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摘自[正信的佛教]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645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解讀清華女生墮樓亡背後:「矇眼前行」不是禪修

各種「管理禪」、「菩提禪」、「放松禪」、「運動禪」、「養生禪」、「潛能培訓禪修」……精神催眠、心理誘導和各類暗示,激發人玄幻的知覺,使人追逐生理和感官的特殊感受,成為營銷手段。趨之若鶩的人們練功服一穿,盤腿一坐,口談身心名相、體驗感覺一番,竟然就成了「禪修」?

八九十年代的「氣功」熱潮。「吹一口氣,手指變長縮短」的「神奇」經歷曾經讓許多人津津樂道、沉迷其中。現在,各種心靈訓練、靈修課程此起彼伏,不少西方心理學課程打著「禪修」的名義,推銷著「生命層次」、「潛能培訓合一」、「靈魂回歸」的把戲,收斂著大把的鈔票。

解讀清華女生墮樓亡背後:「矇眼前行」不是禪修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60954 

2015年12月15日,一則清華畢業女生因參加在龍泉寺內進行的體驗活動,在「矇眼前行」遊 戲中不幸墮樓亡的消息,引發了從微博、微信到主流媒體的聚焦。不幸已然發生,佛弟子應當共同祈願不要再發生類似的次生災害,並且回向亡故的同學能夠往生凈 土。但這場令人扼腕嘆息的安全事故,卻在輿論的聚光燈下,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事 件發生後,龍泉寺官方對外接待部門「義工課堂」負責人對媒體明確表示:「佛教上並沒有『盲禪』這回事,那個活動就是實踐拓展,講究合作信任,相當於一個遊 戲。該活動是義工自發組織,是非宗教活動。」負責人雖反覆強調,但相關報道中仍出現層岀不窮的「蒙眼禪修」、「禪修營」等字眼。許多群情激奮的網友們因 「矇眼遊戲」而轉對禪修大加指責。

在為亡者祈禱之餘,另一個或許早該反思的普遍性現象也因此凸現出來——「矇眼前行」並非佛門所創,更非禪修,只是當下各種心理學拓展活動中一個非常普遍的遊戲。心理遊戲並非「禪修」,心理學並非佛法,但當下卻為何頻頻借「禪」之名?


「管理禪」、「心理禪」、「潛能禪」……這些都不是禪

熟 悉拓展訓練的人們對「矇眼前行」肯定不陌生。參與者矇上眼睛後,需要依賴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和對隊友的信賴配合而前行。在此類活動的宣傳資料中,我們看 到,除了參與者自身生起的感受外,遊戲引導者的暗示會貫穿整個活動,通過這種形式,最終得到諸如「一手拉著責任,一手拉著信任」,「當有了可以托付依賴的 人(或信仰)後,生命才不至於陷入黑暗中而恐懼」之類的觀念認同。

對於團隊中的初次體驗者來說,這樣心理暗示式的「啟發」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心靈新發現」。對於在巨大壓力下拼生計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暗示或許可以起到調整心態的作用,但若是要勉強冠以「禪」之名,便真是生拉硬拽了。

禪 修要的是見性成佛,萬緣放下,也包括放下感覺,而不是「找感覺」,可潛能培訓的「魅惑力」幾乎全在「找感覺」中。雖然兩者的目的和路徑截然相反,但放眼望 去,以「禪」之名而推廣得熱火朝天的種種心理訓練、「身心靈」教程、成功學課程、潛能培訓、心靈雞湯、勵志課程、催眠療法,包括許多「玄之又玄」的「靈 修」培訓遍地皆是、層出不窮。

各種「管理禪」、「菩提禪」、「放松禪」、 「運動禪」、「養生禪」、「潛能培訓禪修」……精神催眠、心理誘導和各類暗示,激發人玄幻的知覺,使人追逐生理和感官的特殊感受,成為營銷手段。趨之若鶩 的人們練功服一穿,盤腿一坐,口談身心名相、體驗感覺一番,竟然就成了「禪修」?

在 這些所謂的「禪修」活動中,投入者陶醉於各種前所未有的「美好」感受、特殊體驗,充滿了對「開悟」的憧憬和「道念」,甚至出現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反常言行, 仿佛投入了一個無苦無難、只有美好的「人間凈地」,現世已經被徹底「凈化」,與「神聖」只有一步之遙。他們對「心靈導師」、「禪修導師」總是表現出偏於狂 熱的崇拜甚至是奉若神明。即便不是極度投入者,也仿佛從此以後「改頭換面」、「改天換地」,整日活在「不可思議的喜悅安寧」中。

但是,感覺再好,也不過是心理暗示、精神誘導等的綜合產物。從人類歷史來看,它們並非近來才有的創造。久遠的年代裏,巫術就是最為古老的「潛能培訓」。直到今天,一些全球範圍內的部分鄉村和古老部族依然保留著巫術傳統。

而 離現在較近的「潛能培訓」是八九十年代的「氣功」熱潮。「吹一口氣,手指變長縮短」的「神奇」經歷曾經讓許多人津津樂道、沉迷其中。現在,各種心靈訓練、 靈修課程此起彼伏,不少西方心理學課程打著「禪修」的名義,推銷著「生命層次」、「潛能培訓合一」、「靈魂回歸」的把戲,收斂著大把的鈔票。

「氣 功熱」時代過去以後,隨著經濟生活的日漸豐厚與宗教文化方面政策的放開,人們越發渴求心靈的充實與信仰的探求。然而,薰習著唯物思想長大的幾代人,對這些 人類世界不勝枚舉的現象的常識奇缺,對真正的「禪」全然無知,以至於思想稍開「物化」之禁,稍有生命真相的追求,稍有種種心靈需求,便一窩蜂被「潛能培 訓」捲走,還以為走上了「禪修」之道。

我們對古聖「絕地天通」的告誡遠遠 沒有理解。天天想著「進化」,卻退化到要通過「找感覺」來獲得自身成長的路上。熱衷「潛能培訓」的人們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巨大的陷阱:當我們越來越敏感時, 我們也就越來越脆弱,最後靈魂的虛弱必須由一個大全的存在才能填充,這就是潛能培訓迷藥導致的「靈魂的饕餮」。

有 人說:所謂靈修覆興,不過是三千年前被聖賢毅然舍棄的巫術的變種而已!巫術的精神在西方心理學、東方靈性學的招牌下覆活,造成熱門的心理學江湖,雖然與 「禪」無關,卻帶著西方化傲慢和東方式神秘,全方位使用「禪」的名義,肆無忌憚地,在佛教及其周邊領域玩弄精神遊戲,搶佔心理優勢。


真正的禪修是甚麽樣?

很多人不解,「潛能培訓」為甚麽不能是禪修?禪不是「不立文字」嗎?禪不是不拘形式嗎?佛法不是說要以方便令眾生入道嗎?

法無定法,但一定是「法」。不泥於相,但一定有禪的精神、禪的品格。方便無窮,但一定是出於高格,而非源自下流。禪的精神、禪的品格是佛心的直接顯現,與佛陀的言教表裏相成、神形相契,又由祖師大德遵佛遺教,砥礪修行,代代傳承而來。

從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到迦葉尊者拈花微笑、得佛心印,再到達摩祖師西來漢土,將此「安心法門」傳於慧可大師,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師以《金剛經》印心傳法,一花 開五葉,禪宗的產生與發展、及其對大乘佛法的巨大影響有著深厚而不可隨意看待的緣起。禪的傳統、修法、基礎、理念、嚴格的教學方式、所依佛教經論的構架、 嚴肅的師資傳承絕不可冒名,也絕不是隨意填塞、替換了內容便「人盡皆禪」的。

相 比之下,帶著濃厚心理學色彩的「潛能培訓」訓練充滿了心理暗示與精神誘導,不是教人直面自心,而是讓已在表層心理活動打造世界裏不停折騰的眾生,永無止境 地沉溺於「感覺」,更何況還是以最講求擺脫外在的感覺追逐,而要求修行者向內用心、反求諸己進而直面心性的「禪」之名!

禪 修要的是出離生死,而不是「找感覺」,可潛能培訓的「魅惑力」幾乎全在自欺欺人的「找感覺」。你從來看不到哪一位真正的禪師在勘驗學人時,會詢問對方「今 天打坐感覺好不好」。反之,所有在「六根門頭」找出路的賊心不死者,必定要受到禪門那震撼人心、讓人魂飛魄散的當頭棒喝!

金剛大士彌光老和尚曾反覆警策棒喝學人:「佛法難聞,修行不易;勸汝後人,莫當兒戲!」可是今天,這些最是「兒戲」的伎倆,卻反反覆覆、不知慚愧地占用著「禪」的名義,欺世盜名,拿眾生的慧命當把戲耍。


各種「潛能培訓」為何頻頻假「禪」之名?

各種「潛能培訓」為何要假「禪」之名?為何不肯以其「真面目」示人?

首 先,長期以來,大眾對禪並無真正了解,只是通過各種文化渠道取得一些關於「禪」的零星的、泛泛的理解。但是「禪」天生具足的雅文化高格使其渾身上下充滿了 現代人所需要的「高大上」的光環。以「禪」之名,最能顯示自己的脫俗;以「禪」之名,最能彰顯自己的文化學養;以「禪」之名,最能贏得刮目相看的眼光;以 「禪」之名,最能顯示活動的海納百川、深厚博大;以「禪」之名,最能吸引「厭物者」、「附庸風雅者」和一部分有真正信仰訴求而又暫不具備慧眼者的眼光。總 之,在當下深不可測的「精神文化市場」中,「禪」最是那「低調出高格」的金字招牌。

其 次,精神文化的「市場」同樣遵循供求原則。有消費精神與靈魂的需要,就有相應的供給。大眾對「禪」的青睞多數並非出自對「禪」的追求,相反來自於填補心靈 空虛、尋求心理安慰、滿足心理獵奇等種種訴求。於是,世人要甚麽菜、點甚麽菜,就有人做甚麽菜;世人需要甚麽品相,就有人出甚麽品相。

君 不見,左一位「禪粉」猛轉身來告訴你「減壓和健身才是禪,內觀是一試就開悟的潛能培訓」,右一位「禪粉」掉頭說:「生死輪迴不用怕,了生脫死萌萌噠,跟我 一起喊出來,佛法就是放輕鬆」,中間雞湯販子一抹嘴兒,噴起唾沫星子一聲吼:「你的錢途有我在,我一定要接引你」……廣告打得動人心魄,但是這些,又與 「禪」何幹?

中國才恢復三十年的佛教格局,就這樣以「禪」之名被世俗化、 低俗化影響著。美其名曰「禪文化」,實際上卻是對真正的「禪」進行誹謗,是對整個禪宗的誹謗,對漢傳佛教的誹謗。這些層出不窮的「偽禪修」,如果僥倖無事 尚好,可一旦出了事,大眾只會把矛頭對準最顯眼的「禪」的招牌,轉而便是對準整個禪門。

從 這起不幸的女生墮樓亡事件,便能得這個深刻的教訓。從事件被報道出,到搜索引擎裏鋪天蓋地出現與「禪修」關聯的負面新聞,我們發現,輿論只遵循傳播的規 律,而並不照應事實的真相。最快落入大眾視野的是「死亡」、「清華畢業生」、「寺院」、「禪修」等符號,被濃墨重彩打造和放大的是「禪修」與「慘死畢業生 絢爛而令人唏噓的短暫人生」間無形的張力。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再一次驗證了「重要性X含糊性=謠言」的公式和網友「聽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然後進 行雙倍反應」的反應機制。對於禪宗,此次事件下的負面影響已是在所難免。

女 生寺院墜亡事件是無人願意看到的悲劇,因為它發生在一個如花般年輕生命的身上,更因為它發生在人對於生命問題的寶貴探索過程中。雖然,這是一起安全事故, 卻造成了如此強烈的社會震動和對於禪門的無形波動。在此,反思「蒙眼遊戲」及種種假「禪」之名的「潛能培訓」亂相,絕非避開事件、對亡故生命視而不見,而 是希望人們不要只是等到生命逝去,才慌亂無措地想要追責和尊重生命;不要只是等到窮途末路時,才追悔於生命大義追求中的兒戲態度。

惟勸吾人:生命是鄭重的事,切莫輕視;禪更是解決生命困苦的大事,切莫兒戲!


轉載自鳳凰佛教: http://fo.ifeng.com/hcy/special/hcy54/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修行如人飲水

修行如人飲水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8154

聽說過兩位法師的開示:「假設並非立心扭曲意思,同一部經典,不同的人悟出不一樣的道理,這是 大家的根器(根基)、福德資糧 (智慧與障礙)上的分別,並非誰對誰錯。 假使有人堅持自己所學的才是正確,別人的不對,這是他對『法』的執著。法門有八萬四千個,修行的方法多的是,怎能要求身旁的師兄跟你用同一套方法熏修呢? 修行是個人的,不與別人比較結果,踏實的跟正法一點一滴按自己步伐去修習,當中沒有捷徑,只有如實努力。」

修 行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又不是我,怎知哪一套方法適合我呢?比如:你面對著一位資深的師兄,不斷告訴你熏修的法門有多好,那位法師撰的書很殊 勝;可惜的是你初學佛,很多名相也不明所以,而該位法師的名著卻是字字牽連著名相的,任你如何努力,總是看不懂,慢慢也提不起興趣學佛了。這不是法門不 好、名著不好,而是自己的根基未達到可理解的程度,我們常說的:「相應與否」,倘若相應,有些人一點就已經明白。

人 生就如一部經典,同樣蘊含生、老、病、死,有情緒、會煩惱,無人能倖免。也許你的經典是《阿彌陀經》,他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我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只是每人熏修的法門不同。人海中總有人與你修習一樣的經典,你和他和她讀著同樣的經典,可是悟出不一樣的道理,抱持不一樣的心念,做出不一樣的行 為,這便是我們的根基、程度、障礙之別,正如人的性格也有半熟和成熟之分。做事方式當然不一樣,硬要與對方比較結果,對自己的修習毫無幫助,亦只會令自己 容易生起情緒和煩惱,其實只需參考別人的學習過程,如果是正面的,向對方學習;假如是負面的,警惕自己不要犯同樣的毛病。沒人能評論我們的生活模式、做事 方法,只有按自己的步伐去做、反思和改正,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為上。

一杯水 我拿在手中,喝下去,對我而言它是暖和、適宜飲用的,而你卻可能認為它太熱了,怎麼喝得下去?不是你我的感覺出錯,只是我們體質和喜好不一樣,有甚麼好比 較呢?佛法是用來愉快學習,不求一朝出三界、了生死,欲速則不達。只有持正念老實修行,即使步伐慢,也不致走歪,多生多世以後,你我終必成佛。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現代癌症治療之我見(ㄧ)

不方便的真相!!!
藥廠是打死也不會做天然藥物的實驗的,因為天然物質,是不能申請專利的,只有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才能申請專利,才能賺大錢。

正如我尊敬的鮑林博士所說:科學和政治一樣,也可以很操弄。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現代癌症治療之我見(ㄧ)
身為美國正統的自然醫學醫師,我並不反對人工藥物、手術、放化療、疫苗等的各種主流療法,但主流醫學排他性非常明顯,凡是和它不一樣的,就被視為無效,甚至要大肆攻擊、趕盡殺絕。這在現代化社會裡,實在是開民主的倒車。

憲法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當然也保障求醫的自由,但病人在慌亂無助的時候,有多少人只能乖乖聽從一位「醫療專家」的話,最後卻走上痛苦的不歸路?

在白色巨塔下,我看過太多癌症病患接受手術和放化療,治療「非常成功」,但沒多久之後,卻「復發死亡」。賈伯斯就是一個家戶喻曉的案例,為什麼這麼容易復 發?因為主流醫學只注重如何追殺癌細胞,傷到正常細胞也不管,也從來不理會如何提升免疫力,甚至放化療有致癌性也都儘量閉口不提。

更別說為了業績,把實際上沒多大效果或有害的療法,推銷給病人。內人懷第三胎在台灣做產檢時,我就見識到非常商業而且令人搥胸的「專業建議」。簡單講一 下,就是用在研發中、不成熟的血液篩檢,誤導孕婦說胎兒有1/264機率是唐氏症,是「高風險群」,建議人工流產,從篩檢到墮胎全部自費,台幣好幾萬。錢 是一回事,但為了業績而製造不必要的恐慌和扼殺生命則是人神共憤。還好在手術室外被成功攔截下來,感謝上帝的幫忙。幾個月後小孩生出來,又聰明又健康,現 在五歲了,長得好像我。

正子攝影在台灣變相推廣,幾乎可用「濫用」來形容,也是一個例子,每照射一次,24.8毫西佛,等於在一公里多的距離,被原子彈爆炸照射一次。日本福島的 居民才照到4個毫西佛,就要撤離。但高輻射的癌症篩檢影像攝影,每年乖乖做一次,照了幾年之後,承受大量輻射,果然發現了癌症,到底是自己很幸運,終於提 早發現癌症,還是這高輻射篩檢導致癌症,卻從來無人追究。乳房攝影也是有這疑慮,但另一種安全便宜、也很不錯的紅外線熱像攝影,卻一直不受青睞,是因為沒 賺頭嗎?

癌症的研究和療程,我個人認為有很大的偏頗,因為完全建立在藥廠的KPI上,凡是不能申請專利賺大錢的,一概漠視,甚至被視為違法。
就好像2009年底,我提出對新流感疫苗裡面汞含量的擔憂,卻被疫苗公司按鈴控告,請總統的御用律師來跟我打官司,說我違反國家防疫政策,從那一天開始, 全台灣沒人敢再講疫苗的問題了,寒蟬效應非常明顯。三年後,我官司打贏了(因為我說的全部屬實),但有人知道嗎?真相如果踩到既得利益者的腳,是不是就要 被打壓呢?

當然,站在藥廠和疫苗廠的立場想想,他們也是為了全民健康在努力,只是不同的方向。就像電影「十月圍城」裡,那位追殺孫中山先生的清朝官員,臨死前都堅信他是100%忠心地在保國衛民。

衝突來自對立,對立和消長,本來就是大自然的規律,但人類是萬物之靈,應該要有智慧來化解衝突。

如果我有癌症研究中心,我會把正常細胞和癌細胞,一起養在培養皿,然後給它們各種環境,例如加維生素C、紫錐花或靈芝或牛樟等各種草藥、提高溫度到38度攝氏、甚至藥用大麻,看看癌細胞的生長會不會輸給正常細胞。然後,再進一步做體內實驗。

注意,上述實驗的重點是:正常細胞和癌細胞一定要養在一起。因為化療藥物可以毒殺癌細胞,但如果他更擅長毒殺正常細胞呢?這時,養在一起就看得出來。

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合理、簡單、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一定會有不錯的成果。但是,藥廠是打死也不會做天然藥物的實驗的,因為天然物質,是不能申請專利的,只有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才能申請專利,才能賺大錢。

我並非反對西藥,而是反對「一言堂」,反對惡意操弄。我認為社會的進步,要建築在自由與多樣化之上。民眾應有知的權利、應有尋求第二意見的權利,我反對既得利益者用法規、法律,來限制其他專業或療法的發展。

以下的影片很長,建議分五次看完。我不是要大家去盲從、去追尋被禁用的抗癌方法,而是要讓大家保持一個開闊的心胸,聽聽不同的聲音,更清楚了解,你我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醫療環境。

正如我尊敬的鮑林博士所說:科學和政治一樣,也可以很操弄。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不可思議的「正念」作用:減少患病、家庭更和諧

不可思議的「正念」作用:減少患病、家庭更和諧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60446#.VjmHjxf12II.facebook

記得過去曾有一位婦女,在同一時間,她的父親得了直腸癌,公公也得了肝癌。同一時間必須兩地奔 跑,照顧父親及公公,讓她疲於奔命。當父親被醫師診斷出有癌症時,垂頭喪氣,整天埋怨自己怎麼會得到癌症,怪上帝的不公。治療一陣後,因打化療所伴隨而至 的後遺症折磨他的身心,讓他抬不起頭,挺不起腰,只能躺在床上。時間一久,更讓他灰心,最後放棄化療、電療、復健,甚至放棄了藥物治療,最後在病魔的折騰 下,離開人世。

在另一方面,婦女的公公在被診斷出肝癌後,戒掉煙、酒,定 時起居,同時告訴自己一定沒事。每天勤於練功,運動且改變飲食習慣,由葷食改為生機飲食。即使當初已被診斷為肝癌末期,仍然不改其心志,認為只要不放棄, 就有希望。就這樣,每天改變既有飲食習慣,定時運動、練功,革除不良習慣,且配合醫師定期回診,直到現在,仍然精神抖擻,活力充沛。

以上實例,兩位患者雖然同時罹癌,可是由於意念的不同,一位垂頭喪氣,怨天尤人;一位正面積極面對,想方克服,努力改善,認為自己可以克服,有希望,結果迥然不同。

意 念,看不到、摸不著,但影響身心是何等的不可思議。我們在電視機旁也常看到,一個好好的母親,當聽到兒女有惡耗時,也因心識受到打擊而倒下;我們也常常聽 到,因觀念的轉移而扭轉乾坤。十幾年前,在嘉義縣有一位罹患精神疾病的離職員警,持刀闖進嘉義縣浸宣水上教會,將正在佈道的牧師闕明毅殺死,遭逢家庭巨變 的牧師娘,哭了七天七夜差點倒下,之後決定原諒兇手,用愛遠離仇恨,開辦陪讀班,幫忙在網咖遊蕩的弱勢學生課業輔導。她想到聖經上有一句話:「你們遭受到 的患難,是要叫你們去安慰那些同受患難的人。」而受到感召。因此,化仇恨為愛,發願要幫助苦難的人。那些弱勢學生在他的幫忙之下,課業突飛猛進,有人從班 上成績倒數第三名,躍升拿到校長獎。

心識,從科學角度而言,有意識與淺意 識之分,而意識從佛教觀點,又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部分,而淺意識在佛教觀點又分有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對著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引起六識的分別,引起了貪欲、瞋恨、掉舉、昏沉、質疑、惡作等。

末 那識是一個執著自我,是自我意識的中心,阿賴耶識是含藏萬法種子。宇宙萬法由此變現而起,眾生累劫所作善惡因緣均紀錄於此。科學家曾報導,我們的腦部就有 千億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可與一萬個其他神經元相連形成一個巨大、複雜且有十萬兆個接點的網絡,有如一個非常巨大的電腦系統。

佛 洛伊德曾經提過,我們的意識只占百分之十二,潛意識則占了百分之八十八,意識受到潛意識所控制,也因此,我們很多的行為舉止受到了過去習性業力的影響而造 作。《The Power of the Gift》作者克里斯多福亦曾提到,我們的一生都被內在的負面意念所控制。要如何改善?如果我們能夠多培養正面、慈悲心、大愛心,當境界一改變,發起了正 念積極念頭,我們的心中會變成具有和平、健康、快樂與大愛的行為。相反的,人因為受到過去習性業力的影響,當外境現前,很容易產生妄念,分別及我執,自然 行為會造成煩惱、憂心、奪愛、占有、強取之行為。

德國Hamer醫師曾召集三千名醫師,針對癌症和病患的情緒思維加以研究,發現精神刺激及矛盾是癌症重要因素,常常生氣的人,很容易得到肝癌。

禪宗六祖亦曾提到: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

即如一般佛經常提到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罪滅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美國耶魯大學曾有實驗,常有正面思考的人,家庭及團體關係比較和諧,而且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等也比一般人減少一半,因此建議常懷感恩心,觀功念恩,遇過懺悔,多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凡事正面思考,對一個人的身心靈及事業均會有莫大的幫助。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為什麼吃素、吃有機還會得大腸癌?

為什麼吃素、吃有機還會得大腸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716&page=1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204期
  • 2015.10.28
  • 作者 : 楊世敏
  •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從中醫觀點,吃對體質,寒溫適中,免疫系統才能發揮作用,早期清除癌細胞。

A先生,40多歲,因母親長年茹素,所以自娘胎裡就吃素。成長後接觸有機農業,便力行生機飲食,他幾乎沒有外食,只到有機店買食材回家自行烹煮,以水燙、清燙為主,也許是信仰的力量,支持他持續清苦簡約的飲食生活。
 

然而他卻在43歲健檢,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直腸癌第二期,對他而言雖然晴天霹靂、無法接受,但他仍然理性接受切除手術,並做了預防性的化療。無奈術後1年多 定期回診時,又發現肝臟有轉移的腫瘤,當西醫還在為他安排系列的肝癌治療時,不到半年又發現有肺部轉移的腫瘤,至此治療章法全亂了套,不知該如何有效抑制 快速轉移的腫瘤細胞,A先生心情跌入谷底而放棄治療,還好關心他的親友不斷鼓勵、積極安排,帶他南下求診。
 

 大概敘述病情後,A先生便問:「我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病? 40多年來我吃得這麼養生、乾淨,為什麼會轉移得這麼快?」

  飲食偏寒偏熱,營養偏頗不均,才是罹癌主因
其實,能吃到無毒、非黑心的真有機食材,的確能達到減少體內堆積誘癌毒素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殘存農藥與化學添加物等環境荷爾蒙,會黏著在人體內各器官的黏膜細胞上,特別是消化道的黏膜細胞,增加癌變的機會,所以選擇天然而純淨無毒的食品,基本上沒有爭議。


那麼,為什麼維持清淨的飲食還會罹癌?問題便在於組織細胞的「缺氧」狀態,一旦「缺氧」狀態形成過久,細胞內ATP能量形成單位(粒腺體)的構造便會改變,而且人體抑制癌細胞分裂的自我檢測機轉也會當機。


以中醫來看,如果人體「氣、血、水」3大通路一旦阻塞,便會產生「氣滯、血瘀、痰飲」的病理產物,而使得通路末端的組織細胞呈現缺氧狀態,進而有機會誘發癌細胞。


吃生機飲食、天然素食者,往往不在意5大營養素的均衡攝取,葉菜汆燙加碗十穀米就以為營養,如果怕不夠,再來杯蔬果生汁便以為可增加精力。殊不知,以中醫 來看,葉菜類與新鮮蔬果汁屬性大多偏冷,長期大量攝取會使全身呈現「寒證」,尤其腸胃道會出現「寒凝水道、寒鬱氣機、血泣不行」的病機狀態,就算大量纖維 可暫時刺激腸胃蠕動,有利排便,但日子久了,因寒而鬱的腸道氣血水通路會使得腸道蠕動無力且不完全,此時就開始出現大便變細、變軟、變少,如廁後還想再上 一次廁所(裡急後重),宿便、腹痛、疲倦等準大腸癌變症狀,同時也會因為長期營養不均衡而虛弱,體重減輕或異常增加(虛寒浮腫),到這個地步,腸道細胞已 處於嚴重缺氧狀態,細胞癌變只是時間的問題。
偏寒體質喝生果菜汁,使腸道氣血更加凝滯
A先生問道:「我剛發現大腸癌時曾諮詢生機飲食專家,他們建議我應該每天喝更多生機精力湯,最好一天排便2~3次,結果每天上3~4次廁所,但每次大便量都很少,而且不成形,整個肚子嘰哩咕嚕……這樣不是在排毒嗎?」


我回答:你平常肚臍附近的皮膚溫度應該比較低冷,代表你的腹部早已因偏生冷的飲食習慣而呈現偏寒的體質狀態,此時再加量服食生果菜汁,無異雪上加霜,使腸 道的氣、血、水更凝滯不適,腹腔的淋巴與血液也會因流速慢而變得黏稠異狀,中醫稱為「寒性水飲」,不僅日久成毒,這樣的淋巴血液狀態,也是讓組織細胞提供 缺氧而癌變的條件,容易讓癌細胞經由這樣的途徑轉移到肝臟或胰臟,乃至肺部。


寒溫適中,免疫系統才能發揮作用、排毒
吃過多肉類脂肪或化學添加品,使體質與腹部呈現偏燥熱成毒的狀態,當然可用偏寒涼的生菜果汁矯正已偏熱的體質。一旦中和後,人體的免疫系統(中醫稱之為宗 營衛偕行之氣)才能無過、無不及地發揮作用,自行發現並排除異常的癌細胞。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生機飲食會在以肉食為主的歐美國家有一定的防癌效果。


但是,以米食文化為主的漢人,如果沒有採用均衡營養的素食(葉菜類、根莖類、豆類、五穀類各均等),體質就會呈現失養又偏寒的狀態,此時再大量喝蔬果汁,寒凝腹中會更明顯,在這種體質狀態下,人體免疫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當然無法達到早期清除癌細胞的功能。


所以,要調整因長期飲食偏寒所造成的體質偏差狀態,便是給予屬性偏溫熱的方法,像A先生這種「寒凝大腸型」的大腸癌患者,除了禁絕生冷水果(包括檸檬水、 生果菜汁),建議可喝薑茶、以薑敷臍,溫灸丹田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方法,快速提升腹腔溫度,使腹腔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改善,病情不致快速惡化。
至於藥物,在大腸癌手術前我常以「理中湯」與「木防己湯」加減來降低轉移的可能性;手術後則以「己椒藶黃丸」與「大建中湯」加減,不僅可有效改善寒證大腸 癌手術與化療後的不適症狀,也可預防日後的沾黏,在服用這類處方一段時間後,患者常會在排便時排出一些像鼻涕的暗褐色黏液,甚至是如柏油色的惡臭黏便,看 到這種異常糞便,患者大多會擔心病情是否惡化,其實只要繼續配合西醫固定回診檢查,會發現CEA等癌指數更降低趨於正常,各種影像檢查也無異狀的話,便可 放心地把這種情形視為排腸內寒毒的一種現象,不必驚恐。

秋天是排肺毒、排大腸毒的好時機
另外,外在環境變化常會影響人體內部氣血運作,所以,癌症患者的癌指數常因外在環境如氣壓、溫度、濕度的變化而有所起伏,中醫認為若能妥善運用外在的物理條件,可以加速排毒速度。


以中醫「天人合一相應」的概念來看,入秋後的涼爽天氣,正是肺系統與大腸系統功能最活躍的時段,也就是說,在秋季時,人體會把較多的氣血集中到這兩個系統,自然容易把這兩系統內所有黏膜、血液、淋巴中的代謝廢物排出,並修復局部已受傷的組織。


所以,不少人到了秋天便會有不像感冒,卻又偶爾咳痰、清喉嚨、擤鼻涕、大便較多、較軟甚至腹瀉、瀉後身輕如鬆的排毒現象,如果能利用到冬至這段時間好好調理大腸癌,在癌指數上會有較明顯的改善。


牛只吃青草會壯,人只吃生菜易病
屢經溝通後,A先生雖已改變生食蔬果的習慣,但總念念不忘一些已被洗腦的偏見……。


「楊醫師,草食性動物像牛、馬只吃草就很壯,人為什麼不適合生食?」


我神回:「第一,是你不適合生食,不是所有人;第二,牛有4個胃可以反芻,你應該不會反芻吧!」


「楊醫師,廣欽老和尚整年只吃水果就很健康,為什麼我不能只吃蔬果?」


我再神回:「如果你可以像他一樣,一入禪定120天不吃、不喝、不睡,那我沒意見!」


要建立中和平衡的健康概念,是何其困難啊!


(本文作者為中醫師,屏東明診所院長,著有《 補錯了更傷身 》)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觀世音 | 楊大偉 | 東周刊

佛陀教你四大皆空,你卻總是想如何四大皆own,而你心目中的四大,是大單位、大藍籌、大茶飯和大韓型男索女。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觀世音 | 楊大偉 | 東周刊


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觀世音、又或是黃大仙、又或是四面佛,形相不同、稱號不同,但當你有急事要求救,又或是想升職、加薪、買六合彩時,你會同佢好friend,又跪又拜,但不知何解,即使你好投入,條熱線總是未駁通,關係總是未撻著。
即使如此,你同觀音總是有種莫名的親切,當朋友問觀音是不是好靈,你會答「由我出世,阿婆已帶我上契給觀音,因此我相信,觀音一定會保佑我」。每到大時大 節,你會爭住上頭注香,還專程斬燒豬來供奉,秉持著「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的信念,跟著便去觀音道借庫,等待不久將來十億會transfer落你個戶口。

直到一日,你遇見某得道高僧,然後問他為何十億轉賬仍未到手。高僧望著你,緩緩地問:「你覺得佛菩薩缺些什麼嗎?」你回答:「佛菩薩如此神通廣大,自然不 缺什麼。」高僧於是說:「那你為何覺得供兩束花、買兩個生果,菩薩便會成全你的願望?」你聽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問到底可以做些什麼。法師沒有正面回答,只 是說回去好好修習《心經》、《六祖壇經》等,弄清楚什麼是佛學才說吧。你嘴巴答應對方,心裡卻盤算到底邊本最靈,可以最快積最多功德。

隨著時日過去,你開始識得拋幾句口頭禪,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時間成個高人的樣子。不過外表超然,入面卻是無心睡 眠,佛陀教你四大皆空,你卻總是想如何四大皆own,而你心目中的四大,是大單位、大藍籌、大韓型男索女及大茶飯,而不是佛陀教的那個版本。

直到一次偶然機會,你翻開一本禪書,看到一段故事。故事的主角進了一家寺廟,在觀音像面前跪下,然後開始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時他也聽到旁邊有人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睜眼一望,竟然看見觀世音,這刻心花怒放,如此難得因緣見到觀音顯靈,當然要用最快速度列出願望清單。奇怪的是,觀音不但沒有理他, 反而繼續念自己的名字。那人不明所以,便向觀音提問,這時觀音回答了六個字,說完便在虛空消失,那六個字,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讀畢這個故事的你赫然發現,原來一直以來找觀音許願得個吉,不是觀音不靈,而是佛學根本不是「講呢D」。佛陀與菩薩來度眾生,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智慧,而 不是來做santa claus或放數人。一個人有用功修行去積福德資糧,那即使不求一樣可以心想事成,相反假如你從來沒有deposit,庫房又何來有錢給你提款?

這一刻,你流淚,你微笑。流淚,是因為這麼多年來,自己居然是如此戇居、如此無知。而微笑,是因為渾渾噩噩大半生,終於醒覺,其實真正持久的快樂不是來自名利、權力、物慾,而是以坦誠無求的心,為別人帶來快樂,能做到這樣,那你自己就是菩薩,亦不枉走過這篇浮華大地。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有什麼樣的心,就感應什麼樣的緣。

有什麼樣的心,就感應什麼樣的緣。 

http://money17988.com.tw/note-detail.aspx?aid=3742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由此可見,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相,就結什麼樣的緣。   
1、心裡裝著善良,裝著寬容,裝著真誠,裝著感恩,你的生命就充滿了陽光。無論遇到任何矛盾,都會首先查找自身的不足加以修正,他人的一切不好,都會在你博大的胸懷中消釋。
  
2、心裡裝著他人,你就會凡事先想想別人的感受,就不會一事當先先替自己打算,而是讓別人也感到溫暖。人心都是肉長的,你關心別人,別人也就想著你,最終,你得到的甚至比你關心別人的付出還要多,可謂:「無私為大私」。
  
3、心裡裝著天地,你就會溶入洪宇之中,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爭爭鬥鬥、功名利祿、升降榮辱,一切的一切,都不會遮住你的慧眼。你就會悠然自得,在道法自然 中寧靜致遠,在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中任逍遙,感受生命的美好。相反,心裡裝著仇恨的種子,它就會在你的生命中生根發芽開花,其結果,罵人先髒了自己的嘴,打 人先疼了自己的手,仇恨者先被自己仇恨,最先傷害的是自己。
  
4、心裡裝著嫉妒,裝著算計,裝著貪婪,你就走不出狹隘、猥瑣、自私的影,在自以為是的小圈子裡怨天尤人,你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最後作繭自縛成為孤家寡人。
  
5、心裡裝著位子、票子、房子,你的生命就會在物質世界裡疲於奔命。當這些東西漸次踏來,你欲壑難平的追逐,甚至讓你在精神世界裡迷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頭來撒手人寰,只能帶著愧疚和遺憾空空的庸碌而去。
  
想起一個故事。

蘇東坡與修者佛印是朋友,兩人往來甚密,談玄論道。有一次,東坡到金山寺與佛印一起坐禪。坐了一個時辰,東坡覺得身心通暢,內外舒泰,便忍不住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東坡,點頭贊道:「像一尊佛。」東坡一聽非常高興。佛印隨口也問東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蘇東坡揶揄地說:嘿嘿,「像一堆牛糞!」。佛印聽了,並不動氣,只是置之一笑。蘇東坡自以為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後高興地將此事告訴蘇小妹,想炫耀一番。
沒想到小妹冷笑著說,哥哥,今天輸的是你,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嗎?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一句話說得蘇東坡啞口無言。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來,說是在迷中,其實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選擇之中,就在你的心裡。境隨心生,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境,自然就會結什麼樣的緣,從這個意義上說心與緣是一體的,緣由心定,緣起於心,而修於心,所以修心之道乃人生之大道。
而在今生值遇佛法,當生稀有難逢之想;怖畏輪回六道的惡苦,當願今生解脫生死苦惱,一句阿彌陀佛願求生極樂世界,才是一切眾生究竟圓滿解脫的成佛大道!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用數學解釋佛學 | 楊大偉 | 東周刊

// 做除數的時候,當分母越大,得出來的數字就會越小,相反分母越少,得出來的數字就越大。假如我們把這數學程式套用在功德的計算,私心和我執的指數就是分 母,私心越大,幫人的回報就越有限,而若然一個人真的能做到零私心,那就是代表分母連0.001都沒有,是徹底的零,那無論分子是任何數字,結果都只有一 個,就是無限。當用這數學公式去解釋佛陀的說法,那得出來的福報自然就是infinity,或按照佛陀的用詞,就是功德「不可思量」。 //
------------------------------
用數學解釋佛學 | 楊大偉 | 東周刊


早前筆者的一個講座中,一名觀眾在Q&A的環節,有以下這段分享。她說其個人經歷中感受和觀察到一個情況,就是每次當做一件事的出發點是主要為自 己的時候,效果往往強差人意,相反每當一件事參與的目的,是完全以他人的福祉為依歸,零計算自己的付出和回報時,效果總是出奇的好,到最後自己會有意想不 到的收穫和快樂。她想知道,這到底是她的心裡作用,還是跟佛學經典相符。

對於她的分享,筆者甚有共鳴,如果用佛學的用詞,這就是「自利利他」的因果關係,而現代管理學的講法就是「雙贏」,簡單而言,就是幫人最終就是幫自己,做 別人的貴人,最終就會遇上自己的貴人。不過佛學除了解釋「利他」會「自利」的關係外,最令筆者佩服的地方,就是佛學還清楚指出什麼程度的「利他」,會得到 什麼程度的「自利」。像在《金剛經》便說得非常清楚,假如你付出的時候,是徹底的無我,一點自私的想法和期望都沒有,甚至連「我正在幫人」的概念也放下, 把其當成一種正常的行為,完完全全以一種純心真心去做,絲毫不求回報,做到「不住相布施」,那種功德會是無邊無際的「不可思量」,相反在有目地或有所求的 情況下幫人,那種「善有善報」雖然也會存在,但效果會變得相當有限,亦就是佛家講的「著相修福,其福有盡」。

能說得如此肯定,而且連如何利他會達到什麼程度的自利都講得如此通透,筆者很記得當年初接觸時,難免有點半信半疑,腦海總是在想,佛陀這樣說,或許是希望 眾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而已。不過那次講座,當那位朋友以親身經歷體現「零私心」會體現出意想不到的好運和順利時,筆者突然靈機一觸,想到以數學的程式, 去解釋這「不可思量」功德的說法。

有讀過數學的人都知道,做除數的時候,當分母越大,得出來的數字就會越小,相反分母越少,得出來的數字就越大。簡單例子就是當1除1000,結果當然就是 0.001,相反假如是1除0.001,答案就會變為1000。假如我們把這數學程式套用在功德的計算,私心指數就是分母,私心越大,幫人的回報就越有 限,相反私心越小,那回報自然就越大。

若然一個人真的能做到零私心,那就是代表分母連0.001都沒有,是徹底的零,那無論分子是任何數字,結果都只有一個,就是無限。當用這數學公式去解釋佛 陀的說法,正正就是當一個人是零私心,那得出來的福報自然就是infinity,或按照佛陀的用詞,就是功德「不可思量」,因為根本超出了可以計算的範圍 和可能。

其實佛陀兩千五百年前的教導,就是如此科學,如此透徹,以為佛學是迷信還是老土的人,或者是慧根未太具足而已。這亦引證了愛因斯坦曾講過的一句話,就是「佛學是最科學的宗教」。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 打坐不等於修行

聖嚴法師:  打坐不等於修行

隨著佛法的興盛,學禪打坐的風氣也越來越流行,可是,禪宗有一句口頭禪「開悟不靠腿,說法不在嘴」,可見得開悟不一定要打坐,真正的弘法也未必要嘴說。

印度的各種宗教多半會用打坐作為修行的方法,他們認為,打坐是修行禪定的最好姿勢。
中國原來沒有用打坐修煉身心的方法,它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來的。打坐有三種用途:一是靜坐,能使身心安寧;二是修定,能使心念統一;三是禪悟修行的基本坐姿。所以,打坐並非佛教所獨有;佛教的修行者,則多半會採用打坐來修行。

打坐有助於生理機能的復活及調整,心理情緒的穩定及平衡,精神領域的淨化及提昇。禪宗主張初學者應當從練習打坐著手,因為打坐的姿勢能夠健身,也最容易集 中心念而去除妄想雜念。對於學佛很久的人,打坐本身便不算是修行了。因為禪宗又名心宗,是以鍊心為主,首先從散亂妄想心,轉為集中專注心,再轉進為統一 心,最高層次是無我無相無執著的無心,便算是開悟見性。

所以真正禪宗的修行,不在修煉身體,乃在修身修心之後的超越身心世界,稱為自在解脫。這個心是以自己的現在一念,觀察自己的前念及後念,明確地知道自己的心向心念的活動「是什麼,在做什麼」,目的是訓練自己的心,不要被環境的刺激所困擾及動搖,這種工夫稱為心不隨境轉。

鍊心不僅能使自己的心不隨境轉,而且還要使得環境隨著自己的心向而轉變,這必須要有相當大的修為。如果我們的心平常就保持平穩集中而不那麼散漫,那麼我們 的行為就可以影響他人,轉變環境。若先將自己的心念變得柔軟安定,也能協助他人的心安定下來。所以,當我們跟一位很有修行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心就會覺得安 定,因為他的心念磁場本身會影響我們,讓我們有安全感、安定感,這就是修行者的心力。

 所以,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可是,打坐能幫助你修行。時下有一些人士,為了表達某一種觀念,希望贏得大眾的認同,就上街頭靜坐。那是抗爭的方式,與打坐的三種用途無關,更與修行無關。不過,十字街頭正好參禪,街頭靜坐抗爭的人士,何妨真正去學習打坐呢?

---本文摘自《 法鼓鐘聲 》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http://www.ddm.org.tw/epaper/first/2015/ddm-702-20150909.htm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李開復:病後我才發現,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其實只是追逐名利的藉口…

李開復:病後我才發現,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其實只是追逐名利的藉口…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89194/

文:李開復
生病之前,我獲得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影響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氣風發地赴美受獎,自認實至名歸、當之無愧。然而,弔詭的是,領獎回來沒幾個月,我 就發現自己生病了。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風暴中,再大的影響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幫不了忙;在診療間、在病床上,我什麼都不是,就是一個隨時可能在呼吸之間 頓失所有的病人。

那時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責怪老天爺對我不公平,我從內心深處發出呼喊:「為什麼是我?我做錯了什麼?這是因果報應嗎?」我是天之驕子啊!我有能力改變世界、造福人群,老天爺應該特別眷顧我,怎麼可能會把我拋在癌症的爛泥地裡,跟一群凡夫俗子一樣在這裡掙扎求生?
朋友看我痛苦,特地帶我去拜見星雲大師,並在佛光山小住幾日。有一天,早課剛過,天還沒全亮,我被安排跟大師一起用早齋。飯後,大師突然問我:「開復,有沒有想過,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不同』!」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人生信仰:一個人能有多大程度可以改變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響 力;影響力越大,做出來的事情就越能夠發揮效應……。這個信念像腫瘤一樣長在我身上,頑強、固執、而且快速擴張。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

大師微笑不語,沈吟片刻後,他說:「這樣太危險了!」
「為什麼?我不明白!」我太驚訝了。

「我們人是很渺小的,多一個我、少一個我,世界都不會有增減。你要『世界因我不同』,這就太狂妄了!」大師說得很輕、很慢,但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 楚。「什麼是『最大化影響力』呢?一個人如果老想著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你想想,那其實是在追求名利啊!問問自己的心吧!千萬不要自己騙自己。……」

聽到這裡,簡直像五雷轟頂,從來沒有人這麼直接、這麼溫和而又嚴厲地指出我的盲點。我愣在那裡,久久沒有答話。

「人身難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變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不容易了。」大師略停了停,繼續說:「要產生正能量,不要產生負能量。」他的每 一個字都落在我的心田裡:「面對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藥。病痛最喜歡的就是擔心、悲哀、沮喪。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自信,和對它視若無睹。我得了幾十年 糖尿病,但我無視於它的存在,每天照樣做我該做的事,我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那幾天常聽大師開示,覺得自己過去堅信不疑的很多價值、信念都是有瑕疵的。我當時還帶著很多因為身份、名望、地位而來的自負,大師的話語,我雖然記住了,可是我並沒有完全明白、也沒有完全接受,甚至還有點不服氣。

有一天,我就刻意請問大師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社會上的「惡」?我想到我在微博上時常針砭時事,也曾對一些負面的社會現象口誅筆伐。我想,這下應 該可以得到大師的認可吧!沒想到,大師還是以一貫平和的語氣回應我:「一個人倘若一心除惡,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惡。如果一心行善,尤其是發自本心的行善,而 不是想要藉著行善來博取名聲,才能導正社會,對社會產生正面的效益。」

「可是,如果看到貪婪、邪惡、自私等負面的事件,又該怎麼辦呢?」我想辯解。

大師說:「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論善惡美醜,都有存在的價值。就像一座生態完整的森林裡,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老鼠。完美與缺陷本來就 是共存的,也是從人心產生的分別。如果沒有邪惡,怎能彰顯善的光芒?如果沒有自私的狹隘,也無法看到慷慨無私的偉大。所以,真正有益於世界的做法不是除 惡,而是行善;不是打擊負能量,而是弘揚正能量。」……

養病期間,大師的話語時常在我心中迴盪。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影響力」這三個字。

過去,不論做任何事情,我都會不自覺地先估算這件事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力?一場演講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萬個粉絲,我就覺得內容發得 不夠。有人發email問我創業問題,我只回覆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要不要見一個創業者?完全取決於他的公司有多大潛力。要見哪位記者,也要看他面對的讀者 群有多少……。

我從來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我的行程排得滿滿,我的時間有限,當然必須過濾掉很多次要的、沒有意義的活動。於是,我精確計算每分每秒該怎麼用在能夠發生最大化影響力的地方;我也幾乎有點偏執地把運營社交媒體當作人生目標的重點,把獲取粉絲視為志在必得的工作。
那時候,我確實沈溺在各種浮動的快感中,我是眾所矚目的,走到哪兒都有粉絲圍繞著我;我在微博的影響力,讓我輕易發起萬人實名抵制某一個紅火的電視 節目;我認為自己是路見不平、仗義執言的俠客……。作為一個科技人,我對於自己已經越界毫無所覺;我堅信自己是在關心社會,但骨子裡已經被千萬粉絲沖昏了 頭,每一個社會重大事件,粉絲都會期待我的表態,於是我陷入轉發與關注的熱潮中,不能自已;甚至還運用我的專業,篩選最值得關注的微博條文,好讓我的言論 更具有影響力。

大師重重點醒了我:「追求最大化影響力,最後就會用影響力做藉口,追求名利。不承認的人,只是在騙自己。」為了追求更多的影響力,我像機器一樣盲目 地快速運轉,我心中那隻貪婪的野獸霸佔了我的靈魂,各種堂而皇之的藉口,遮蔽了心中的明燈,讓我失去準確的判斷力。我告訴自己,有了影響力,我就可以伸張 正義、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的身體很誠實,我長期睡不好、痛風、便秘、還得了帶狀泡疹……。這些警訊都太小了,無法撼動我那越來越肥大的信念;人說「不到 黃河心不死」,狂心難歇,最後身體只好用一場大病來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層,讓我看看自己的無知、脆弱、渺小;也讓我從身體小宇宙的複雜多變,體會 宇宙人生的深邃、奧秘。

身體病了,我才發現,其實我的心病得更嚴重!當我被迫將運轉不停的機器停下來,不必再倚賴咖啡提神,我的頭腦才終於可以保持清醒,並清楚看到,追逐 名利的人生是膚淺的,為了改變世界的人生是充滿壓力的。珍貴的生命旅程,應該抱著初學者的心態,對世界保持兒童般的好奇心,好好體驗人生;讓自己每天都比 前一天有學習、有成長,不必改變別人,只要做事問心無愧、對人真誠平等,這就足夠了。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如此,世界就會更好,不必等待任何一個救世主來拯 救。

現在,我發現一個更符合個人渺小地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如果我做一件事情,世界上每一個人也都這麼做,那麼我們的世界會不會變好一點?如果會,我 就去做,但不再用量化的思維算計每件事的「價值」和「意義」。生命太深奧了,很多看不見的價值與意義,會發生在我們看不見的細微處。例如生病之後,我陸陸 續續在微博發了些病後感悟的文章,我只是真誠想要跟大家分享,再也不會像過去一樣為了擴大點擊率和影響力而刻意營造推廣。我發現,真有需要的人,一篇短 文、一句誠懇的話,就能深入人心。與其讓千萬人過目即忘,不如讓一兩個人銘記在心。而且,透過這種真誠、無私的靈犀相契,我自己得到的回饋,才會是正向的 能量。

現在,之前汲汲營營追求的一切,在我心裡都漸漸淡了;卸掉身上很多看不見的負擔,我才有能力辨識網上許多激昂、沸騰的討論,常常都充滿了負能量。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病中醒來,昏聵的心眼也醒過來了。我現在不太看網路消息,更不覺得自己要在網上仗義直言。眼不見、心 不煩,不見可欲,使人心不亂;不煩不亂,就不會帶來身心的壓力,不然,壓力是一切致病之源。就算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我也勢必要遠離過去的生活模式了。

書籍介紹

《我修的死亡學分》,天下文化
作者:李開復
癌症是敵人還是諍友?癌症是懲罰還是恩賜?
在濾泡性淋巴癌的病房裡,在生死大惑的拷問之下,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李開復,這才返身看見過去種種錯失。他重新檢視過去深信不疑的價值信念,這才發 現,原來癌症只是身體的訊號,生命還有許多深刻的領域未曾觸及。親人、朋友之愛,無所為而為的處世、待人之道、健康之道……。新的領悟,於是一一開啟。
getImage
《我修的死亡學分》紀錄片:築夢者之李開復─《向死而生》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闕士淵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命運主導權 | 楊大偉 | 東周刊

喜歡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
喜歡施教,智慧就越來越多;
喜歡行善,氣質就越來越多;
喜歡護生,長壽就越來越多;
喜歡感恩,快樂就越來越多。
----------------------------------------
命運主導權 | 楊大偉 | 東周刊


有人問法師:「學佛人是否不應該去算命?對修行有沒有衝突或影響?」法師這樣回答:「這不是衝突問題,而是沒有需要。佛教相信因果,自己的命運自己改變, 只要積極改惡遷善,行善積福,善緣必至。」不否定命理或風水的存在,卻選擇化被動為主動,乃佛家一貫的態度和做法,道理就如一場球賽,大家認為是旁述能改 變球賽的命運,還是落場踢來得更積極實際?

以下六個錦囊,假如能付諸實踐,就是拿回自己的命運主導權,即使不算時辰八字,命也會越來越好,又或者本來要受的業障,也能「重業輕報」,將本來要受的災禍或煩惱減到最低。

喜歡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從因果去看,守財奴是不會發達的。想富貴,除了上什麼投資教室或創業課程,最重要就是誠心無求的布施。道理就如銀行儲蓄,越肯 布施的人積蓄就越大,日子有功,「福德戶口」有儲備,正財橫財自有機會出現。相反喜歡佔人便宜,連本帶利去還就是遲早的事。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要有貴人,首先要積極做別人的貴人,把將心比己培養成一種習慣,人家不開口,一樣體恤對方的難處和需要,主動幫對方想辦法排難糾紛,久而久之,到自己有需要時,貴人自然會出現。

喜歡施教,智慧就越來越多:很多人以為自己懂得比人多,才能保障自己的價值,但真正的學習其實來自施教,正所謂教學相長。其實教人的過程就是給我們整理思維的最佳機會,而且當你不防範人時,人家也不會防範你,到你需要向人討教時,對方亦不會「收埋收埋」。
喜歡行善,氣質就越來越多: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人到中年後依然能保持外貌年輕,或潮流說的「凍齡」,是因為你心地善良。明白「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 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氣決定色叫氣色,色決定相叫相貌」,便會領略後天的整容或化妝,怎能比得上由心生出來的氣質和美麗?

喜歡護生,長壽就越來越多:要得到別人的愛護和尊重,首先要學會愛護和尊重別人,同樣道理,想得到健康長壽,首先是主動令其他生命得到健康長壽,因此佛家 最主張護生和放生,而戒殺亦是「五戒十善」教義的第一課。放生眾生,其實就是放生自己,而筆者常說,茹素就是最好的放生。

喜歡感恩,快樂就越來越多: 對於某種人,他們的終生事業就是埋怨,餓嫌餓,飽嫌飽,辛苦嫌辛苦,清閒嫌清閒,多人嫌吵鬧,少人嫌空虛,遇上這種人,即使吉神財神都會避之則吉。至於經 常生氣的人,其實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而生氣的定律,就是未傷人先傷己。相反懂得知足和感恩的人,不但不會隨便被人激親,而且會體恤對方的苦衷, 最終化敵為友,化煩惱為菩提。能保持平和快樂的心境,任何環境都懂得感恩,那即使不算,天天都良辰吉日。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解行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聖嚴法師--解行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

修行一定要解行並重,「解」是修行的觀念、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步驟和過程;「行」則是用身、口、意三業,來實踐佛陀的教法。
「解」就像指北針、航海圖一樣,能指引船隻行駛到想去的地方,不致於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但若只是「解」而沒有「行」,就好像徒有航海圖、指北針,而不揚帆、不划槳一樣,缺乏行駛的動力,當然也不能到達目的地了。所以,行、解一定要並行。
我也經常以鳥的雙翅來比喻行和解。鳥飛在空中,一定要有兩個翅膀才能平衡、才能自在飛翔,海闊天空;如果只有一個翅膀,或者一邊羽毛多、一邊羽毛少,一定會失去平衡,也飛不起來,所以必須平衡發展。

許多學佛的人只求「解」,懂得好幾部經,會講也會寫,可是他的心與經典、論典不相應,沒有辦法用佛法來幫助自己解除煩惱,也不能夠用佛法來幫助他人祛除煩 惱。雖然知道有佛法可以用,自己卻沒有好好用,十分可惜。然而也有些人很用功,但是不知道修行的方向、步驟,也不知道佛法基本的立場,只是盲修瞎練。雖然 也能有一些體驗,或是練出什麼古怪的功法,但是究竟有什麼功用,十分難說。

有一位菩薩,早期跟我打過禪七,後來自己修行去了。過了很多年,他來見我,神祕地說:「師父你看我的眼睛,我已經修成了。」我看他的眼睛的確跟普通人不 同,就問他到底是練什麼功。他說:「我練的是太陽功,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著太陽看,從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開始練,看著太陽慢慢上升,每天要看二到三個小 時。最初只能看早上的太陽,後來漸漸連中午都能看上三個小時。」我問他:「太陽功有什麼用?」他說:「到現在為止,我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只是能夠直視太 陽,不怕太陽光。」

學佛是鍊心,不是鍊什麼眼睛、耳朵,或是什麼古怪的法術,而是要根據佛所說的法、道理來修行,修行就是實踐佛法。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楊醫師:黑蒜非仙丹小心越食越熱氣

楊醫師:黑蒜非仙丹小心越食越熱氣

https://hk.lifestyle.yahoo.com/blogs/yeungec/%E6%A5%8A%E9%86%AB%E5%B8%AB%EF%BC%9A%E9%BB%91%E8%92%9C%E9%9D%9E%E4%BB%99%E4%B8%B9%E5%B0%8F%E5%BF%83%E8%B6%8A%E9%A3%9F%E8%B6%8A%E7%86%B1%E6%B0%A3-081725083.html


黑蒜非仙丹小心越食越熱氣黑蒜非仙丹小心越食越熱氣
近日最流行的保健食品一定是「D.I.Y.黑蒜」!身邊不少朋友也紛紛自製黑蒜,據說有助控制血糖、血脂和高血壓,是「三高」患者的恩物。製法簡單,只需將蒜頭放入電飯煲,調較至保温模式7-10日,蒜頭便會自行發酵成為黑蒜。坊間視蒜頭為仙丹可治百病之說,但究竟食蒜頭是否真的多多益善?
在現代醫學上,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廣譜的抗菌效果,大蒜汁能在3分 鐘內殺滅培養體內的細菌。大蒜素對流感病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殺滅作用。另外,大蒜還有健腦益智,甚至有預防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的功 效。蒜,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能解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治積滯、腹冷痛、泄瀉、痢疾、百日咳等症。另外,黑大蒜是通過碳水化合物分解 出來的果糖與胺基酸產生羰胺縮合,完成蒜頭酵素性褐變反應,將大蒜裡的白色轉化成看得見的黑色。最特別之處就是黑大蒜是具有甜味,甜為甘,甘味入脾,有一 定程度的養胃作用。但吃得太多的話,會使身體機能變得更差,與大家剖析黑蒜的三大誤解:

1. 黑蒜加重熱氣、暗瘡問題
李 時珍在《本草綱目》說:「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靈,故絕之也。」意思是指,蒜頭是刺激性的食物,生食容易使人情緒亢奮,熟 食會促發體內病邪。心主血,精血所傷則出現血虛,血燥,血瘀等問題,而精血充足和運行暢通,才能有效滋養各臟腑和和肌膚。在中醫藥角度來講,蒜性味辛溫, 其溫熱之性,助熱陰耗,容易上火(熱氣),使肌燥膚燥熱的皮膚問題更為嚴重。辛燥劫陰,易傷精血,因此身體衰弱、氣血虛竭的病人應忌食。產婦過食的話則容易上火,而出現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等問題。青年人陽氣偏亢,過食蒜頭的話,就會火上加油」,內熱熾盛而上熏頭面,則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粉刺暗瘡加劇。
2. 過量食蒜頭會傷眼
「蒜有百利,唯有一害,傷目。」長期過量食用大蒜,會導致眼睛視物模糊不清、視力明顯下降、耳鳴、口幹舌 燥、頭重腳輕、記憶力明顯下降等。肝主藏血,當我們靜止時,肝藏負責藏起多餘的血量,而機體活動時,肝把貯藏的血液輸送全身。當肝藏受損時,則會影響機體 的調暢和與肝有密切關係的筋、甲、目。所以《本草綱目》早已指出「肝開竅於目肝血足則以養目,肝血虛則視物不清,大蒜久食傷肝損眼」的道理。

 3. 腸胃欠佳人士不應常服蒜頭
從現代的醫學的角度,辛辣味的大蒜素易刺激腸道,容易加重胃病患者的腸道局部黏膜組織的炎症,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加重,令病情惡化。
過猶不及,如果想達到最好的保健效果,以下是一些建議。首先,可以將蒜當成佐料,斟量去烹飪。在民間有流傳金銀蒜的做法,都是不錯的。爲減少蒜中的生物鹼對腸胃的敏感性,首先可以先用室温水浸泡5分鐘,用紙印乾。然後,將橄欖油微火加熱,再淋在蒜上,並密封。進食時可將食用量先取出。每餐食用時以大概一至二茶匙左右配搭其他偏寒涼的食材餸菜,如菜心、紹菜、鮮百合、豬肉、魚肉等。

 作者最新動向
1) 我將於718(星期六)下午2:30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015年香港書展文化講座活動中,與各位見面,分享如何以食療和保健方法能讓自己更年輕的秘訣,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下列網站報名參加。希望到時能見到你們^.^ (出版社亦提到名額100個,現在尚餘5個名額左右,額滿即止)
http://hkbookfair.hktdc.com/tc/Events.aspx?qdate=2015/07/18&yr=2015&n=635708509370944821
養生.養顏養生.養顏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治癌黃金期!罹癌拖3個月未治療 死亡率高3倍

治癌黃金期!罹癌拖3個月未治療 死亡率高3倍

http://www.nownews.com/n/2015/07/30/1764545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罹癌不可怕,延誤治療才要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30)天表示,經分析101年癌症登記資料庫,因癌症死亡的4萬多筆資料發現,罹癌若未在確診後3個月內接受正規治療,一年之內的死亡率高達53%,是有就醫者死亡率17%的3倍。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不分癌別,國人罹癌後仍有高達18%未在診斷後3個月內接受治療,一旦拖過治療黃金期,死亡率大幅提升。

「得了癌症不要治療?!」吳建遠強調,現今坊間有些醫師出版不具實證的治療方式及誤導民眾觀念的書籍,導致不少人得知罹癌的第一時間,不是馬上就醫治療,而是轉向坊間民俗、自然療法等方式,誤以為透過飲食、調整生活作息就能抗癌,結果後悔莫及。

國健署102年研究也指出,癌症病人不治療主要原因中,有近4成覺得「年紀大覺得沒有必要再接受治療」;另也有3成左右「害怕開刀」及「害怕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1成4的病人則因需負擔家計及擔心增加家人負擔。
吳建遠說,至於癌症病人中斷治療原因,則以不敵「治療的副作用」占7成為最主要原因,事實上,以早期大腸癌及口腔癌為例,國內5年存活率超過8成,而早期子宮頸癌及乳癌5年存活率更已超過9成,只要有治療就有效果。

長庚醫院基隆分院及癌症希望基金會醫師王正旭就看過一名大腸癌病人,確診後一聽到要先進行化療,開刀做人工肛門,儘管治癒率可達70%以上,卻打了 退堂鼓,轉向使用偏方,2年後回診,症狀嚴重,體重、體力和抵抗力也大不如前,不僅不適合再做化療,存活率也大幅下降至半年到1年。

國健署強調,有鑑於民眾初罹癌時充滿恐懼和無助,容易病急亂投醫,或是接受其他非正確的治療,因此國健署自103年起在參與「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 畫」的醫院推出「癌友導航計畫」,只要一旦被醫師診斷為癌症,腫瘤個案管理師就會主動聯繫病人,希望引導病人在3個月內及早接受正確醫療,主動關懷將持續 一年。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35%的人在糖尿病前期不自知!掌握3關鍵就能逆 轉

35%的人在糖尿病前期不自知!掌握3關鍵就能逆

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0014


【早安健康/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美國糖尿病學會在2010年公佈,35%的美國人,也 就是大約1/3的人口為糖尿病前期(也稱作糖尿病潛伏期,prediabetes);8.5%則被診斷出有糖尿病。有糖尿病,代表血糖值已經超標;而糖尿 病前期,血糖尚未升高,但是體內的胰島素已經升高,身體對血糖的控制已開始混亂。然而,大部分民眾不曉得自己為糖尿病前期,而要等到糖尿病發時才發現,卻 已錯過了許多黃金時間。一般醫生在病發前也不會察覺。

飯前、飯後症狀

請回想看看,自己有沒有飯後想睡覺,或是飯前餓到發慌、手腳冰冷、發抖、冒冷汗,甚至脾氣暴躁的經驗?這些就是飯後高血糖、飯前血糖過低的症狀,表示你已進入糖尿病前期。

腰臀比

有些人的腰腹肥肉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甚至變成鮪魚肚、啤酒肚、中廣身材,也就是『腰腹脂肪』,一旦產生就為糖尿病前期,具有胰島素抗性,又稱代謝症候群,這三個問題相近且互相涵蓋。腰圍除以臀圍叫做腰臀比,男性>0.9或女性>0.8,就是糖尿病前期。

有 些人四肢、臉都偏瘦,但有著大肚子,腰圍較粗,正是得糖尿病的候選人。腰腹脂肪是造成糖尿病最大的原因,要預防糖尿病就要從腰腹脂肪著手,努力讓它消失。 而腰腹脂肪之所以如此易於堆積卻又難以消除,就是因為吃了太多澱粉類。包括啤酒、果汁,任何型態的碳水化合物,且越精緻越容易影響。

糖化血色素、空腹胰島素

有些糖尿病前期的人血糖非常正常,該如何檢驗出糖尿病前期?兩項抽血檢測:糖化血色素 (HbA1c) 與空腹胰島素。

糖化血色素:

以 百分比表示紅血球上黏了多少葡萄糖。黏的越多,百分比越高,代表血糖越高。若糖化血色素>6.5%,即為糖尿病;在5.7~6.4%之間,則為糖尿 病前期。只要檢驗,就會發現非常多人都有這個問題,不管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長輩。一天當中的血糖忽高忽低,並不能精確反應出血糖狀況;而糖化血色素為過 去幾個月的血糖平均值,騙不了人。所以一旦超過5.7%,要趕快調回正常值 (<5%),使血糖、胰島素都維持得非常穩定。

空腹胰島素:
最好應該<5 μIU/ mL;>15 μIU/ mL者,越高越表示是糖尿病前期,此時血糖仍在正常範圍內,所以西醫會認為沒有問題。當空腹胰島素長期維持在高數值時,胰臟會累垮。

澱 粉被消化吸收後形成葡萄糖 (在血管中就稱為血糖),吃完麵、飯、餅乾等澱粉類食物後,血糖會馬上升高;身體為了維持恆定,胰臟中的β細胞就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胰島素會打開 各種細胞 (例如肌肉細胞、內臟細胞等) 細胞膜上的葡萄糖專用通道,讓血糖從血中進入細胞。

正常的細胞都很聽胰島素的話,它一來就乖乖 把通道打開;但是腰腹脂肪的脂肪細胞特別不聽話,需要更高單位的胰島素才會把通道打開、降低血糖;所以若腰腹脂肪過多,胰臟要加倍工作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 素,使血糖維持穩定。因此,長期超時工作的結果,胰臟某天就會突然罷工,僅分泌少少的胰島素,如此根本不足以使通道打開,血糖便會居高不下,演變成糖尿 病。

逆轉糖尿病

糖尿病被診斷出來時,其實胰臟已長期過度工作,錯過了許多寶貴的治療時間。雖然即使演變成糖尿病仍有方法逆轉。

【延伸閱讀】
台灣洗腎率全球之冠!專家傳授4招做好全身排毒
這樣東西對糖尿病患者相當有益,控制血糖有奇效
糖尿病醫師的降血糖速效飲食:掌握黃金用餐順序

☆作者簡介☆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
美國巴斯帝爾大學(Bastyr University)自然醫學博士

現任: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 理事長
台灣維爾康天然小舖有限公司 總顧問
美國健康之音網路廣播 主持人
美國維爾康天然診所 院長

●想進一步了解自然醫學,歡迎參觀Dr. Chen網站部落格FB粉絲專頁

相關著作:《吃錯了,當然會生病!》、《吃對了,永遠都健康!》、《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不生病,食在很簡單!》、《健檢做完,然後呢?》等書。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愚忠宜刪 | 楊大偉 | 東周刊

// 這世界盲從的人多,清醒的人少,自亂陣腳的人多,臨危不亂的人少,因此平日更要訓練獨立思考和勇於離群的判斷,因為真正最值得我們效忠的,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應該是理念、價值觀,與及我們心中的那把尺。 //
---------------------------------------------------
愚忠宜刪 | 楊大偉 | 東周刊


「忠」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其中一個最受歌頌的美德,忠心耿耿、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等,無論是在小說和電影,都充滿著受人仰慕的英雄本色。相反二五仔、反骨仔、牆頭草,皆被認定是卑鄙小人,絕對的天理不容,但忠心忠到什麼地步,服從該服從到什麼程度,是一門大學問。

 要數第一個教曉我們這個世界有忠和愚忠之分的人,應該都是我們的母親。小時候每當我們跟班死黨不讀書周圍掛住玩,而事後解釋「係阿邊個叫我一齊去所以我才 去」的時候,阿媽必然奉還一句:「那人家跳樓你又唔跟住跳?」那時候總覺得這種說法是「搵嚟講」,不過長大後卻發現,原來很多人真的把忠和盲從混為一談, 亦有更多人會用忠心和義氣之名去操控他人,令對方覺得不「跟大隊」就是罪無可恕。

一個真實個案,是近期一班「補習天王」在內地參加「徒步籌款之旅」,期間七人突然模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斬人質的情景,繼而將照片上載,但「劊 子手」竟是補習社的「首席數學科名師」,而「頭耷耷」跪地的「人質」更是補習社的CEO。在那個情況,明知自己的職業是做教育,而玩意擺明是不應拿來開說 笑的事,那即使行政總裁都落場,但大家是否覺得就應該「盲忠忠」地陪玩?就算真的拍了,是否至少應該有人勸大家不要公開上載?

其實即使同一個對象,在不同的情況下,理應有不同的應對,假如事情真的不合理,那即使冒著被人罵是「跳船」、「無義氣」、「無膽匪類」等,都不可以盲目地 做死硬派。佛學清楚有「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的說法,其來源就是當年釋迦佛臨入涅槃時,佛陀留給弟子的訓言。「依法」者,就是應依隨佛法的智慧,透過 分析和思考去作判斷,而不是任由某位師父或師兄說了就算。至於「依義不依語」,就是指語言從來容易帶來誤會,我們應該以溝通的出發點和含義為依歸,特別要 顧忌不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不過當講到宗教,大多人就是抱持迷信和盲從的態度,不問究竟,人做自己就跟著做,因此教宗方濟各便於去年一次演說中,說「神不是擁有魔術棒的魔術師」,叫 大家不要輕視科學證據,更不要將宗教神化。而上世紀漢傳佛教泰斗印順老法師,亦經常強調信眾要以現代的科學精神和探究方法去認識佛教,認為「重信仰,輕事 實」是個弊病,必須朝向「重事實,信考證」的正道。

宗教尚且不要盲從,一般「塵世事」自然更要保持警覺。不過要「重事實,信考證」,有時難免會孤獨甚至出現自我懷疑,因為這世界畢竟盲從的人多,清醒的人少,自亂陣腳的人多,臨危不亂的人少,因此平日更要訓練獨立思考和勇於離群的判斷,明白「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因為真正最值得我們效忠的,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應該是理念、價值觀,與及我們心中的那把尺。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糖是助長癌細胞的甜蜜毒藥!

糖是助長癌細胞的甜蜜毒藥!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7738&page=2

  • 文章出處:天下雜誌出版
  • 2013.09.14
  • 作者 : 顏榮郎
  •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在瑞典針對6萬4千名男女的前瞻性研究,便足以證明血糖偏高,會增加致癌風險。該研究發現空腹血糖最高的前四分之一的人(與最低的四分之一相比),其罹患 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尿道癌、惡性黑色素瘤的相對風險分別增加了49%、86%、69% 與6%總結高血糖會促癌的原理如下:

促進發炎;

當吃進甜點或澱粉等高升糖指數食物時,會造成血糖遽升;而當血糖超過某一濃度時,就會形成有毒的高度糖化終產物(AGEs)。這些發炎毒素,也會誘導產生活性氧,更加促進發炎、老化與癌症。

間接促進癌細胞生長;

每當血中葡萄糖濃度快速飆升時,胰島腺會立刻釋出胰島素以便輸送葡萄糖進入細胞,這些胰島素還會促進「類胰島生長因子(IGF-I)」的分泌;不幸的是,當胰島素與類胰島生長因子偏高時,都會刺激癌細胞增生與抑制癌細胞凋亡,因而促進腫瘤惡化。

增加性荷爾蒙的生物活性。
胰島素與類胰島生長因子還會刺激性荷爾蒙的合成, 同時降低「性荷爾蒙結合蛋白(sex hormonebindingglobulin)」的合成,導致性荷爾蒙的生物活性增加,因而間接促進癌細胞生長。

高血糖造成的升高胰島素與類胰島生長因子也會促進慢性發炎
造成器官老化與壓抑抗癌免疫反應,促進腫瘤惡化34。由此可見,能降低體內胰島素和類胰島生長因子的藥物、生活型態或是飲食方式,都會有助於防癌、抗癌。 另外,如果某項食物的升糖速度雖然不快,可是總糖量還是很高的話,長時間來看也會升高血糖,促進滋養癌細胞。因此癌症病人應該選擇低「升糖負荷 (Glycemic Load)」*的食物,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或高纖維的食物,這樣比較不易在腸道轉化為單糖而過度升高血糖。

※更多抗癌新思維,都在《 抗癌就像減肥 》!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90%的國人缺鈣缺很大】

【90%的國人缺鈣缺很大】

根據國健署的調查統計,90%的國人缺鈣,若長期鈣質不足,對兒童或青少年易導致骨骼成長不良,成人或長者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我們建議一天鈣的攝取量是 1000毫克,但普遍的人卻只吃到600毫克,缺鈣缺很大。推薦一款抗老青春高鈣豆漿,特別適合發育中的兒童。愛美的女生們也千萬別錯過,黑芝麻能抗皺 紋、預防皮膚乾燥,鐵質含量高,又能預防貧血,要保養就趁現在喔。貼心小提醒:子宮癌、乳癌患者,不宜過量攝取的大豆異黃酮(每日攝取的量可向營養師諮 詢);痛風發作期、肝腎功能不全者過量豆漿也不宜。
 

材料:(約3人份)
煮熟黃豆---------------2米杯
黑芝麻粒---------------1大匙
原色冰糖----------------大匙
熱開水----------------720cc(夏天換溫開水)
 

作法:
將所有材料置入調理機容杯,高速打1分半鐘,即可完成。
想看影片的人請點這:https://goo.gl/tVKMYV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聖嚴法師--修行的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心

聖嚴法師--修行的目的在培養慈悲心和智慧心

修行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的心和行為,讓自己有慈悲與智慧;所謂慈悲就是菩提心,而智慧就是出離心。

菩提心是利益眾生的心,是學習諸佛自利利他的精神,學習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願心,如此就是修行菩薩道,而能永遠地修行下去,就成佛了。 出離心是出離煩惱的心,不讓自己再因貪欲、瞋恨、懷疑、憂慮、怨恨或嫉妒而經常煩惱、痛苦、掙扎,否則不會有安全感、安定感,也不會慈悲,更不會有真正的 智慧。只要時時想到利益眾生,就一定會有慈悲心、出離心,不然,無論修什麼、怎麼修都沒有用。

因此,念佛的目的也在於鍊心。修念佛法門的人如果不會調理自己的心,只知道形式上的念佛、誦經、拜佛,即使敲破了好多個木魚、數斷了好多串念珠,或是額頭拜出了好幾個疙瘩,甚至於把地面拜出了一個大窟窿,也不一定有用。雖然修行不是只動口念佛,
可是因為心鍊不起來,所以還是需要精進念佛讓心安定、清淨,當念佛念得心中沒有煩惱、雜亂,不受內外狀況影響時,慈悲心、智慧心就會出現了。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視力回復操 消除疲勞是最大功效

視力回復操 消除疲勞是最大功效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170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則認為,這些護眼動作看來神奇,其實多數是將眼科醫生用以檢查病人是否罹患眼疾的原理,運用在自我訓練方面,儘管不能做到消除眼疾、視力回復的作用,但他仍建議一般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做,仍有一定的護眼效果。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醫病

聖嚴法師--醫病

釋迦牟尼佛當年生病,也是要找醫師醫病;現代人遇到問題,反而是要找大師指點。和鬼神打交道,也會有後遺症,找一個鬼趕走另一個鬼,沒完沒了,永遠受鬼控 制。

我知道許多通靈人病了,也要看醫師,有人卻找大師通靈醫病,真是病急亂投醫。也有人著迷天珠,說可以加深修行功力。但我的念珠,就只是普通的木頭珠 子。修行是靠自己,不是靠珠子,有錢不如多布施、多念佛,不需花大錢買珠子。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聖嚴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8/84587.html

智慧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智慧產生作用時,對菩薩自己來講是斷除一切煩惱,對眾生來講是菩薩普度一切眾生。

智慧的產生分成四個層次:聞、思、修、證。首先要聽聞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見作為指導,確實修行才能證得五蘊皆空,產生智慧。

聞、思、修、證,也可以說成聞、修、思、證。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觀行,是思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與專心修,專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證,《楞嚴經》上認為思辨可以產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學者就是主張以辯論的方法產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觀點來解釋聞、思、修、證。是以藏傳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南傳佛教《清淨道論》為依據。

菩薩是以聞、思、修而證得五蘊皆空的境界,一切智顯現而得解脫;以根本智產生的力量,以無量法門幫助眾生,使眾生得解脫,這是道種智的功能;能盡知諸法自度度他,是一切種智。

五蘊

五蘊中的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五蘊是構成我們世間每一個人的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風,總稱四大。包括我們物質的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斷。

行──判斷後如何處理。

由於受、想、行這三個心理活動,能推動我們的身體行為及言語行為。

識──以「受」、「想」、「行」的心理活動,操作物質的「色」身,以物質的「色」身和「受」、「想」、「行」的心理作用合一,就產生了第五蘊的「識」。

如果沒有識蘊只有前面四個蘊,就成了唯物論,識蘊是生命的主體,從過去生到這一生,從這一生到來生,都是靠它。而前四蘊的活動所產生的業力的結果就是識蘊。它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投生時它先來,死亡時它最後走,然後到另外一生去投生,也是它先到。現代的植物人的色蘊及識蘊還在,只是喪失了受、想、行三蘊的功能。

大乘的菩薩、小乘的阿羅漢、一般的凡夫,各以不同的層次看五蘊。

大乘的菩薩:以如實空的立場看五蘊。對五蘊構成的我,不起執著,對個別的五蘊現象也不執著,所以可以不戀生死,也不怕活在生死中。既然不貪著五蘊也不厭惡五蘊,所以在生死中繼續度眾生,不必逃離生死。

小乘的阿羅漢:以分析空的立場看五蘊,由五蘊構成的我是空的,五蘊本身是法,其個別的五蘊並不空。所以也難從五蘊組合成的自我得到解脫,但是個別的五蘊法還在,我執消除而法執仍在,故非究竟。

一般的凡夫:不論知不知道有五蘊,但是五蘊構成的我是在運作,而且事實上處處在對五蘊生起我的執著,所以不知五蘊皆空。

多數的凡夫,根本不知道五蘊組成的我是空的,即使在觀念上知道是空,事實上煩惱及執著還在,一般人在世界上,每日在貪、瞋、癡、慢、疑中生活,對身外的事物有要追求的、放棄的、喜愛的、厭惡的感覺。對自身也有驕傲、自卑、沒有安全感,這都是不知五蘊皆空,五蘊組合的自我也是空。如果能以小乘的慧眼來離我執,菩薩的法眼來離我法二執,便是般若的功能,菩薩的法眼便是般若。

凡夫也可以用五停心觀中的十八界分別觀及因緣觀,在《楞嚴經》中稱為二十五圓通法門,即是二十五種觀法,也都以五蘊的身心為基礎。若以五蘊配十八界,則色蘊中有四大,包括身體的六根、外在環境的六塵、心理現象的六識,加起來便是十八界。

因此,不論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的菩薩禅觀,或是五停心的基礎禅觀,都不會與五蘊無我、五蘊皆空的禅修方法相違。

 



「空」的梵文śūnyatā是對「有」的否定,但又不同於虛無論的斷滅見。

空的意思,在原始佛教,便是從生滅現象的觀照而發明的。所謂此生故彼生:煩惱起,生老病死生;此滅故彼滅:煩惱滅,生老病死滅。有生有滅,生滅無常,便是空。

大乘中觀的空義,是依龍樹菩薩《中觀論》所持的見解為准,該論〈觀四谛品〉有二偈,相當重要。「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這明言空義,能成就一切法,若無空義,一切法都不得成就。空是無礙無阻義,如果遇到任何阻力,便表示自心中尚未能實證空義,也未能以般若智慧來照見諸法似有而實空。什麼原因呢?則另有一偈雲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此與原始佛教所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道理相同,凡是因緣合成的現象,自性皆是空的,不僅自性空,此空也是空。說諸法是有,是有的假名;離開有無二邊,即是中道,即是《般若經》所說的空義。

捨離有無二邊,也不執持中間,才是真正的中道實相的空義,空中無有相,也無無相,所以空義能成一切法,也能破一切執著相。

 

照見

「照」是觀察,「見」是體驗,以甚深的般若智慧,觀照體驗五蘊等一切諸法的自性皆空。以般若的角度來看世間現象,空與有是相反相成的,看似矛盾而實際統一,且又是超越的。  

人情味 | 楊大偉 | 東周刊

從前有人專程去深山找一名隱世禪師,禪師見到此人,問他到那兒幹什麼,那人回答「我是來修佛的」禪師接著說:「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吧。」這句話可謂當頭棒喝,因為「修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
人情味 | 楊大偉 | 東周刊


 有人說過,人最深刻的記憶,不是影像,是味道。而這味道,當然不是指食物,而是指人生的經歷和際遇。

早前看了《深夜食堂》,一幕幕的玉子燒、山芋飯固然讓人垂涎三尺,但比食物更令人難的,是每個故事背後的情懷。無論是那位吃霸王餐的少女,抑或地震災區的 喪妻男,作者和導演娓娓道出這些圍繞著大家身邊的大城小事,沒有超級英雄,無需賺人熱淚,CG、動作、科幻等元素統統欠奉,卻成就了那麼一套細膩觸動人心 的小品。離開戲院時,除了想馬上來一客玉子燒外,就是多麼希望屋企附近也有這麼一間深夜食堂,尋回那久違了的人情味。

在今時今日天價租金的大前提下,連鎖食肆講求的除了出品和質量,更要精算traffic count、table turns和profit margin。一些默默耕耘了幾十年的小店承受不了貴租,唯有結業和轉行,偏偏有些業主寧願堅持把舖位丟空也不減租。在如此大環境下,要吃出人情味,怎可 能不是奢飾品?

 失去味道的不止是食肆,若一心希望到寺廟找尋禪味的話,或許也會敗興而會。內地越有名氣的「佛門清淨地」便越成為旅遊景點,「善信」需求的已不是洗滌心靈 而是功德買賣。這亦讓筆者特別懷念多年前首次到寺廟參加法會,那時每晚都有大德開示,許多動聽的故事言猶在耳。其中一個印象特別深刻,是說從前有人專程去 深山找一名隱世禪師,禪師見到此人,問他到那兒幹什麼,那人回答「我是來修佛的」禪師接著說:「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吧。」就這麼一句說話,可謂當頭 棒喝,因為那個以為上山「修佛」的人,根本就是當時席上的我們。

 「修自己」乃人生最重要的功課,世界越功利,自己越要守住初心,別人心胸越狹窄,自己越要學習不計較。深夜食堂的老闆,透過他的每道菜、每個行為,一心一 意希望為有緣食客增添點點正能量,而對於那個神秘留下來的骨灰盅,他同樣一絲不苟去擺放和供奉,默默等待遺下的人回來認領。

筆者不懂做菜,沒有深夜食堂,卻有深夜書房,透過寫作,一方面「修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文字鼓勵一下讀者朋友,沒想到最近便收到了一份最感動的禮 物。一位叫「敏姐」的朋友,讀了筆者的《開工正能量》和《溝通正能量》被深深觸動,於是每天把書的文章逐篇逐篇去抄,結果一天筆者收到訊息,就是她把整本 五萬多字的《溝通正能量》抄畢!在讀後感中,她引述了書中的兩句話,就是「話到口邊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和「苦惱皆因難放下,自在始於能看化」,然後 寫上「感謝作者,你的文字令我有很大的啟發。」那一刻,百般滋味湧上心頭,偶爾在工作積下來的疲累馬上一掃而空。

 把手抄本拍下來給筆者的是敏姐的上司,他說自從敏姐開始這功課後,人變得樂觀了、積極了,他很想代敏姐傳達謝意。其實人情味和所有事情一樣,都離不開因果關係,當有付出時,即使不去計較,總有一天是有回報的。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如何建立生命的價值觀?

 
如果我們缺乏生命的意志,並且對生命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那我們就會生活在煩惱中,常常覺得不知該何去何從。也許今天向東,明天又變成朝西,沒有一定的目標方向,沒有一定的立足點。

養兒育女、傳宗接代,或是日常吃穿,雖然是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如果我們僅僅把這些當作生活的主要目標,那就與動物沒有兩樣了。譬如流浪狗、流浪貓找東西吃,吃飽了以後,牠們會生小貓、小狗,這就是牠們繁衍和生存的需求。如果我們做為一個人,只是為了這些而奔走經營,那就跟牠們是一樣的。

假使我們生活得非常富裕,一個月能夠賺得幾十萬或是幾百萬,華屋、美食、華服,樣樣不缺,但這能保證會過得快樂嗎?這種生活是靡爛的,只追求物質的享受和刺激,而忽略了生命的意義與目標。相反的,如果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都非常明確,即使物質生活差一點也沒有什麼問題,我們仍然是一個健康的人。因為,只要心理健康,就能少一些執著煩惱,生命就會多一些智慧而發出光輝,這個就是精神生活勝於物質生活。如果精神生活低於物質生活,那我們就跟動物相同,動物的本能就是男女、飲食,再加上生活環境裡其他的物質享受。
記得曾有一位菩薩招待我吃早餐,只見那桌上的大托盤裡已經擺了三個主菜了,另外還附上花生米、豆腐乳、蘿蔔乾、榨菜等小菜。除此之外,還有一大盤的水果,裡面有蘋果、芒果、柳丁和木瓜。再回過頭看看幾十年前我師父東初老和尚的早餐,他每天都是一塊豆腐乳、一碟花生米;豆腐乳還要把它切成四小塊分四天吃,一小碟花生米也是吃上好幾天。每次都是吃了好幾口粥才夾一顆花生米,然後再吃好幾口粥再夾一點豆腐乳,卻吃得津津有味。他從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清苦,總是自得其樂,活得很高興。我很欣賞他老人家吃得那麼快樂的模樣,而我那時跟著他一起生活,也覺得很快樂。
 
又譬如,美國在流行嬉皮的年代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過度奢華靡爛,生活反而過得並不快樂。於是有些人開始反社會潮流,放棄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享受,變成嬉皮在街頭流浪。當這個風潮過去以後,有些人因為習慣了嬉皮生活,就跑到像尼泊爾那樣貧窮的國家去居住體驗,雖然過得非常簡樸,但是很快樂。

我曾經在山裡閉關六年,當時物資非常缺乏,連牙刷、牙膏、肥皂都沒有,但是我很能善用當下環境的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譬如用鹽當牙膏,用手指或將青樹枝咬碎當牙刷;將落葉燒成灰用來泡水洗衣服,因為灰是鹼性的,所以可以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即使物資是那樣缺乏,但也沒有對我造成什麼困擾,我依然過得很快樂。

還有,以前我剛到美國時,物質方面也是很困乏,吃的、用的,什麼都沒有。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感謝美國的街頭,因為只要傍晚到紐約街頭轉一轉,就有許多別人丟棄的東西可以撿拾。那時我體會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才是擁有最多的時候,也感受到天下之大、天下之好。

所以,貧不等於痛苦,富也不等於快樂。無論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只要我們能建立正確的心態與觀念,勇敢地面對生活,接受它、欣賞它,就容易得到滿足與快樂。

佛經裡常教我們要少欲知足。所謂知足,就是多也足、少也足,有也足、無也足,並不是說完全

不要,一切都不要,那就不行了!而是有就要,如果少就少要,完全沒有就不要,因為不要也不一定活不下去,不要有不要的生活方式。

工作便利貼
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才是擁有最多的時候,也感受到天下之大、天下之好。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內在的小宇宙 | 楊大偉 | 身心兩相安

內在的小宇宙 | 楊大偉 | 身心兩相安

人每天盲目地拼搏,卻不自覺地越來越迷失。以為令自己最快樂的東西,結果反而令自己更痛苦。

我人生最幸運的就是接觸佛學和禪修,和嘗試將佛陀這位「大覺悟者」的智慧套用在工作、營商、創作、人事和生活等大大小小問題之上,慢慢發現原來所謂的苦不一定是苦,所謂的煩惱也不一定要煩惱,那種種的負能量,很可能是一個短暫困惑我們的幻象而已。

無常是人生的必然定律,但面對無常,我們其實有權選擇心安抑或不安,一切取決於心念。假如念頭凌亂和不穩定,心充滿著猴子的特性,那我們的說話、行為和決定,也定必是凌亂和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又怎能不焦慮、緊張和迷失

但正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已那麼忙碌、那麼逼迫,因此更需要安排「心靈充電」的機會,這「充電」除了靜坐禪修,亦可以是做瑜伽、行山等一些讓我們離開日常環境,能夠讓自己心靈休息的活動。

對我而言,寫作就是其中一個「心靈充電」的好方法,因為每次都是一個寶貴的機會,去和自己的內心溝通,同時讓平日累積下來的負能量得以沉澱。雜念減少,思緒自然會變得清晰,腦筋更會比以前靈敏,那時會發現,一個強大的小宇宙,原來真的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存在,只是我們沒空去把它啟動而已。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野人: 單身才可以過簡樸生活?


不少人都覺得簡樸生活只適合一少部份的人,當你有另一半後,或當你與家人一起生活時就不再適合,其實,大部份人都不理解什麼是簡樸生活,認為簡樸就是刻苦,就是貧窮,一個人的時候可挨一下,但當有家人或另一半時,就不應該再挨下去呢,這顯然是對簡樸生活的誤解。真正的簡樸生活是適合任何人,簡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家庭,也可以是一條村落,更可以是整個民族的精神。

簡樸和貧窮的分別
如果不認真分析,兩種生活表面上沒有太大分別,因為兩者的分別不在表面,而在於背後的動機。貧窮生活是被動和沒有選擇的,過貧窮生活的人一般都不是自願的。相反,簡樸生活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活得簡單,而是認為簡化生活會更好,而主動實踐簡樸生活。為什麼簡化生活會更好?生活簡化令對物質的需求降低了,減少消費就可以省卻不少開支,開支少了就可以工作少幾天,多幾天假期便可以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了。這不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嗎?

一個人可以,為什麼兩個人一起就不可以?
當我們認為水果是健康的食物,並不會因為兩個人拍拖或結婚後,就疑問水果會否不再適合食呢?你又會不會因為與家人同住而不吃水果呢?答案當然不會,好的東西不會因為身邊的人而變質,相反,你可以感染身邊的人,一同去選擇更好的。

如果你是過城市消費生活的,又會不會疑慮結婚後不適合呢?又會不會因為有小朋友後而搬去郊外,過自然生活呢?答案肯定不會,大家都仍然會過跟之前一樣的生活。重點在於男女雙方的關係是建基於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而不是共同的興趣和喜好,信念一致,生活自然和諧。

那麼,有孩子又可以嗎?問這個問題的朋友,同樣被主流的消費觀洗腦,認為養一個小朋友要四百萬或更多,如果按物質主導的方式生活,經常消費,這個說法是成立的,但大家沒有看到另一種選擇,就是簡單自然地讓孩子成長,成長不一定要很多証書,不需要很多功課班,興趣班,面試技巧班等,孩子需要的是跟父母相處的時光,自由探索的空間和開心自在的童年。有孩子到郊野公園行一下,需要的才幾十元,相反,要帶他出國遊歷,需要的也許幾萬,相差幾一百倍多呢。對我來說,孩子的出現,也許是多幾條菜及幾片豆腐吧。

總而言之,能否過簡樸生活的核心,不是你單身或已婚,不是你自己一個人住或與家人同住,而是你有多明白簡約自然的好處,你有多少信心去嘗試這種生活。不需要搬到郊外,只需要日常惜福愛物,善用身邊所擁有的,而不追求自己沒有的。只有明白箇中真諦,無論你有錢無錢,背景如何,都可以活出生活的真義。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如何建立團隊中和諧的關係?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如何建立團隊中和諧的關係?

在團體裡工作,工作的成效建立在人員間的關係,關係和諧,工作才能進行順利,我提供「行事六要領」做為參考。

一、堅守原則

所謂「原則」,指的不是個人的原則,而是整個團體的原則。我們每個人都有發揮自己才能、意見的空間,但必須在整個團體的大原則之下去發揮,才不會失之偏頗。

也 就是說要講究「整體感」,而這整體指的是整個大環境、大方向、大原則。個人是整體中的一員,應學著配合整體,一起來推動。不能因個人因素而要求整體來配合 你。好比一排木頭綁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其中有根木頭自認是整體之首,要求整排木頭跟著自己跑,這樣是錯誤的,這是「個體」而非整體。因此,個人有所要求 時,應考慮是否合乎整體原則。

除了團體中的大原則外,各單位也應有其個別的原則、政策,甚至是個人負責的某部門的某項工作職務也應有其原則,但是要以不違背大原則為前提。但「子法不離母法」,就好像國有憲法,其下有種種法令,皆以不違憲為原則。因為要堅守原則,工作才能掌握得好。

二、充分授權

這 是指上下之間的關係。在上位者必須充分授權,以方便下屬行事,否則事事指揮、干涉,下面的人遇事無權處理,會造成事情停滯,效率不彰。至於下對上,則應事 前請示,事後報告。然而充分授權後,並非完全不管,仍要常常關心、督導,這樣才能維持工作品質,不會發生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形,而有木已成舟,挽救不及的 遺憾。

三、尊重他人

人與人相處要相互尊重,常常心懷感恩,即使上對下也要心懷尊重。

尊 重並不是同情,而是:第一、尊重對方的想法、意見和人格。如果不許對方有意見、想法,會讓對方在工作上無法產生成就感。所以,不要堅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 式做,只要不損害整個團體,能把事情完成即可。第二、尊重他人的能力。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基本能力都不一樣,各有高低,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相同, 或者和自己的能力一樣。即使有人表現得不夠理想,但既然已錄用他,仍然要保持尊重。雖然對方的工作態度和我們不合,但我們千萬不可以惡言相向,這是基本人 格的尊重。

四、關懷對方

這 裡指的不僅僅是工作的關懷,情緒、身心、家庭等皆需要適當的關懷。隨時主動去關懷他人,見到有人悶悶不樂,給予一點慰問,也許對方的心結就會打開。而主管 對於職員的情緒應有所注意,並加以主動關懷,而且應該要普遍地關懷,不能只關懷其中一、二位,否則可能會造成其他人內心的不平衡。

另外,大家也不要「撒嬌」或耍花樣,故意引起別人來注意自己、關懷自己。大家同在一起共事,應該是主動關懷他人,不增加別人的煩惱,並懂得「把煩惱消歸自心」,最好是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煩惱和問題。

五、主動溝通

無 論上對下、下對上,平行之間都要主動溝通。在此特別強調由「自己主動」溝通,而非等待、等著別人來與你溝通。主動與人溝通時,最好自己先有腹案,想好該如 何做,預先設想可能遭遇到的困難,並擬好解決或替代方案。如果只是丟個難題要別人做,這樣不但事情做不起來,也容易產生是非。而當事情無法獲得解決時,就 很容易對環境產生不滿,覺得處處障礙,心裡痛苦,甚而相互懷疑,如此一來,整個團體便不能和諧融洽。

想要完成任務,一定要 採取主動、尊重的態度與人溝通。那麼如果遇到挫折,無法跨越時該怎麼辦呢?有時並非環境不通,而是自己不通,這時候就該「山不轉,路轉」;如果還是不通, 那就「路不轉,人轉」;如果還是行不通,最後還有一個法子,那就是「人不轉,心轉」。行不通的原因,有可能是想法、企畫的本身不可行,這時自己的觀念就要 改變,心改個方向就好了。不要心有不甘,一直執著原來的想法。

即使到了上天下地、左右全無路時,還是有一條路——死路一條,死路也是路啊!天無絕人之路,既然老天要我死,也只能如此了;能夠勇敢面對現實,心也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

六、隨時檢討

所 謂「檢討」,是檢討「自己」,不是檢討別人。無論是溝通不良、工作不順利、別人待我們不好,甚至把責任推給我們,都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什麼過失才會 造成這種情形。如果一再自我檢討、努力與對方溝通,仍無法改善,可以反應給主管知道,如果主管也不認同你,無法解決你的問題,那麼就請諒解對方、接受對方 吧!畢竟都是一起在團體成長的同事。

我們應隨時檢討自己的工作品質、工作成果。完成一項工作後,要開檢討會以謀改進,但是不要變成人身攻擊,否則下次便沒有人願意與你合作了。我們應該要多讚歎、慰勉他人的付出、貢獻,並針對缺點來做檢討。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壓力都市 (下) | 楊大偉 | 東周刊

其實快樂不一定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因為慾望,永遠是無止境的。常霖法師經常有句話掛在嘴邊,就是「所有安排都是最好的」,有了這句話,便會領略事情需要認真做,但不要太執著結果是否一定和目標相符。
----------------------------------------------------
壓力都市 (下) | 楊大偉 | 東周刊


要減壓,除了上期提過「求助不代表是弱者」外,以下五個小貼士,相信也可以消除部分 自我製造的煩惱和壓抑:
* 所有安排都是最好的
所有失望,都是因為和期望有偏差,但這個世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例子多不勝數,筆者當初報大學沒被第一志願的大學取錄,卻在「第二志願」的學府認識了 現在的太太,現在回想起來,還要感謝當日沒有「心想事成」。常霖法師經常有句話掛在嘴邊,就是「所有安排都是最好的」,有了這句話,便會開始領略事情需要 認真做,但不要太執著結果是否一定和目標相符,因為我們定的目標,可能只是別人的期望或社會的表面常態,不一定是適合我們的。


 * Breathing In Breathing Out
有跨國大銀行的員工表示,晚晚開OT,工作壓力之大令放假與家人相處也心不在焉,即使食雪糕也在想工作,食了也不知味道,這就是為何活在當下是需要練習的 原因。已發生的改變不了,未發生的擔心不了,但擔心本身已增加了我們的負能量。筆者聽過一句非常受用的話,就是problems are illusions of the mind,問題往往是自我製造的幻覺,因此越緊張越忙,越要緊記回到當下,breathing in,breathing out,食雪糕時就好好享受那杯雪糕。


 * 中點,不是終點
人生不是一百米短跑,偏偏大部分人誤把中點當成終點,而當在「中點」站沒有標青的成績時,便看成世界末日。其實所謂的贏輸皆是無常的,在漫長的人生中,沒 有人是由頭帶到落尾。正如一個日本電視廣告所講:「路不止一條,終點不止一個,找自己的路,不用跟別人相比,因為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可能。」


 * 識放才能釋放
其中一個壓力的來源是來自要做決定,由如何應付競爭對手到今晚去邊道食飯或情人節送什麼禮物,統統都是讓人stressful的「危險動作」,因為凡有決 定都代表有機會撞板,這亦解釋了為何這麼多人優柔寡斷,有選擇困難症。要減壓,其中一招就是要學識下放,無須作主的最好不要作主,例如當有人問 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為何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只穿圓領灰色Tee時,他的答案就是不想浪費時間和腦筋在選衣服之上,而奧巴馬也曾講過,自己絕大 部分西裝是灰色和藍色,因為一天已經夠多決定,不想因為穿著而多添一項。


* Happiness 101
佛陀教落,要快樂,首先要明白「有求皆苦」的真理。有人曾對佛陀說「I want happiness」,但不知道有什麼方法,怎料佛陀拿筆把「want」(求)刪掉,再把「I」(我)拿走,然後對那人表示,剩下來不就是 Happiness?當我們執著於自己的想要和想求時,明明生在福中,也不會有雅興去感受自己的幸福。其實快樂不一定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因為慾 望,永遠是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