取足夠蛋白質,例如他最喜歡鷹咀豆、紅腰豆、黃豆、黑豆、蕎麥、藜麥、西蘭花等食物,皆含有豐富蛋白質。進食量視乎個人需要,但不宜過量。 「我習慣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想吃甚麼便吃甚麼,吃飽了便停止,這樣就不會進食過量。」
動物仔是純素食者,不吃蛋不飲奶,不會用藥物或營養補充品增肌。別以為他的日常飲 食很刻板,反之非常多樣化。他的女朋友經常為他炮製美味可口的素菜,又為每道菜配上菜名,如:咖喱煮紅扁豆、牛油果糙米壽司、雜菜沙律鷹咀豆螺絲粉、雜菜 辣醬全麥三文治、海苔糙米飯糰、黑椒素牛肉炒烏冬、無蛋奶純素雪糕、印度咖喱千層酥餅、純素草莓芭菲等。在動物仔眼中,全是美味佳餚,經常成為其他素食者 爭相學習的菜式。
提防肌肉不平衡
運動方面,他每周操練 3 至 4 次,運動覆蓋全身。「我周一操二頭肌、背部,周三轉操下半身,其他時間會操腹肌、其他部位及核心肌肉。閒時做帶氧運動,如球類活動,務求令身體各部分有平 均發展。」他表示,很多人以為在健身室只要小心一點,就不會弄傷自己,其實不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欠缺適當的訓練計劃,很容易出現慢性勞損。舉例說,有些 人只集中練胸肌,沒有訓練背肌或訓練不足,讓胸肌過緊,背肌肌力不足會導致寒背,漸漸地頸椎向前、胸椎向後,甚至有機會壓到神經。
另一例子,大部分人的右手比左手更強壯,每當做雙關節動作時如推胸,需要用到胸大 肌、肱三頭肌(即「Bye Bye 肉」的地方)、前三角肌(前膊),如做啞鈴推胸,假設左右手每邊推 50 磅,一般來說,右手負責推 20 磅,右胸及右三角肌負責 30 磅,然而,左手可能只能夠推 15 磅,左胸及左三角肌就要推 35 磅,左胸長期用的力量比右胸大,自會左胸大過右胸。當然少許肌肉不平衡不會引致勞損,但太過不平衡便要注意。「健身人士宜正式跟教練學習,因為每個人的體 質有不同,教練會為學員設計最合適個人需要的運動方式。」
----------------------------------
健身人士 3備忘
1. 鍛練深層肌肉比表層肌肉更重要,因為深層肌肉可以保護脊骨。
2. 做任何運動時要注意安全,平時可多做非競技運動,過程中必須多加留神,否則容易構成運動創傷。
3. 時刻保持良好姿勢,運動創傷、工作、學習、用電腦或手機時,容易出現姿勢不良的問題,長年累月會引致勞損。(資料來源:程沛生)
﹏﹏﹏﹏﹏﹏﹏﹏﹏﹏﹏﹏﹏
轉吃素小貼士
有意轉吃素食的人士,初時難免不習慣,程沛生認為一般人漸漸可適應。「像我自己, 因為不忍看到動物被屠殺,所以就不想吃肉。此外,我經歷到素食的種種好處,如耐力明顯增加、肌肉綫條明確、排便暢順、皮膚比以前好、心情平和很多、外表好 看等,這些體驗,令我樂於做一個素食者,亦樂於向大眾推廣素食。」他成立的「素食青山」(網址:www.veggieyouth.org),提供了全港素食餐廳及素食材料店資料,希望方便市民實踐素食生活。撰文:何寶華
欄名:醫健營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一男一女在亞馬遜叢林原始生活二十一天!
一男一女在亞馬遜叢林原始生活二十一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DZJC2BYWOyo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選擇健康麵包,拒絕假全麥
選擇健康麵包,拒絕假全麥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515
全麥麵包少糖少油,減少加工精製,保有豐富營養素。但你吃的是真正全麥麵包嗎?如何挑選令人安心的優質麵包店?
在法國,不論電影或海明威小說裡的巴黎人,總是抱著大紙袋,裡面幾根法國長棍麵包(baquette)探出頭,驕傲地走過街頭,成為巴黎的代碼。
在德國,人們喜歡咀嚼撒著粗鹽、形狀像兩個手環相扣的扭節麵(brezel),配著香腸或豬腳與啤酒,暢快的感覺,彷彿耳邊響起巴哈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全然喜悅。拜1968年德國的學生運動之賜,引進健康概念,吹起麵包裡要加入芝麻、堅果、無花果與全麥高纖或雜糧的風氣。台灣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國見識增多,街頭愈來愈多提倡少油少糖、粗食健康的歐式麵包風潮,講究使用天然發酵,品嚐麵包的最單純味道。
反而過去吃起來鬆軟、餡料豐富的軟式麵包,因過度精緻、高油高糖,甚至使用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含反式脂肪的油脂,嚴重威脅現代人健康。
健康營養專家也不斷強調粗食,少碰精製食物,因此大家捨棄白麵包,改吃全麥、雜糧麵包。
全麥麵包?麩皮染色麵包?
但我們吃的是「真正」的全麥麵包嗎?許多熟知市場的人士指出,事實上,市面許多「全麥」麵包其實是「假全麥」,並非用整顆小麥磨碎成全麥麵粉所製作的全麥麵包,而是在白麵粉裡添加一些小麥外層的麩皮,並以焦糖或黑糖等把麵包染成較深的顏色,讓消費者以為買到的是「全麥」麵包。
白麵粉的缺點是,精製後只保留小麥胚乳,含澱粉、蛋白質,但是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然而整顆小麥中,營養價值最高的部份是「胚芽」,含有豐富維生素B群、E、礦物質鈣、鐵等,但不飽和油脂含量高,容易酸敗,所以往往在廠商磨製麵粉時被捨棄。
檢討歷來捨營養就白麵粉的缺失,今年初,國內烘焙業開始推出全麥麵粉認證,未來,真正使用全麥麵粉製作麵包的店家,可以獲得全麥認證標章。
不過,在苗栗經營進口麵粉生意,對麵包原料相當有研究的林瓊書說,全部用全麥麵粉製作麵包,技術上並不容易,因為全麥麵粉的筋性不易展現,麵包很難膨發到良好的程度,口感變得較扎實粗糙,目前消費市場接受度仍不高,因此極少店家會做完全的全麥麵包。
因此,即使有些麵包店使用整顆小麥打碎製成的真正全麥麵粉,但多半也只使用50%、30%甚至更少的比例,搭配白麵粉一起製作全麥麵包、全麥吐司,消費者購買時,不妨主動詢問店家,全麥麵包裡含全麥麵粉的比例多寡,再考慮是否購買。天然油脂in、反式脂肪out
歐式麵包會被貼上健康標籤,主要因為大多數含油及含糖量比較低,少於20%,有些麵包製作時幾乎不用油和糖,如法國麵包、義大利拖鞋麵包等,或是以富含健康不飽和脂肪的堅果類,如核桃、杏仁、松子等,取代外加的油脂。
過去,烘焙使用油隱藏很大的健康危機,經過氫化的酥油、Margarine(人造奶油、植物奶油)成本低廉、容易保存,大量使用於麵包、糕點中,但裡面所含的反式脂肪被證實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各國紛紛管制禁用,並研發新型態的油脂,取代氫化油。
目前,世界各國及台灣本土廠商,都已經具備新技術,做出不必經過氫化加工的植物奶油,減少烘焙用油不利健康的問題。
而有些麵包店乾脆捨棄人工油脂,採用取自於牛奶乳脂肪的天然奶油,或是強調直接使用橄欖油、葵花油等未經人工再製的植物油,做出天然美味的麵包。
自然發酵,少放改良劑、乳化劑
林瓊書指出,歐洲人品嚐麵包時,經常塗抹奶油、果醬,或沾著橄欖油吃,因此麵包本身不需要添加太多油脂,「上等的奶油、橄欖油當然要沾著吃,享受油本身的美味,要是加進麵包裡再烘烤,風味大半都喪失,實在太可惜了,」他解釋歐洲人享受麵包及好油的態度。
製作麵包,需要一段發酵過程,這決定了麵包的口感風味。但如果只求大量生產麵包,為了縮短發酵時間,提高成功率(有時候發酵失敗,無法做出麵包),店家可能在麵團裡加入一些改良劑、乳化劑等人工添加劑,使麵團能快速、穩定發酵,「就像幫麵包打營養針,讓它順利膨發長大,」朋廚烘焙坊負責人許詠翔形容。
為求自然、健康,現在愈來愈多麵包店強調「無添加」人工添加劑,包括幫助發酵、穩定品質的改良劑、乳化劑、安定劑等,還有增添風味及讓賣相更好的人工香料或食用色素等。
許詠翔指出,歐洲古早製做麵包的方法,是麵包中加入酵母之後,讓它慢慢自然發酵,不但比較費時,而且過程中容易受溫度、濕度等外在條件影響,考驗麵包師傅的經驗及技術。自然發酵的麵包更能顯現小麥的香味,而且可以延緩麵包老化的速度,不會買回家後,隔天就變得不好吃了。
堅果、亞麻子、黃豆……健康素材入麵包營養豐富、含優質油脂的食材,如各種堅果、亞麻子、黃豆,及小藍莓、葡萄、蔓越莓等天然水果乾,紛紛和麵包送作堆,追求吃得更健康,也為麵包增添多變的風味。
例如亞麻子是素食者很好的omega-3脂肪酸植物性來源(動物性來源主要為魚類),但不飽和的油脂容易酸敗,如果亞麻子麵包吃起來有苦味,表示亞麻子不太新鮮,高雄「麵包工場」老闆劉麒麟說。
而黃豆入麵包,或利用脫脂黃豆粉、黃豆蛋白、卵磷脂黃豆粉等可取代一部份全蛋、奶粉,及增加麵包的彈性及延展性,也是未來強化營養及健康的烘焙趨勢,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講師黃千綺指出。
當有些減重者擔心麵包太油、太甜,吃了會發胖的同時,《康健》要指出,其實聰明選對麵包及優質的麵包生產者,吃麵包可以是健康行為、幸福享受。
如何挑選優質麵包店?
1.走進麵包店,聞起來應是舒服、清新的烘焙香氣,而非隔幾家店就聞到濃郁、油膩、不自然的香味,可能是麵包裡加了酥油、Margarine(人造奶油)、人工香料等非天然、不利健康的原料。
2.留意店內環境是否乾淨衛生,放置麵包的托盤、夾取麵包的夾子是否經常清潔,而買回去的麵包是否夾雜著其他麵包的味道,可能是麵包盤沒清理就重複放置不同麵包,使味道混雜一起。
3.麵包看來新鮮,吃來有適當的彈性及柔軟度,咀嚼後散發淡淡香甜味,而非外觀乾巴巴,口感粗糙,表示麵包可能老化、不新鮮,甚至是隔夜貨。如果麵包裡添加堅果,注意是否有油耗味。
4.天和鮮物烘焙坊總監林瓊書認為,優質麵包店應該向消費者說明製作原料的來源,如麵粉、油脂、乳製品、堅果、加工肉品等,表示負責,而消費者也有權主動詢問店家麵包的成分及製作方法,為自己的唇舌身體把關。
5.認真品嚐、感覺麵包,比較每天的品質穩不穩定,如果有好有壞,代表製作過程有問題。「經常吃,慢慢就能吃出來店家少放了什麼,多放了什麼,或製作方法改變了,」林瓊書說。
他建議,要評估一家麵包店的製作水準,可從最單純的「吐司」或「法國麵包」下手,沒有花俏的餡料掩飾,最能嚐出製作原料的好壞,及考驗師傅的用心和功夫。「感受一下嘴唇碰到吐司的觸感,」林瓊書拿起一片吐司麵包,示範如何和它「接吻」來判斷好壞。好的吐司麵包碰觸嘴唇時,十分柔軟,就像少女的雙唇。而從外觀看,白吐司的切面應該光滑、帶有光澤,呈現淡淡乳黃色,而非粗糙、暗淡慘白。
無油無糖的法國麵包要外皮酥脆,但內裡柔軟、略帶濕潤感,有大小不均的孔洞,泛著光澤,聞起來有清淡麥香,吃起來具嚼勁,愈咬愈香,而不是整個麵包硬梆梆,甚至吃起來會刮嘴。
全麥麵包vs.麩皮染色麵包,如何分辨?
光憑外觀要分辨麵包裡是否使用真的全麥麵粉,還是白麵粉+麩皮的假全麥麵包,並不容易。
不過,若以全麥吐司來看,如果中間的麵包組織看起來和白吐司沒有太大差別,只是上面有一點一點淺咖啡色、扁平狀的顆粒物,那很可能就是白麵粉+麩皮做的「假」全麥麵包,林瓊書說。
以目前製做麵粉的技術,整顆小麥去磨製的全麥麵粉質地非常細緻,和白麵粉無異,因此,吃起來口感粗粗的、有顆粒感,不見得就是真正的全麥麵包。
較好的辨別方法是看成分標示,是否標有全麥麵粉及比例,或直接詢問店家。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515
全麥麵包少糖少油,減少加工精製,保有豐富營養素。但你吃的是真正全麥麵包嗎?如何挑選令人安心的優質麵包店?
在法國,不論電影或海明威小說裡的巴黎人,總是抱著大紙袋,裡面幾根法國長棍麵包(baquette)探出頭,驕傲地走過街頭,成為巴黎的代碼。
在德國,人們喜歡咀嚼撒著粗鹽、形狀像兩個手環相扣的扭節麵(brezel),配著香腸或豬腳與啤酒,暢快的感覺,彷彿耳邊響起巴哈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全然喜悅。拜1968年德國的學生運動之賜,引進健康概念,吹起麵包裡要加入芝麻、堅果、無花果與全麥高纖或雜糧的風氣。台灣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國見識增多,街頭愈來愈多提倡少油少糖、粗食健康的歐式麵包風潮,講究使用天然發酵,品嚐麵包的最單純味道。
反而過去吃起來鬆軟、餡料豐富的軟式麵包,因過度精緻、高油高糖,甚至使用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含反式脂肪的油脂,嚴重威脅現代人健康。
健康營養專家也不斷強調粗食,少碰精製食物,因此大家捨棄白麵包,改吃全麥、雜糧麵包。
全麥麵包?麩皮染色麵包?
但我們吃的是「真正」的全麥麵包嗎?許多熟知市場的人士指出,事實上,市面許多「全麥」麵包其實是「假全麥」,並非用整顆小麥磨碎成全麥麵粉所製作的全麥麵包,而是在白麵粉裡添加一些小麥外層的麩皮,並以焦糖或黑糖等把麵包染成較深的顏色,讓消費者以為買到的是「全麥」麵包。
白麵粉的缺點是,精製後只保留小麥胚乳,含澱粉、蛋白質,但是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然而整顆小麥中,營養價值最高的部份是「胚芽」,含有豐富維生素B群、E、礦物質鈣、鐵等,但不飽和油脂含量高,容易酸敗,所以往往在廠商磨製麵粉時被捨棄。
檢討歷來捨營養就白麵粉的缺失,今年初,國內烘焙業開始推出全麥麵粉認證,未來,真正使用全麥麵粉製作麵包的店家,可以獲得全麥認證標章。
不過,在苗栗經營進口麵粉生意,對麵包原料相當有研究的林瓊書說,全部用全麥麵粉製作麵包,技術上並不容易,因為全麥麵粉的筋性不易展現,麵包很難膨發到良好的程度,口感變得較扎實粗糙,目前消費市場接受度仍不高,因此極少店家會做完全的全麥麵包。
因此,即使有些麵包店使用整顆小麥打碎製成的真正全麥麵粉,但多半也只使用50%、30%甚至更少的比例,搭配白麵粉一起製作全麥麵包、全麥吐司,消費者購買時,不妨主動詢問店家,全麥麵包裡含全麥麵粉的比例多寡,再考慮是否購買。天然油脂in、反式脂肪out
歐式麵包會被貼上健康標籤,主要因為大多數含油及含糖量比較低,少於20%,有些麵包製作時幾乎不用油和糖,如法國麵包、義大利拖鞋麵包等,或是以富含健康不飽和脂肪的堅果類,如核桃、杏仁、松子等,取代外加的油脂。
過去,烘焙使用油隱藏很大的健康危機,經過氫化的酥油、Margarine(人造奶油、植物奶油)成本低廉、容易保存,大量使用於麵包、糕點中,但裡面所含的反式脂肪被證實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各國紛紛管制禁用,並研發新型態的油脂,取代氫化油。
目前,世界各國及台灣本土廠商,都已經具備新技術,做出不必經過氫化加工的植物奶油,減少烘焙用油不利健康的問題。
而有些麵包店乾脆捨棄人工油脂,採用取自於牛奶乳脂肪的天然奶油,或是強調直接使用橄欖油、葵花油等未經人工再製的植物油,做出天然美味的麵包。
自然發酵,少放改良劑、乳化劑
林瓊書指出,歐洲人品嚐麵包時,經常塗抹奶油、果醬,或沾著橄欖油吃,因此麵包本身不需要添加太多油脂,「上等的奶油、橄欖油當然要沾著吃,享受油本身的美味,要是加進麵包裡再烘烤,風味大半都喪失,實在太可惜了,」他解釋歐洲人享受麵包及好油的態度。
製作麵包,需要一段發酵過程,這決定了麵包的口感風味。但如果只求大量生產麵包,為了縮短發酵時間,提高成功率(有時候發酵失敗,無法做出麵包),店家可能在麵團裡加入一些改良劑、乳化劑等人工添加劑,使麵團能快速、穩定發酵,「就像幫麵包打營養針,讓它順利膨發長大,」朋廚烘焙坊負責人許詠翔形容。
為求自然、健康,現在愈來愈多麵包店強調「無添加」人工添加劑,包括幫助發酵、穩定品質的改良劑、乳化劑、安定劑等,還有增添風味及讓賣相更好的人工香料或食用色素等。
許詠翔指出,歐洲古早製做麵包的方法,是麵包中加入酵母之後,讓它慢慢自然發酵,不但比較費時,而且過程中容易受溫度、濕度等外在條件影響,考驗麵包師傅的經驗及技術。自然發酵的麵包更能顯現小麥的香味,而且可以延緩麵包老化的速度,不會買回家後,隔天就變得不好吃了。
堅果、亞麻子、黃豆……健康素材入麵包營養豐富、含優質油脂的食材,如各種堅果、亞麻子、黃豆,及小藍莓、葡萄、蔓越莓等天然水果乾,紛紛和麵包送作堆,追求吃得更健康,也為麵包增添多變的風味。
例如亞麻子是素食者很好的omega-3脂肪酸植物性來源(動物性來源主要為魚類),但不飽和的油脂容易酸敗,如果亞麻子麵包吃起來有苦味,表示亞麻子不太新鮮,高雄「麵包工場」老闆劉麒麟說。
而黃豆入麵包,或利用脫脂黃豆粉、黃豆蛋白、卵磷脂黃豆粉等可取代一部份全蛋、奶粉,及增加麵包的彈性及延展性,也是未來強化營養及健康的烘焙趨勢,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講師黃千綺指出。
當有些減重者擔心麵包太油、太甜,吃了會發胖的同時,《康健》要指出,其實聰明選對麵包及優質的麵包生產者,吃麵包可以是健康行為、幸福享受。
如何挑選優質麵包店?
1.走進麵包店,聞起來應是舒服、清新的烘焙香氣,而非隔幾家店就聞到濃郁、油膩、不自然的香味,可能是麵包裡加了酥油、Margarine(人造奶油)、人工香料等非天然、不利健康的原料。
2.留意店內環境是否乾淨衛生,放置麵包的托盤、夾取麵包的夾子是否經常清潔,而買回去的麵包是否夾雜著其他麵包的味道,可能是麵包盤沒清理就重複放置不同麵包,使味道混雜一起。
3.麵包看來新鮮,吃來有適當的彈性及柔軟度,咀嚼後散發淡淡香甜味,而非外觀乾巴巴,口感粗糙,表示麵包可能老化、不新鮮,甚至是隔夜貨。如果麵包裡添加堅果,注意是否有油耗味。
4.天和鮮物烘焙坊總監林瓊書認為,優質麵包店應該向消費者說明製作原料的來源,如麵粉、油脂、乳製品、堅果、加工肉品等,表示負責,而消費者也有權主動詢問店家麵包的成分及製作方法,為自己的唇舌身體把關。
5.認真品嚐、感覺麵包,比較每天的品質穩不穩定,如果有好有壞,代表製作過程有問題。「經常吃,慢慢就能吃出來店家少放了什麼,多放了什麼,或製作方法改變了,」林瓊書說。
他建議,要評估一家麵包店的製作水準,可從最單純的「吐司」或「法國麵包」下手,沒有花俏的餡料掩飾,最能嚐出製作原料的好壞,及考驗師傅的用心和功夫。「感受一下嘴唇碰到吐司的觸感,」林瓊書拿起一片吐司麵包,示範如何和它「接吻」來判斷好壞。好的吐司麵包碰觸嘴唇時,十分柔軟,就像少女的雙唇。而從外觀看,白吐司的切面應該光滑、帶有光澤,呈現淡淡乳黃色,而非粗糙、暗淡慘白。
無油無糖的法國麵包要外皮酥脆,但內裡柔軟、略帶濕潤感,有大小不均的孔洞,泛著光澤,聞起來有清淡麥香,吃起來具嚼勁,愈咬愈香,而不是整個麵包硬梆梆,甚至吃起來會刮嘴。
全麥麵包vs.麩皮染色麵包,如何分辨?
光憑外觀要分辨麵包裡是否使用真的全麥麵粉,還是白麵粉+麩皮的假全麥麵包,並不容易。
不過,若以全麥吐司來看,如果中間的麵包組織看起來和白吐司沒有太大差別,只是上面有一點一點淺咖啡色、扁平狀的顆粒物,那很可能就是白麵粉+麩皮做的「假」全麥麵包,林瓊書說。
以目前製做麵粉的技術,整顆小麥去磨製的全麥麵粉質地非常細緻,和白麵粉無異,因此,吃起來口感粗粗的、有顆粒感,不見得就是真正的全麥麵包。
較好的辨別方法是看成分標示,是否標有全麥麵粉及比例,或直接詢問店家。
『素食』其實有好多種類別,你又知道有幾多種呢 ?
『素食』其實有好多種類別,你又知道有幾多種呢 ?
純素食主義或嚴守素食主義(俗稱「吃全素」,英語:Veganism):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乾酪和蜂蜜。除了食物之外,部份嚴格素食主義者也不使用動物製成的商品,例如皮革、皮草和含動物性成份的化妝品。
半素食主義(英語:Semi-vegetarianism),可能基於健康、道德或信仰而不食用某些肉類,像是不食牛、羊、豬等哺乳動物的紅肉是最普遍的類型,這些人會食用部分禽類和海鮮。這不是傳統的素食主義,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半素食主義包括:
...
純素食主義或嚴守素食主義(俗稱「吃全素」,英語:Veganism):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乾酪和蜂蜜。除了食物之外,部份嚴格素食主義者也不使用動物製成的商品,例如皮革、皮草和含動物性成份的化妝品。
半素食主義(英語:Semi-vegetarianism),可能基於健康、道德或信仰而不食用某些肉類,像是不食牛、羊、豬等哺乳動物的紅肉是最普遍的類型,這些人會食用部分禽類和海鮮。這不是傳統的素食主義,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半素食主義包括:
...
彈性素食主義(英語:Flexi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肉類,又可細分為:
方便素食主義:這類人會在生活中盡量選擇素食,但如果條件不允許(比如在沒提供素食的餐廳用餐時),也可以食用肉類。
鍋邊素食主義:這類人會在生活中只食用素食,但這些素食可允許和動物製成的食品混雜在一起。比如說,當餐桌上有一盤青椒少肉絲時,這類人會只食用青椒的部份,而不會完全不吃。
齋食(英語:Buddhist vegetarianism):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持大乘佛教者須戒五葷:青蔥、大蒜、象大蒜、洋蔥、韭、薤、蝦夷蔥在內的蔥屬植物。
乳蛋素食主義(英語:Lacto-ovo vegetarianism):此類素食主義者會食用奶蛋類食品來取得身體所需之蛋白質,像是蛋和奶。
奶素主義(英語:Lacto vegetarianism):這類素食主義者不吃蛋及蛋製品,但會食用奶類和其相關產品,像是奶酪、奶油或酸奶。
奶蛋素壽司
蛋素主義(英語:Ovo vegetarianism):這類素食主義者不吃奶及奶製品,但會食用蛋類和其相關產品。
奶蛋素飛機餐,縮寫代號為VLML(Vegetarian, Lacto-ovo MeaL)
素漢堡包
生素食主義(英語:Raw foodism):這種食用方法是將所有食物保持在天然狀態,即使加熱也不超過攝氏47℃。生食主義者認為烹調會致使食物中的酵素或營養被破壞。有些生食主義者叫作活化生食主義者,在食用種子類食物前,會將食物浸泡在水中,使其酵素活化。有些生食主義者的飲食理念與食果實主義者相似,有些生食主義者僅食用有機食物。
果食主義(英語:Fruitarianism):僅食用水果和果汁或其他植物果實,不包括肉、蔬菜和穀類。
苦行素食主義:這類人為堅定心中的信念,以苦行的方式進行素食,不僅戒蛋,牛奶,甚至戒大豆、食鹽。甘地為其代表人物。
耆那教素食主義(英語:Jain vegetarianism):可以食用奶製品,但不食用蛋製品、蜂蜜和任何形式的根莖食品。
魚素主義(英語:Pesce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魚和其他水產品,但不食用其他陸地動物。
禽素主義(英語:Pollo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雞肉,但不食用哺乳動物的肉,即所謂的「紅肉」。
白肉素食主義(英語:Pollo-pesce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魚和雞肉,但不食用哺乳動物的肉,即所謂的「紅肉」。
長壽健康飲食法(英語:Macrobiotic diets):食物僅包括穀類和豆類,但偶爾會食用魚和其他水產品。
免費素食主義(英語:Freeganism):這類的人以素食為主,除非肉類的來源是免費的。
道德雜食主義(英語:Ethical Omnivore):這類的人的食物來源必須是天然的、有機的和道德的,不含抗生素荷爾蒙等人工飼料添加劑。
方便素食主義:這類人會在生活中盡量選擇素食,但如果條件不允許(比如在沒提供素食的餐廳用餐時),也可以食用肉類。
鍋邊素食主義:這類人會在生活中只食用素食,但這些素食可允許和動物製成的食品混雜在一起。比如說,當餐桌上有一盤青椒少肉絲時,這類人會只食用青椒的部份,而不會完全不吃。
齋食(英語:Buddhist vegetarianism):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持大乘佛教者須戒五葷:青蔥、大蒜、象大蒜、洋蔥、韭、薤、蝦夷蔥在內的蔥屬植物。
乳蛋素食主義(英語:Lacto-ovo vegetarianism):此類素食主義者會食用奶蛋類食品來取得身體所需之蛋白質,像是蛋和奶。
奶素主義(英語:Lacto vegetarianism):這類素食主義者不吃蛋及蛋製品,但會食用奶類和其相關產品,像是奶酪、奶油或酸奶。
奶蛋素壽司
蛋素主義(英語:Ovo vegetarianism):這類素食主義者不吃奶及奶製品,但會食用蛋類和其相關產品。
奶蛋素飛機餐,縮寫代號為VLML(Vegetarian, Lacto-ovo MeaL)
素漢堡包
生素食主義(英語:Raw foodism):這種食用方法是將所有食物保持在天然狀態,即使加熱也不超過攝氏47℃。生食主義者認為烹調會致使食物中的酵素或營養被破壞。有些生食主義者叫作活化生食主義者,在食用種子類食物前,會將食物浸泡在水中,使其酵素活化。有些生食主義者的飲食理念與食果實主義者相似,有些生食主義者僅食用有機食物。
果食主義(英語:Fruitarianism):僅食用水果和果汁或其他植物果實,不包括肉、蔬菜和穀類。
苦行素食主義:這類人為堅定心中的信念,以苦行的方式進行素食,不僅戒蛋,牛奶,甚至戒大豆、食鹽。甘地為其代表人物。
耆那教素食主義(英語:Jain vegetarianism):可以食用奶製品,但不食用蛋製品、蜂蜜和任何形式的根莖食品。
魚素主義(英語:Pesce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魚和其他水產品,但不食用其他陸地動物。
禽素主義(英語:Pollo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雞肉,但不食用哺乳動物的肉,即所謂的「紅肉」。
白肉素食主義(英語:Pollo-pescetarianism):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魚和雞肉,但不食用哺乳動物的肉,即所謂的「紅肉」。
長壽健康飲食法(英語:Macrobiotic diets):食物僅包括穀類和豆類,但偶爾會食用魚和其他水產品。
免費素食主義(英語:Freeganism):這類的人以素食為主,除非肉類的來源是免費的。
道德雜食主義(英語:Ethical Omnivore):這類的人的食物來源必須是天然的、有機的和道德的,不含抗生素荷爾蒙等人工飼料添加劑。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Difference Between Calcium Citrate & Carbonate
Difference Between Calcium Citrate & Carbonate
Not all calcium supplements are the same; you
may have noticed that some types contain calcium citrate, while others
contain calcium carbonate. While both of these provide a healthy dose of
this mineral, they may differ in how easily your body absorbs calcium.
Consult your doctor before taking supplements of any kind. You may need a
calcium supplement if you are not getting adequate amounts of calcium
from your diet.
Calcium Citrate
Your body can best absorb calcium in an
acidic environment, and because calcium citrate is an acidic molecule,
it doesn't need stomach acids for easy absorption. Registered Dietician
Gloria Tsang advises that if you have low levels of stomach acid, your
body will more easily break down and use calcium from calcium citrate.
However, this supplement form typically contains less elemental calcium
per pill than calcium carbonate, and so you may need to take an
increased dose. Additionally, if you suffer from excess stomach acid,
calcium citrate can worsen your symptoms.
You Might Also Like
Calcium Carbonate
Likely, you likely have a bottle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your cupboard; this form of calcium if found in many common
brands of anti-acid tablets. Unlike calcium citrate, calcium carbonate
is alkaline and requires extra stomach acid to digest and absorb it.
Tsang recommends that you take it immediately after a meal or with a
glass of orange juice. Remember that calcium carbonate gives you more
elemental calcium per pill than calcium citrate, and so you may not need
to take more than one pill or tablet at a time.
-
Sponsored Links
- Fitness Supplements HK Find Fitness Nutrition Shops In HK On HK's no.1 Lifestyle Directorywww.localiiz.com/Fitness-Nutrition
- Fitness Supplements HK
Proper Dosage
Most people get adequate amounts of calcium
from their daily balanced diet. If you need to take calcium supplements,
it is best to start slowly so that your body can adjust. Your body can
only absorb 500 milligrams at a time, and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edical Center recommends that you start with one daily dose the first
week and then add a second daily dosage. The daily recommended dosage of
calcium for is 1,000 milligrams per day; after age 50, women need 1,200
milligrams.
Things to Consider
Carefully follow the recommended dosage,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calcium supplement you take. 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 warns that in some cases, too much calcium can lead to
hypercalcemia, a condition that can cause confusion, nausea, vomiting
and nerve problems. Additionally, large doses of calcium from food or
supplements can adversely interact with prescription medications such as
antibiotics and with some types of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s. Inform
your doctor of all the medications and supplements you take.
鍾灼輝: 人在做,馬在看《EQUUS》
鍾灼輝: 人在做,馬在看《EQUUS》
自從當上作家後,我才明白到書本或戲劇都是有靈魂的,觀眾在找戲劇,戲劇也在找它的觀眾。半年前的某天,我收到一封邀約見面的奇怪電郵,寄件者是一間本地 知名的戲服製作公司創作總監 Virginia,她希望我可以為一套有關心理醫生與精神病人的話劇提供意見。由於當時正準備外地 的巡迴演講,所以未有即時回覆,信件就這樣擱在未讀郵件的信箱裡。一個月後回來,在海量的未讀郵件中再次注意到這封信,好奇心下看了附件中的劇作簡介。叙 述一個十七歲的青年(張敬軒飾)在一夜間刺瞎了六匹馬,表面上青年犯下了變態的滔天惡行,劇中的心理醫生(黃秋生飾)彷如偵探一樣,抽絲剝繭般揭開青年的 神秘內心世界。原來青年對馬有極端的癖愛,甚至把對馬的激情變成另類的個人崇拜與信仰。每隔三個星期,他都偷偷地在半夜策馬於草原奔馳,以赤裸的身體跟馬 合一進行祭拜儀式,作為靈與慾的唯一發洩。
看完簡介後,我馬上明白碰上此劇的原因,內心不禁暗笑出來。同一時間,我看見三個現實中的自己出現在劇中故事裡:一個過氣的警察,一個現役的心理醫生,以 及一個慣性心理不正常的普通人。我很好奇寫此劇《EQUUS》的作家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是否跟我一樣,也有著多重身分及分裂的人格。 又或者說,每個觀眾或多或少也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因每人都是自己生命懸案中的偵探,又是自己最好的醫生以及最大的病人。但我更好奇為什麼是一個戲服創 作總監找我諮詢,因為我跟服裝設計根本扯不上任何關係。
會面當天,Virginia 捧著一疊厚厚的中文翻譯劇本嘗試跟我說明,但看著那堆文字她卻顯得有些茫然。她說:「我是一個圖像畫面世界的人,跟文字世界不太friend,很想深入了 解心理治療時雙方的情感表現,再將劇中的視覺畫面展現出來。」她搜集了不同質感顏色的布料與物料,大量的圖片造型及人物相片,我被她的熱情與誠意所打動, 一口答應了當她的義務顧問。
為了深入了解馬劇,我翻閱了原著英文劇本,跟 Virginia共進行了六十小時的會面交談,研究人物角色的性格特質,治療過程中醫生與病人的心路歷程。她對全劇的解讀應該比任何一位演員還要透徹,讓 我對本地劇團的服裝形象設計師完全改觀了。但我發現如要理解並感受劇中人物的複雜心思,單靠語言對白的表達力量甚至加上演員的落力演出,恐怕還是力有所不 逮,特別是醫生的幾段詳細心路自述,令不少觀衆也有點摸不著頭腦,最後讓人帶走的反思亦顯得輕於鴻毛。
我解釋說:「除非你曾經對什麼熱烈的祟拜過,又或對生命中的某東西有過不能自控的激情,否則難以感受到青年(張敬軒飾)內心的孤獨與沈溺。除非你曾背過治 療的沈重責任,又或敢於質疑大家所相信的正常標準,否則難以體會到底狄醫生(黃秋生飾)內心的掙扎與迷失。」她笑著回答:「我像到大學修讀了心理治療師課 程一樣,如果要按小時收取諮商費用,恐怕公司應快要破產了,可否錢債飯償啊?就以一百頓飯了事吧。」其實我答應花心血解讀整套劇目並不是為了收取任何報 酬,此劇除了對我有著另類的意義外,同時也有讓人發人心省的反思。或者說,我跟Virginia只不過是上天的一個管道,透過我的眼睛、她的雙手,讓觀眾 看到各自所需要的東西。
人馬合一,視聽合一
5月9日,期待而久的馬劇終於在演藝學院正式首演,劇中的視覺藝術效果是最值得稱讚的地方,充分彌補了語言對白的不足;因為很多人以為語言是溝通的唯一或 主要媒介,但心理研究卻証明了一個相反的事實。在溝通的過程中,語言只佔訊息傳遞能力的7﹪,當中的38﹪是來自說話時的聲音語調,55﹪更是來自面部表 情及各種形體動作。
所以我十分欣賞 Virginia 的努力創作, 她透過服飾裝扮成功勾畫出各人物的性格特徵及情感形貌,把角色塑造得入型入格,像道岸貌然的父親、崇上上流社會但委身中下階層的母親、裝扮有如佛落依德信 徒的心理醫生、專業自信的女裁判官、及穿戴清純可愛但又充滿挑逗性的女工等,一幅幅精心的畫面構圖製造出極豐富的視覺藝術效果,勝過了千言萬語。
另外,劇中由六位舞蹈演員所扮演的馬匹尤其出色,演員頭戴著一個以金屬鐵線勾勒而成的銀灰色頭盔面罩,對比赤裸上身的肌肉線條與下半身的緊身黑皮褲,透過 馬首人身的造型象徵馬神及人馬合一的深層意義。當中唯一的女馬小金子(何靜茹飾),造型性感,肢體動作挺拔而誘人,令人充滿暇想,充份表現出女馬作為青年 靈與慾的投射對象,可說是劇中的一個亮麗焦點。其中一幕,青年在深宵的野外中策馬奔馳,馬匹的肢體動作伴隨光影與青年的呼喊聲加速流轉,凝造出懾人的激情 魅力,更是全劇的高潮之一。
馬劇真正做到了聽覺與視覺並行演繹,使文字劇本從平面書寫幻化成立體的舞台風景,讓語言對白飄揚於舞步光影之間,引領讀者遊走於青年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溫 柔單純的內心世界,與充滿痛苦恐懼、虛僞謊言的現實世界之間形成強對比。隨著心理治療的進展過程,觀眾也同步陷進心理醫生作為治療師的疑惑、矛盾與反思。
醫生與病人間的玻璃惟幕
劇裡最難表現的算是心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微妙複雜關係,這是一場互相刺探、充滿張力的交心搏奕,而治療過程中的精神裸露與進入,可能比身體上的肉帛相見更 為露骨徹底。倘若兩者之間能營造出一份由同理心所組成的親和力,治療期間的那份重要心靈交流將呈現得更完整完美。當然我是以一個熟悉心理治療的內行人眼睛 觀看,這未免有點吹毛求疵,但也正好反映了現實世界中治療師的一個盲點,值得我們深思。
過去,我曾治療過各種不同的心理病患,但也曾因為十年前的墜機意外及瀕死經歷得了深度的憂鬱症。在患病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跟患者的心有多麼接近,對患者 所論述的心理狀況有多深切體會,但原來我不曾跟患者站在同一條線上看世界,也沒有真正觸摸過他們悸動的心。當我變成傷病者後,我徹底經歷了心理患者口中的 病態思想與負面情緒,確切地體驗到壓力、焦慮、恐懼、無助、絕望的煎熬與恐怖。那次的意外讓我有機會逆轉角色,從心理治療師變成絕望的心理病患者,那是我 第一次以病人的眼睛觀看心理治療的世界,看到了從前看不見的治療盲點。
我發現一個事實,原來即使在同一的治療房間裡,治療師與患者永遠是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管治療師有多敏銳的洞察力,有多淵博的心理知識,或多強烈的 同理心,治療師永遠只能虛擬患者的心境與感受。這就像在觀看電影一樣,觀眾跟故事的主角一起同歌同泣,盡情投入,理解並模擬他們。劇中的狄醫生就嘗試透過 不同的心理技巧,如不斷刺探、四出偵查、夢境分析、自我錄音、催眠術、甚至把必理痛用作講真話的安慰劑,目的就是為了進入青年的神祕內心世界,穿越那道自 我保護的圍牆。
但治療師與患者之間真實存在的,卻是一道永遠不能穿越的玻璃惟幕。如想要真正進入患者的心理世界,除非你擁有進入那絕望領域的鑰匙,但辦法只有一個,就是 變成他們的一分子。鑰匙並不是靠專業知識、想像力或是同理心所鑄造的,而是靠痛苦的真實經歷換取來的等值交易。所以,只有真正嘗過憂鬱絕望的人,才能擁有 憂鬱世界的鑰匙,穿越那道透明的帷幕,跟他們並肩而行,一同呼吸──這就是治療師與患者的永遠隔閡。
誰為正常劃地分界
在眾多的馬劇報導裡,大衆的焦點都只放在張敬軒的裸體上,然而馬劇最精釆的地方是在簡單的故事中埋下了許多對人性的反諷,作者不但利用了心理治療的佈局, 更透過時空交錯的叙事方式及大量的隱喻,帶出當中的最大反思:到底何謂「正常」?正常既可以形容物件,常用作物理性的安全標準界定;同時,正常也可以形容 人,特別是針對人的行為與心態作量度比較。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正常變得如此重要,甚至是社會的劃一標準。
大概從工業革命年代開始,分工、高效變成了社會的生產模式,人的生活無可避免亦跟隨改變。系統化、專業化成了工作習慣,模範生、標準答案成了學校習慣,穩 定、單調重複成了生活習慣。人的精神文明遠遠落後於物質發展,知識財富取代了智慧創意,文化差異、民族傳統漸漸消失,整個世界趨於同一,每個城市都變得一 樣。從前出外旅行是為了離開熟悉的環境、增廣見聞,但現在旅行卻快要迷失於近似的商店、類同的街道建築。
也許社會為了對人易於管理及控制,開始對人性作出過多的規管及干預,尤其不歡迎偏差及獨特性的存在。漸漸地,社會也在扮演上天的角色,挑選合適的價值觀及 釐定標準的道德線,人競天擇,正常者生存。而心理專業也在此時代得到重視並乘勢堀起,發明了越來越多的心理疾病名稱與種類,只是罹患心理病的人數亦相輔相 承地急劇增加。
那心理治療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心理醫生的位置又在那裡?
一般來說,心理醫生首先要為人的思想、行為、及情感制定可接受的正常範圍,然後對病人進行量度、比較、及歸類,最後得出一個專業的診斷標籤。舉例說,如果 在過去的兩星期裡,你持續感到情緒低落並對事情失去興趣,你的不開心便屬於不正常,診斷上會出現憂鬱症的標籤。如果連續6個月或以上,你的擔憂較不擔憂時 間長,對許多事件或生活出現難以自控的焦慮,你便會被歸類為經常焦慮症患者。
要知道心理的診斷與治療與比起身體的更為艱難複雜,面對無形無相的精神狀態,心理醫生靠的就只有個人經驗與分析,客觀的測量檢查可謂並不存在,更沒有什麼 標準的治療方法可跟從。而心理治療的出現確實讓人再度重視起精神健康,並有效及時糾正許多從前被人忽略輕視的病態行為思想,將病人從心靈殘障的深淵拯救出 來。
正常是完美完整的道路?
在馬劇裡,青年因抵受不住年輕馬廄女工的肉體誘惑,在他神聖的馬廄中跟女工作愛,但在強烈的罪疚感及眾馬的監視下,他居然無法順利完成男性的進入。在極端 的恐懼及憤怒下,青年拿著鋒利的蹄勾同時戳瞎了六匹馬的眼睛,企圖躲開道德的枷鎖與監控。但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青年對馬匹的熱情鍾愛逐漸喚醒了醫生對生命 的潛藏激情,醫生既妒忌又羨慕青年的「病態」精神生活,感到活得正常的自己反而像行屍走肉一樣,只不斷在執行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專業治療。同樣地,青年父母 的關係看似正常,但父親卻只靠偷看色情電影獲得性慾上的快感;醫生夫婦的關係表現正常,但彼此卻隔著不能跨越的鴻溝,醫生六年也沒有吻過妻子。劇中每一位 所謂正常的人都活得像沒有靈魂一樣,但相反需要接受治療的青年卻擁有豐盛的精神生活。治療的工作變成為奪走青年的精神信仰,但醫生掙扎應否讓他變成一個循 規蹈矩、沒有熱情、沒有想像的社會大眾。劇終時,醫生雖然把青年治好,但同時也繼承了青年對生命失去熱情的那份空白。
其實,即使對生命有著另類的激情信仰,看似擁有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否一定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表現而需要接受治療?以我為例,打從十歲起,我便一直與我的 白猩猩公仔為伍,每天跟他說話、跟他睡覺,我能看見他的表情,聽得見他的聲音。我自小便教導我媽媽:「如果家中有天不幸失火或淹水,你第一樣要帶走的便是 我的猩猩!」於我來說,猩猩是活‧著有生命的,他陪伴我一起成長,跟我共渡每個歡樂或艱難的重要時刻,不離不棄,不管是我住院的時候,小學到博士班畢業的 時候,到各處旅行的時候,又或是書寫三本著作的時候。可是在客觀的心理專業中,我的行為絕對歸類為正常以外,有不正常的戀物情義結、缺乏安全感、對人不信 任、心智發展不成熟、又或有嚴重自閉傾向。但是我卻一直自我感覺良好,活得自在、活得自由,只是有一部份的內在世界不能與人分享而已。而最有趣的,我更是 一位認知心理學博士,從事專業的心理治療工作。
所以有很多時候,所謂的不正常只是一種與別不同的心態,而非需要接受治療的心理病態。我曾遇過好些個案,他們因對某些事情或物件有著獨特偏好,因而被批判 或嘲諷為不正常,不但感到跟外在世界格格不入,更對自己產生懷疑與否定。當中的一個女性個案,就是因為沈迷性愛的幻想而感到很羞恥及骯髒,不斷自我排斥及 想要壓抑這種不正常的行為思想。其實只要她的激情沒有危及自己或傷害別人,她的治療可能是接受自己及有效管理情慾,而非把自己改變成社會認可的道德標準。
所以,正常於我彷彿存在著一種本質上的矛盾意義,正常一方面讓人有效生存,但另一方面剝奪了人活著的感覺,如何平衡個人內在跟社會外在世界變成了終生的重 要課題。如果失去了獨特性及激情,人跟一台只懂工作及繁殖的機器又有何分別?人還需要有名字身分嗎? 這個故事好讓我們反思正常是否一定能帶給人完美及完整,不正常又應否被取締改造。其實,心理治療的存在意義可能只是一種渡人自渡、自渡渡人的不息循環。看 畢馬劇後的觀衆,特別是從事心理治療的朋友,更可以深入思考這個有趣的課題。
心理治療師的另類反思
如果說夢是潛意識的最真實投射,那劇中的狄醫生曾經做了一個深有喻意的夢, 夢的內容正好反映了他作為心理醫生的反思,是全劇中最精釆絕倫的隱喻。在夢裡狄醫生是個戴著金色面具的大祭師,負責執行劏小朋友的祭祀儀式,他擁有高超的 劏肚技術,手起刀落的由心囗劏下去,把內裡的腸臟抽起丟掉。他每劏一個細路就越覺不舒服,但為了掩飾,他唯有更加賣力搏拼命的劏。他說:「如果身旁兩個孔 武有力的副祭師知道我懷疑這種血腥的祭禮係毫無意義的,下一個被劏的就會是我。」
那作為一個走在傳統以外的心理治療師,我的反思又是什麼,我看到的又是什麼樣的夢境?
因為出生在一個單一價值標準的年代,思想被種下了難以取代的偏執妄見。每個人都像戴著染色的太陽眼鏡看世界,看到的都是扭曲的人性與世情。為了易於管理並 加強控制,人從小便被餵養分辦善惡果實,讓靠邊站、分好壞變成生活習慣。社會從此被劃分成二元對立的極端世界,形成一道又一道的道德高牆。只有製造鮮明的 對立矛盾,行為思想才得以有效量度、歸類分別。
我的工作變成把人漂染,使用被准許的顏色染料替人著色,不斷將人漂白、薰黑。漂得愈多,愈能得到讚賞,我也變得愈專業。慢慢地,擇善固執、從善如流,變成 傳染性的神經官能強迫症。在這個黑白分明的世界裡,容不下灰色的病人。漸漸地,病人忘記了夢的追求、美的本質、甚至是人的身份。而我開始對工作過敏、對社 會過敏、甚至對人性過敏。我的皮膚彷彿在慢慢褪色。
為了贖回原來的膚色,我唯有把身體的邊界模糊,自放逐到一個封死的地下室,跟現實與非現實的世界隔絕。在那裡,文字成為唯一的解藥, 吸乾我的語言思想,寫作變成了比死亡還要沈重的清潔工作。這可能是一場夢魘,但同時是一種幸福,因文字剝奪了思想的自由與分辨的權利。就只有不斷的寫,寫 到頭髮脫落,視力衰退,手指骨折;寫得愈多,愈能得到解放,我愈變得潔淨。當我和人再沒有共通點,甚至和自己也找不到共通點時,我才可跟正常分離。
在正常與非正常之間,我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膚色。
5月9日,期待而久的馬劇終於在演藝學院正式首演,劇中的視覺藝術效果是最值得稱讚的地方,充分彌補了語言對白的不足;因為很多人以為語言是溝通的唯一或 主要媒介,但心理研究卻証明了一個相反的事實。在溝通的過程中,語言只佔訊息傳遞能力的7﹪,當中的38﹪是來自說話時的聲音語調,55﹪更是來自面部表 情及各種形體動作。
所以我十分欣賞 Virginia 的努力創作, 她透過服飾裝扮成功勾畫出各人物的性格特徵及情感形貌,把角色塑造得入型入格,像道岸貌然的父親、崇上上流社會但委身中下階層的母親、裝扮有如佛落依德信 徒的心理醫生、專業自信的女裁判官、及穿戴清純可愛但又充滿挑逗性的女工等,一幅幅精心的畫面構圖製造出極豐富的視覺藝術效果,勝過了千言萬語。
另外,劇中由六位舞蹈演員所扮演的馬匹尤其出色,演員頭戴著一個以金屬鐵線勾勒而成的銀灰色頭盔面罩,對比赤裸上身的肌肉線條與下半身的緊身黑皮褲,透過 馬首人身的造型象徵馬神及人馬合一的深層意義。當中唯一的女馬小金子(何靜茹飾),造型性感,肢體動作挺拔而誘人,令人充滿暇想,充份表現出女馬作為青年 靈與慾的投射對象,可說是劇中的一個亮麗焦點。其中一幕,青年在深宵的野外中策馬奔馳,馬匹的肢體動作伴隨光影與青年的呼喊聲加速流轉,凝造出懾人的激情 魅力,更是全劇的高潮之一。
馬劇真正做到了聽覺與視覺並行演繹,使文字劇本從平面書寫幻化成立體的舞台風景,讓語言對白飄揚於舞步光影之間,引領讀者遊走於青年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溫 柔單純的內心世界,與充滿痛苦恐懼、虛僞謊言的現實世界之間形成強對比。隨著心理治療的進展過程,觀眾也同步陷進心理醫生作為治療師的疑惑、矛盾與反思。
醫生與病人間的玻璃惟幕
劇裡最難表現的算是心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微妙複雜關係,這是一場互相刺探、充滿張力的交心搏奕,而治療過程中的精神裸露與進入,可能比身體上的肉帛相見更 為露骨徹底。倘若兩者之間能營造出一份由同理心所組成的親和力,治療期間的那份重要心靈交流將呈現得更完整完美。當然我是以一個熟悉心理治療的內行人眼睛 觀看,這未免有點吹毛求疵,但也正好反映了現實世界中治療師的一個盲點,值得我們深思。
過去,我曾治療過各種不同的心理病患,但也曾因為十年前的墜機意外及瀕死經歷得了深度的憂鬱症。在患病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跟患者的心有多麼接近,對患者 所論述的心理狀況有多深切體會,但原來我不曾跟患者站在同一條線上看世界,也沒有真正觸摸過他們悸動的心。當我變成傷病者後,我徹底經歷了心理患者口中的 病態思想與負面情緒,確切地體驗到壓力、焦慮、恐懼、無助、絕望的煎熬與恐怖。那次的意外讓我有機會逆轉角色,從心理治療師變成絕望的心理病患者,那是我 第一次以病人的眼睛觀看心理治療的世界,看到了從前看不見的治療盲點。
我發現一個事實,原來即使在同一的治療房間裡,治療師與患者永遠是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管治療師有多敏銳的洞察力,有多淵博的心理知識,或多強烈的 同理心,治療師永遠只能虛擬患者的心境與感受。這就像在觀看電影一樣,觀眾跟故事的主角一起同歌同泣,盡情投入,理解並模擬他們。劇中的狄醫生就嘗試透過 不同的心理技巧,如不斷刺探、四出偵查、夢境分析、自我錄音、催眠術、甚至把必理痛用作講真話的安慰劑,目的就是為了進入青年的神祕內心世界,穿越那道自 我保護的圍牆。
但治療師與患者之間真實存在的,卻是一道永遠不能穿越的玻璃惟幕。如想要真正進入患者的心理世界,除非你擁有進入那絕望領域的鑰匙,但辦法只有一個,就是 變成他們的一分子。鑰匙並不是靠專業知識、想像力或是同理心所鑄造的,而是靠痛苦的真實經歷換取來的等值交易。所以,只有真正嘗過憂鬱絕望的人,才能擁有 憂鬱世界的鑰匙,穿越那道透明的帷幕,跟他們並肩而行,一同呼吸──這就是治療師與患者的永遠隔閡。
誰為正常劃地分界
在眾多的馬劇報導裡,大衆的焦點都只放在張敬軒的裸體上,然而馬劇最精釆的地方是在簡單的故事中埋下了許多對人性的反諷,作者不但利用了心理治療的佈局, 更透過時空交錯的叙事方式及大量的隱喻,帶出當中的最大反思:到底何謂「正常」?正常既可以形容物件,常用作物理性的安全標準界定;同時,正常也可以形容 人,特別是針對人的行為與心態作量度比較。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正常變得如此重要,甚至是社會的劃一標準。
大概從工業革命年代開始,分工、高效變成了社會的生產模式,人的生活無可避免亦跟隨改變。系統化、專業化成了工作習慣,模範生、標準答案成了學校習慣,穩 定、單調重複成了生活習慣。人的精神文明遠遠落後於物質發展,知識財富取代了智慧創意,文化差異、民族傳統漸漸消失,整個世界趨於同一,每個城市都變得一 樣。從前出外旅行是為了離開熟悉的環境、增廣見聞,但現在旅行卻快要迷失於近似的商店、類同的街道建築。
也許社會為了對人易於管理及控制,開始對人性作出過多的規管及干預,尤其不歡迎偏差及獨特性的存在。漸漸地,社會也在扮演上天的角色,挑選合適的價值觀及 釐定標準的道德線,人競天擇,正常者生存。而心理專業也在此時代得到重視並乘勢堀起,發明了越來越多的心理疾病名稱與種類,只是罹患心理病的人數亦相輔相 承地急劇增加。
那心理治療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心理醫生的位置又在那裡?
一般來說,心理醫生首先要為人的思想、行為、及情感制定可接受的正常範圍,然後對病人進行量度、比較、及歸類,最後得出一個專業的診斷標籤。舉例說,如果 在過去的兩星期裡,你持續感到情緒低落並對事情失去興趣,你的不開心便屬於不正常,診斷上會出現憂鬱症的標籤。如果連續6個月或以上,你的擔憂較不擔憂時 間長,對許多事件或生活出現難以自控的焦慮,你便會被歸類為經常焦慮症患者。
要知道心理的診斷與治療與比起身體的更為艱難複雜,面對無形無相的精神狀態,心理醫生靠的就只有個人經驗與分析,客觀的測量檢查可謂並不存在,更沒有什麼 標準的治療方法可跟從。而心理治療的出現確實讓人再度重視起精神健康,並有效及時糾正許多從前被人忽略輕視的病態行為思想,將病人從心靈殘障的深淵拯救出 來。
正常是完美完整的道路?
在馬劇裡,青年因抵受不住年輕馬廄女工的肉體誘惑,在他神聖的馬廄中跟女工作愛,但在強烈的罪疚感及眾馬的監視下,他居然無法順利完成男性的進入。在極端 的恐懼及憤怒下,青年拿著鋒利的蹄勾同時戳瞎了六匹馬的眼睛,企圖躲開道德的枷鎖與監控。但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青年對馬匹的熱情鍾愛逐漸喚醒了醫生對生命 的潛藏激情,醫生既妒忌又羨慕青年的「病態」精神生活,感到活得正常的自己反而像行屍走肉一樣,只不斷在執行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專業治療。同樣地,青年父母 的關係看似正常,但父親卻只靠偷看色情電影獲得性慾上的快感;醫生夫婦的關係表現正常,但彼此卻隔著不能跨越的鴻溝,醫生六年也沒有吻過妻子。劇中每一位 所謂正常的人都活得像沒有靈魂一樣,但相反需要接受治療的青年卻擁有豐盛的精神生活。治療的工作變成為奪走青年的精神信仰,但醫生掙扎應否讓他變成一個循 規蹈矩、沒有熱情、沒有想像的社會大眾。劇終時,醫生雖然把青年治好,但同時也繼承了青年對生命失去熱情的那份空白。
其實,即使對生命有著另類的激情信仰,看似擁有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否一定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表現而需要接受治療?以我為例,打從十歲起,我便一直與我的 白猩猩公仔為伍,每天跟他說話、跟他睡覺,我能看見他的表情,聽得見他的聲音。我自小便教導我媽媽:「如果家中有天不幸失火或淹水,你第一樣要帶走的便是 我的猩猩!」於我來說,猩猩是活‧著有生命的,他陪伴我一起成長,跟我共渡每個歡樂或艱難的重要時刻,不離不棄,不管是我住院的時候,小學到博士班畢業的 時候,到各處旅行的時候,又或是書寫三本著作的時候。可是在客觀的心理專業中,我的行為絕對歸類為正常以外,有不正常的戀物情義結、缺乏安全感、對人不信 任、心智發展不成熟、又或有嚴重自閉傾向。但是我卻一直自我感覺良好,活得自在、活得自由,只是有一部份的內在世界不能與人分享而已。而最有趣的,我更是 一位認知心理學博士,從事專業的心理治療工作。
所以有很多時候,所謂的不正常只是一種與別不同的心態,而非需要接受治療的心理病態。我曾遇過好些個案,他們因對某些事情或物件有著獨特偏好,因而被批判 或嘲諷為不正常,不但感到跟外在世界格格不入,更對自己產生懷疑與否定。當中的一個女性個案,就是因為沈迷性愛的幻想而感到很羞恥及骯髒,不斷自我排斥及 想要壓抑這種不正常的行為思想。其實只要她的激情沒有危及自己或傷害別人,她的治療可能是接受自己及有效管理情慾,而非把自己改變成社會認可的道德標準。
所以,正常於我彷彿存在著一種本質上的矛盾意義,正常一方面讓人有效生存,但另一方面剝奪了人活著的感覺,如何平衡個人內在跟社會外在世界變成了終生的重 要課題。如果失去了獨特性及激情,人跟一台只懂工作及繁殖的機器又有何分別?人還需要有名字身分嗎? 這個故事好讓我們反思正常是否一定能帶給人完美及完整,不正常又應否被取締改造。其實,心理治療的存在意義可能只是一種渡人自渡、自渡渡人的不息循環。看 畢馬劇後的觀衆,特別是從事心理治療的朋友,更可以深入思考這個有趣的課題。
心理治療師的另類反思
如果說夢是潛意識的最真實投射,那劇中的狄醫生曾經做了一個深有喻意的夢, 夢的內容正好反映了他作為心理醫生的反思,是全劇中最精釆絕倫的隱喻。在夢裡狄醫生是個戴著金色面具的大祭師,負責執行劏小朋友的祭祀儀式,他擁有高超的 劏肚技術,手起刀落的由心囗劏下去,把內裡的腸臟抽起丟掉。他每劏一個細路就越覺不舒服,但為了掩飾,他唯有更加賣力搏拼命的劏。他說:「如果身旁兩個孔 武有力的副祭師知道我懷疑這種血腥的祭禮係毫無意義的,下一個被劏的就會是我。」
那作為一個走在傳統以外的心理治療師,我的反思又是什麼,我看到的又是什麼樣的夢境?
因為出生在一個單一價值標準的年代,思想被種下了難以取代的偏執妄見。每個人都像戴著染色的太陽眼鏡看世界,看到的都是扭曲的人性與世情。為了易於管理並 加強控制,人從小便被餵養分辦善惡果實,讓靠邊站、分好壞變成生活習慣。社會從此被劃分成二元對立的極端世界,形成一道又一道的道德高牆。只有製造鮮明的 對立矛盾,行為思想才得以有效量度、歸類分別。
我的工作變成把人漂染,使用被准許的顏色染料替人著色,不斷將人漂白、薰黑。漂得愈多,愈能得到讚賞,我也變得愈專業。慢慢地,擇善固執、從善如流,變成 傳染性的神經官能強迫症。在這個黑白分明的世界裡,容不下灰色的病人。漸漸地,病人忘記了夢的追求、美的本質、甚至是人的身份。而我開始對工作過敏、對社 會過敏、甚至對人性過敏。我的皮膚彷彿在慢慢褪色。
為了贖回原來的膚色,我唯有把身體的邊界模糊,自放逐到一個封死的地下室,跟現實與非現實的世界隔絕。在那裡,文字成為唯一的解藥, 吸乾我的語言思想,寫作變成了比死亡還要沈重的清潔工作。這可能是一場夢魘,但同時是一種幸福,因文字剝奪了思想的自由與分辨的權利。就只有不斷的寫,寫 到頭髮脫落,視力衰退,手指骨折;寫得愈多,愈能得到解放,我愈變得潔淨。當我和人再沒有共通點,甚至和自己也找不到共通點時,我才可跟正常分離。
在正常與非正常之間,我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膚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