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心為身主

 心為身主

當憤怒悔恨的情緒盤據心頭時,我們與周遭的關係會變得緊張。而持續高漲的緊繃感,正是造成情志不舒與氣脈不順的根由,也是導致身心靈健康失衡的源頭。


人 是完整的生命體,除了肉體,還存在著更細微的心思體與情緒體。古人早已理解這微細體的觀念,所以稱「氣」是人體內的「生命能量」,也是生命力的來源。在古 梵文中稱「Prana」,古印度文中稱「Soma」,古阿拉伯文中稱「Haoma」,在英文則以「Life Force」表達。其實氣脈也就是螺旋場的觀念,能以先進的科學儀器測量出,只是目前僅在少數實驗室研究運用而尚未普及。如果累積過多恐懼、焦慮、悲傷的 情緒,容易導致氣脈紊亂與失衡,所以養身首要為養心,要疏通氣脈首要則是以「正知見」調心。

身體能以運動鍛鍊,心靈也能以正知見淬鍊。 所謂正知是指正思惟,正見是指正觀念。有正知見的人對生命有正確的認知與理解,能安住當下不執著,不悔恨過去或恐懼未來。保持清明的心,人生的挫折不再是 包袱,而會化為前進的動力。許多研究證明抱持正念不僅能改善新陳代謝與免疫,更可大幅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心理治療上也可說是個重要的技巧。要讓 心成為身體的主人,只要一個認知轉變就可辦得到。唯有心念轉變,心中無所罣礙則氣脈無阻塞,我們才能做身體的主人,也才真正為健康與生命負責。

身 為人,從小到老,無時無刻承受各種生存與競爭的壓力,如何能在瞬間幫緊繃的身心踩一下煞車緩和下來?這裡推薦讀者朋友一個簡單的方法,稱為「逆舌身印」 (Khecari`mudra`),就是捲舌向上碰觸上顎接近懸壅垂部位的功法。「Khecari`」是空行、飛天的意思,「mudra`」則是指身印。 此功法不論是坐、臥、盤、站均可進行。剛開始捲舌並不容易碰到喉頭,進行時只要舌頭盡量微貼住後顎即可,全身放鬆且不需勉強。如向內專注在眉心,可幫助舌 頭往後深入。這簡單的方法可釋放脈輪中的負面思維,不論在印度瑜伽、佛教禪坐、或太極拳修行時,都是常被使用的方式。

我個人多年的臨床 觀察,逆舌身印能藉由活化迷走神經而強化自律神經系統。活化迷走神經能幫助我們提升安定情緒的副交感神經,抑制平日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立即平撫焦慮不安 的情緒。這也是為何多年來我常運用在憂鬱、焦慮、或心跳急促的朋友之緊急處理上,總能即時改善當下的不適狀態,讀者朋友們不妨試試。

當 舌頂上顎時,呼吸會立刻變得深沉緩慢,且自然地由胸式呼吸調整為橫隔膜呼吸,此時無法言語而讓身體重心下降,藉此機會可靜心內觀,只單純地專注呼吸及舌頂 上顎,對眼前進行的活動是清楚明瞭的,儘管觀照念頭並讓其順之暢流。即使有雜念也只是覺察而不以二分法加以判斷,不評斷念頭的是非或苦樂。

許 多朋友每天忙碌得像個陀螺般旋轉不停,長期累積的疲憊在身心留下印記,而生存恐懼的負能量也被細胞記憶而影響氣脈流通。如能適當清理細胞裡負面記憶,在脈 輪的淨化中,所有經歷都會化為成長的力量。除了逆舌身印、適度運動與生活習慣調整外,我常提醒自己,我執是人生最大的牢房,唯有轉念,我們才能真正自由, 而疏通氣脈的靜心之旅也才能啟程。

楊定一(作者為長庚生技公司董事長、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三校董事長)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健康兩點靈《無油無水健康料理》


健康兩點靈《無油無水健康料理》
 

食物如何烹調最健康?
如何避免蔬菜在料理過程中營養過度流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bJCwY55-4&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gtouZSLeM&feature=player_detailpage

不喝牛奶的看過來:三大族群補鈣策略

不喝牛奶的看過來:三大族群補鈣策略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1852

吃素、不喝牛奶、不愛曬太陽、更年期前中後……擔心自己有骨鬆困擾? 快來檢查你需不需要補鈣!


根據近三年全台骨密度檢測結果,國人31%有骨質疏鬆問題,45%骨密度不足,而骨鬆危機也反映在骨折率上,台灣人骨折發生率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七名,這數字令人怵目驚心。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台大骨科部主治醫師楊榮森指出,更年期婦女、老年人,以及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腫瘤、先天性成骨不良等骨骼疾病的患者,都比較容易骨鬆。

第一型糖尿病(骨骼膠質較少)、肝腎疾病(轉化維生素D能力較弱)、腸胃疾病(吸收能力差)、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或是直系親屬有骨鬆症的人,也都名列骨鬆高危險群。

除了因疾病而引發骨鬆以外,生活型態也決定了你的骨骼是否健康,快看看你是否也被骨鬆盯上了。

1.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了美白拚命躲陽光,結果維生素D不足,影響鈣質吸收。
【補鈣策略】一天至少曬30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照射陽光,人體的皮膚在照射陽光後會合成維生素D,進一步協助鈣的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肌力、減少骨流失,並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約20%。
然而有研究發現,台灣中年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盛行率高達50%,至於怕曬黑、對陽光避之唯恐不及的年輕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問題可能比中年婦女還嚴重。
除了愛美白的年輕女性以外,平常坐辦公室、活動量不夠的上班族也容易因為維生素D不足而影響鈣質吸收。

專家建議,一天至少要曬30分鐘的太陽,且如果使用防曬乳液或防曬服裝,都會減少皮膚的維生素D合成量。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淑惠表示,不妨趁早晨或下午的時候到室外曬一下太陽,倒不必刻意在烈日下曝曬,以免曬傷。

2.乳糖不耐、素食者:不吃小魚乾、奶製品,鈣質從哪來?

【補鈣策略】黑芝麻、深綠色蔬菜、豆腐含鈣量也很高。

在一般人印象中,含高鈣的食物無非是牛奶與小魚乾等。的確,平均每100cc牛奶含有111毫克的鈣質,每100克小魚乾的含鈣量更高達2,113毫克,但對吃素或不喝牛奶的人來說,補充鈣質可能得另尋途徑。

乳糖不耐的人只要喝牛奶就會拉肚子,這時不妨改吃優格補鈣。優格中的乳酸菌已先行把乳糖分解掉,即使是乳糖不耐的人,吃優格也不會腹瀉;優格中的乳酸還會促 進腸道蠕動,且讓腸道形成偏酸的環境,有利於鈣質的吸收。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劉睿說,從營養的角度來看,優格比牛奶更好。

若吃全素、不碰奶製品的人,也有其他的補鈣選擇,例如傳統豆腐、黑芝麻、深綠色蔬菜也都含有鈣質,素食者可以多吃。

每100克黑芝麻含有1,456毫克的鈣,但楊淑惠指出,市售芝麻糊即飲包裡面添加許多澱粉,真正的芝麻含量不多,如果要攝取足夠鈣質,最好把芝麻炒焙過後直接吃。她曾經親身試驗,每天細嚼慢嚥吃兩湯匙的黑芝麻,「這是做得到的!」

由於製作豆腐、豆乾的過程中會添加石膏(含硫酸鈣),因此大多數豆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楊淑惠提醒,豆腐有鹽滷與添加石膏兩種做法,大部份盒裝豆腐都是用鹽滷法製造,然而唯有添加石膏的傳統豆腐才含高鈣,消費者購買時要看仔細。

至於豆皮是豆漿上層的浮膜製成,並未添加石膏,所以不含鈣質。

豆漿雖然富含蛋白質,但也不含鈣質。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祕書長邱雪婷如果自覺鈣質攝取得不夠多,她會買加鈣豆漿來補充。加鈣豆漿的鈣質吸收率大約為30%,和牛奶差不多。不過市售的加鈣豆漿只有「減糖」,沒有無糖,想要控制體重的人還是要酌量。

另外,像莧菜、紅莧菜、芥蘭、紅鳳菜、綠豆芽、秋葵等常見蔬菜也富含鈣質。
楊榮森本身也是素食者,但他注重均衡飲食,且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非常勤奮,照樣保有一身好骨本。

3.停經後、老年人:運動量不足,會讓骨質不斷流失。
【補鈣策略】跳繩、原地踏步、爬樓梯都有助於增加骨密度。
以女性而言,20多歲到35歲左右是骨量的高峰期,過了35歲後,骨質開始以每年0.5~1%的速率流失;50歲停經後,骨質流失速率增加到每年1~2%,「保骨」的急迫性更甚男性。

此外,年紀漸大之後,很多熟齡長輩自覺體力差,經常宅在家不出門,更別提從事戶外運動,種種因素都導致中老年人的骨骼不堪一擊,一跌倒很容易就骨折。

無論年紀大小,只要經常活動,就能增加骨骼與肌肉的強度。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蔡敬民舉例說,由於有負重需求,因此舉重選手的骨頭都很硬,而太空人長期處於失重環境,鈣質就很難存進骨頭裡。

身體有需求,鈣才會補進骨骼裡,反之骨頭裡的鈣則會逐漸流失。例如長期臥床的病人就算補充高鈣飲食,骨質還是會照樣流失。

因此,適度做些荷重運動,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荷重運動並不是叫你去練舉重,其實我們本身的體重對骨骼來說,就已經是重量負擔了,即使只是原地踏步(腳要離地8公分以上)、輕快步行、爬樓梯,都可以算是荷重運動,中老年人也做得到。

如果體力負擔得了,舉重、慢跑、跳繩也都能增加骨密度。楊榮森每天早晨都會到籃球場練習跳躍投籃,他只練三分線跳投,不跟人比賽,以避免撞擊碰撞受傷。
然而,游泳、騎腳踏車屬於「非荷重有氧運動」,不會改善骨密度,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醒。

◎ 鈣片怎麼吃?
很多人擔心自己鈣質攝取不足,會額外補充鈣片。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蔡敬民說,補充鈣要「少量多次」,讓體內的血鈣一整天都維持稍微偏高的狀態,鈣質才會慢慢存進骨骼;如果一次吃太多鈣,身體無法全部吸收,最後反而會藉由尿液排出。

「鈣片一顆大約是250~500毫克,你不要一次吃足整天的量,因為一次吃四顆跟吃一顆得到的效果是一樣的,」蔡敬民也提醒,鈣片跟魚油不要同時吃,因為鈣質跟脂肪酸加在一起會皂化,可能會影響鈣質吸收率。

市面上的鈣片成分除碳酸鈣之外,還有檸檬酸鈣、胺基酸螯合鈣、酵母鈣等,可視自己的需求與預算購買。

如果擔心鈣質攝取量不足,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建議,不妨列出一份自己常吃的食物清單,請營養師協助估算鈣含量,再配合抽血、健檢等方式持續追蹤,檢視自己的飲食及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導致骨鬆。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95歲無斑老人吃了60年的養生粥秘方從不知疲倦


 
95歲無斑老人吃了60年的養生粥秘方從不知疲倦
 
http://likea.rayvivi.com.tw/article/165061
 
 前幾天看了中央四臺的《中華醫藥》節目,北京一名老中醫已經93歲了,面對鏡頭精力旺盛思路清晰。
 
他至今都沒有退休,不僅要來自給全國各地的病人看病,還經常參加各種日會議,日程安排比30多歲的壯年人還滿,每天精神矍鑠,滿面紅光,從不知疲憊。  
 
據他說,他30多歲的時候精力還沒有現在好,因為白天給來看病的人很多,到了晚上他就特別疲憊。於是他夫人給他熬了一種粥,每天早晚喝一碗,3個月後他的精力明顯比以前好很多,白天忙了一天晚上還可以給人看病。
 
就這樣,他堅持喝了60年。他長子應該也有60多歲了,從小跟著他一起喝這種粥,但從鏡頭後看去像是40多歲的人。
 
一碗平常的粥有這麽神奇的效果,真的很叫人心動,先把粥的熬制方法抄了下來:
主要成份:綠豆50克+扁豆50克+蓮子50克+薏米50克+大棗30克+枸杞10克(是1個人5天的用量)
 
1.先將綠豆、扁豆、蓮子、薏米、大棗洗凈,放進粥煲,加入一種黃色的水(後面詳述),用大火煮沸,然後改小火煲40分鐘。 
 
2.再放入狗杞,煮10分鐘,即可。(枸杞一定要最後粥快熬好前再放,以免藥性丟失。)
那麽,那個黃色的水是什麽呢?這是此粥最關鍵的一種成分—-
 
黃芪水
為什麽要用黃芪?  
因為黃芪是中醫中的五種大補藥之一,有補氣之功用,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抗疲勞,抗衰老。而且現代醫學發現黃芪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黃芪還可以泡水代茶飲。
註意黃芪屬溫性,上火之人可以在黃芪水中加入蓮芯或者綠茶,以起平和之作用。在這個粥裏面,就有綠豆和蓮子是寒性的,正好可以平和黃芪的溫性。
 
怎麽熬黃芪水?
煮粥前,先用250克黃芪加入適量的水小火煮15分鐘,將水倒出,再加入適量的水,再煮15分鐘,將水倒出。再用這些藥水去煮粥。
 
95歲無斑老人的童顏配方
已95歲高齡的廣西名老中醫黃英儒,看上去頂多60歲,已95歲高齡的他鶴發童顏,臉上連一顆老年斑都沒有。
 
他保持“鶴發童顏”的秘訣主要靠兩種常見中藥,黃芪加枸杞,這2種藥就可解決美容養顏的問題,每天吃上(15克)黃芪,長期堅持,可提高機體免疫力,購買時以內蒙古的黃芪最好。
 
枸杞配黃芪的養生保健方很好,非常獨特,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需要強調的是,枸杞生精補腎護肝而且增強人體造血功能,黃芪升陽充沛營衛之氣、培補元氣,增強人體防疫疾病的能力,所以老中醫黃英儒前輩將黃芪作為養生方藥有其醫學道理!
 
如果以人參配枸杞,代替黃芪,人參的量要少放一點,一般每日服用0.5克為益,取養生保健平和滋補之功,野山參則每日不超過0.1克。
 
黃芪與人參的功效有相同與不同之處,都可以溫養脾胃,但是人參是煉精化氣,人參的量放多了精不足,而且容易上火。
“現代醫學研究,黃芪還可降低動脈壓,減慢心率,舒張冠狀動脈,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防治循環衰竭。黃芪一方面能促進骨髓細胞的分化,促進紅、 白細胞的生成,使血液中白細胞總數及多核白細胞顯著增加,可明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能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強心、抗衰老的作用。黃芪對多種細 菌和病毒還有直接或間接的殺滅能力”。
 
“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遭受外邪侵襲時,極易發病,具體可表現為乏力、易感冒、易出汗、心慌、氣虛、胸悶、頭痛等不適癥狀。而黃芪性甘溫,歸 肺經,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之功能,飲用黃芪茶,即可達到補肺氣、固肌表的目的,使得肺司呼吸、主宣發的功能正常,抵禦外邪侵襲的功能增強,從而達到治病 強身的目的!”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
 
黃芪加枸杞的功效,說到駐顏妙方,黃英儒笑笑說:“黃芪加枸杞,就可擺平美容養顏的問題。每天吃上15克黃芪,長期堅持,可提高機體免疫力,購買時以內蒙古的棉芪最好。每天堅持服用15克枸杞,可養腎補肝,購買時以寧夏枸杞和新疆枸杞最好。”
 
 女子最佳的防衰老時間是36歲,男子是40歲,因為30~40歲這段時間,是生命最旺盛的階段,巔峰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
黃英儒說:“養顏就是提前抗衰老”。在生命的巔峰期開始防衰老“唐代的孫思邈活了101歲,明代的冷謙活了150歲,為何名醫多長壽?這是因為他們懂得在生命最旺盛時對衰老進行提前預防。”

除了分手,甚麼都會答應


Think different和be different都是前所未有的重要。有人會認為,將興趣和工作放在一起,是件很奢侈的事,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享受到的。但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夢想成真不會從天掉下來,而是看我們願意付出多少。
 

-----------------------------------------------
除了分手,甚麼都會答應 | 楊大偉 | 東周刊 5月20日

兩名男生,分別對女生講了一段感人浪漫的表白,目的是希望打動對方。

男生甲把對白背得滾瓜爛熟,然後等準時機,「情聖」上身地把對白演繹出來:「不管是晴是雨,不管是風是雪,不管是富是貧,我最希望的,就是每天和你看日 出,一生一世和你夕陽漫步。」

他邊說,那女生邊笑,追問哪裡來這麼老土的對白。男生甲一番「深情」表白,竟淪為對方的笑話。

男生乙則很直接地望著對方坦然地說:「我們一起這麼久,除了有開心,有感動,也有許多爭執。你常常說我太孩子氣,甚麼都不聽你,我現在只想跟你說,除了分 手,只要你說的,我甚麼都會答應。」那女生當場流下感動的眼淚,那句「除了分手,我甚麼會答應」,更成為朋友圈的佳話。

男生甲拿了電影最浪漫的對白,卻只知抄襲,結果令本來浪漫的句子變成搞笑、沒誠意、甚至有點嘔心。千篇一律、流水作業、猶如倒模的cookie- cutter,本身就算多完美,但當失去原創個性時,便猶如沒有靈魂,長遠不能持久。亦是這個原因,培養好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將真個性表露出來,除了令自 己更舒服之外,其實是生存和成功的根本。

筆者最近看了Twitter創辦人Biz Stone的新書,他提到他生命中無數次「不走平常路」的例子。中學年代的他很想參加校隊,但籃球、棒球、美式足球都不是他的天分,母親和朋友都叫他別浪 費時間,但他就是沒有因為給潑冷水而卻步,他尋遍整個校隊的名單,發現學校沒有板球(cricket)隊,於是向校方申請。學校找不到不同意的理由,就這 樣他成了球隊的隊長!

Biz Stone成立Twitter前是在Google工作,他當年加入時Google還未上市。換轉其他人,能加入全人類夢寐以求的公司工作,單是stock option已足夠退休,沒有很大的理由是不會離開的。但他心目中真的滿懷自己的想頭,偏偏這些創意在Google沒有勇武之地,於是他不等袋足全數 option便離開。這被所有身邊的人認為是愚蠢的決定,特別是當Google上市後股價一升再升。 但就是因為他忠於自己,加上無限努力,製造了一個窗口,給他和夥伴成立了Twitter,造就了今天二百億美金市值的社交網絡王國。

其實不論是任何環境,think different和be different都是前所未有的重要。有人會認為,將興趣和工作放在一起,是件很奢侈的事,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享受到的。但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夢想成真不會從天掉下來,而是看我們願意付出多少。

每朝早上,當鬧鐘響的時候,你想的是甚麼? 是惡頂的老闆、忙不完的死線、疲憊的身體,還是生活的重擔? 佛學時時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就是要把生命的意義活得最大。因此無論是工作、感情、家庭以致精神領域的追求,都不要被羊群效應的安逸和安全感錯覺所蒙蔽。 人人都有令自己夢想成真的機會,只要抱持一個理念,就是:

除了放棄,什麼都願意嘗試。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想要不生病,先顧免疫力


http://vitagrace.pixnet.net/blog/post/287721512

想要不生病,先顧免疫力

如 果你跟以前的我一樣,經常覺得疲勞、感冒不斷、體力變差、動不動就胃痛或鬧肚子、容易感染或傷口不易癒合,那就是免疫力低下、處於亞健康狀態。套一句莊淑 旂博士的話,這就是「癌前體質」。當免疫力下降、健康狀況不佳時,防護機制不足以抑制癌細胞大量增生,癌症發生只是遲早或有沒有誘因罷了。

健 康並不能靠藥物來抑制病症,而是要強化身體內部比任何藥物都強大的優秀免疫功能,才是治本之道。而許多研究都顯示: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均衡的飲 食,供給免疫系統充分的原料,讓它能根據身體需要進行各種不同的生化作用。我們吃的日常食物才是造就健康的王道,不需要刻意去吃提升免疫力的健康食品。




飲食革命,是重整健康的第一步

我非常信服一句話,那就是:「醫生只能治你的急病,卻無法讓你健康。」而失去健康的第一步,常常是從飲食開始。於是我就從飲食革命做起,挽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堅守以下六大原則:

●吃食物不吃食品。
●少油少鹽少糖、不炸少烤少煎炒。
●多素少葷,把葷食的比例降到20%以下。
●部分生機飲食,約占日常飲食的30%。
●盡量吃全食物,也就是天然完整、不經加工的食物。
●重視早餐,盡量豐富多元。


用 天然蔬果、芽苗、穀豆類、堅果、菇蕈類等全食物,以適當比例搭配,加上好水,打成「全食物精力湯」,不僅能讓我吃到足量的蔬果及五穀雜糧,同時可以吃到牙 齒咀嚼不了的果皮、種籽的豐富營養,一點也不浪費,還能兼做環保。更理想的是它很容易消化吸收,不僅不會增加腸胃道的負擔,還能修復腸胃道。

順應天氣和個人體質,找出全家喜愛的味道,夏天可喝清爽香甜的蔬果精力湯,冬天選擇溫熱濃郁的豆穀漿,多下點功夫,了解食物的功效與特性,每個人都能調出屬於自己家的「原味」。


飲食對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我親身體會、感受很深。所以,從電視台退休以後,我專注研究和推廣全食物飲食法,熱情不亞於過去從事新聞報導工作,態度一樣是「追求真相」,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從亞健康回復健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8Fpa5QPqjLY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快樂來自轉念

快樂來自轉念 

http://yield-life.blogspot.hk/2013/03/blog-post.html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和諧快樂能量

美國某個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計程車要到某個目的地。
這位乘客上了車,發現這輛車不只是外觀光鮮亮麗而已,這位司機先生服裝整齊,車內的佈置亦十分典雅,這位乘客相信這應該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車子一啟動,司機很熱心的問車內的溫度是否適合?又問他要不要聽音樂或是收音機?

這位司機告訴他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音樂頻道,就在車內,這位乘客選擇了爵士音樂,浪漫的爵士風不禁讓人為之放鬆。
司機在一個紅綠燈前停了下來,回過頭來告訴乘客,車上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前面是一個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熱咖啡,保溫瓶內有熱咖啡。

這些特殊的服務,讓這位上班族大吃一驚,他不禁望了一下這位司機,司機先生愉悅的表情就像車窗外和煦的陽光。

一會,司機先生對乘客說:「前面路段可能會塞車,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我們走高速公路好嗎?」
在乘客同意後,這位司機又體貼的說:「我是一個無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麼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風景,那我就會靜靜的開車,不打擾您了。」從一上車到此刻,這位常搭計程車的乘客就充滿了驚奇,他也不禁問這位前方的駕駛:「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服務方式的?」
這位專業的司機說:「從我覺醒的那一刻開始。」
司機繼續說道那段覺醒的過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經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沒有意義,

但 在不經意裡,他聽到廣播節目裡正在談一些人生的態度,大意是你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覺得日子不順心,那麼所有發生的都會讓你覺得倒楣;相反的, 如果今天你覺得是個幸運的一天,那麼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貴人。所以我相信,人要快樂,就要停止抱怨,要讓自己改變。
就從那一刻開始,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車子內內外外整理乾淨,再來裝一支專線電話,印幾盒高級的名片,我下定決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 

目的地到了,司機下了車,繞到後面幫乘客開車門,並遞上剛剛說過的名片,說聲:「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為你服務。」

結果,這位計程車司機的生意沒有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他很少會空車在這個城市裡兜轉,他的客人總是會事先預定好他的車,他的改變,不只是創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從工作中得到自尊。



一、每一個人其實都想過更好的生活,但卻不希望改變自己你就必須具備一個像贏家的思考態度或行為規範。

二、改變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權威,然而這種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另一種力量來自內在慈悲的綻放,是推己及人的情懷,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覺醒。

三、你可以選擇你要的人生。抱怨只會讓事情更混沌,它可以是一個當下念頭的轉換,或是一個行為的修正。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


四、現在開始,永不嫌遲。




記 得有一次搭朋友的車到某基金會談公務,途中他忽然將車停在路邊,然後跟我說前面不遠處有一家蚵仔麵線很有名,我們一起去吃。坐下來才吃沒多久,發現到友人 的車子被拖吊車拖吊著,拖吊車因為停紅燈而剛好停在我們不遠的前面。我下意識的趕緊站了起來想追出去,這才發現到身邊的友人竟然無動於衷的繼續吃著他的麵 線。

他當然不是沒看到車子被拖吊,他對我說:「還是坐下來吃麵線吧,反正車子都被吊了,跑出去也無濟於事,不要連享受一碗麵線的幸福也被放棄了。」



前面有陰影,你看到的是晦暗,還是背後一直跟著你的陽光?


外面吹著風,你是無奈的撥弄亂髮,還是將風箏放上高高的藍天?
天空下著雨,你是抱怨地上的泥濘,還是等待雨後的七色彩虹?





漆黑的夜裡,你是縮在屋中一角,還是走出屋外仰望星星?

一個人的時候,你是覺得孤單寂寞,還是找到心靈的寧靜角落? 

轉一個念  你就可以當一個樂觀的心靈富翁!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盈康社編輯

斷食健康法

斷食健康法


黃偉德順勢療法醫師
澳洲Nature Care College 順勢療法專業文憑
香港大學傳統中醫學進修証書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


斷食是一個非常寶貴經驗,是一般人不常使用的治療,但在你生命、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斷食讓你重新開始,就像電腦的Reset鍵。我常 對朋友說,當你患了重疾,嘗過很多方法,但都似乎是舉步為艱,沒有寸進的時候,請認真的做個斷食;當你靈性成長上想尋求突破,也不妨來個斷食。認真的斷 食,一、兩天也好,數星期也好,你都會有所得著。

簡單來說,斷食就是只喝清水。較寬鬆的斷食方法,有用蔬菜清湯、蔬菜汁、稀粥、糙米飯。而最嚴格,特別是用來作靈性修煉的,卻會是滴水不沾,口水也不嚥下,只吃空氣!
然而,筆者沒有後者最嚴格斷食的經驗,故這裡也只跟大家分享其他的方法。? (滴水不沾的斷食,只適宜豐富清水斷食經驗,兼有專業斷食導師和靈性導師的指引下進行,不宜自己輕率實行。)

不同文化中,都有斷食的傳統,聖經內有不少,由摩西、丹尼爾、耶穌都有斷食的記載。那個年代中,斷食是用來清淨心靈,加強對神的經歷的重要方法。西方歷代 哲人,由蘇格拉底 (Socrates)、柏拉圖 (Plato)、阿里士多德 (Aristotle),以及大醫家,如希波格拉底 (Hippocrates)、加侖 (Galen)、柏拉賽西斯(Paracelsus),都推崇斷食治療身體的疾病,保持更清醒的思維。

印度瑜珈修煉中,斷食有久遠的傳統。近代的靈性老師Paramashansa Yogananda說,『斷食是最自然的療病方法。動物病了,會自動斷食,絕大部份疾病都因斷食而得醫治。除非你心臟特別衰弱,定期、短時間的斷食,是歷 代瑜珈修行者的優異的保健康方法。』? 中國道家養生術有『辟穀食氣法』,利用『辟穀』 (即是斷食),配合氣功鍛煉,吸納大自然之氣,可以長期不用進食而健康大進。

時至今日,偏是現代醫學只懂用手術前『禁食』,避免食物礙事,就忘記了斷食是治療很多疾病的大法。

筆者在九四至九六年間,跟隨德國醫師Dr. Till Muenzeiheimer 和催眠治療師王謹菱小姐學習斷食,獲益良多。那段期間,我協助他們在香港的原康堂籌辦的斷食課程,這幾年來,自己也指導病患或追求健康人士斷食

很幸運地親眼看見很多朋友在斷食過程中微妙的生命的轉變。這一章,是我小小的經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為甚麼要斷食呢?
我很享受食物,為甚麼要斷食呢?

我已很消瘦,怎麼還叫我不要吃?食得是福,竟叫人不吃? 從我過往親身在斷食課程的學員所見,加上前人的經驗,斷食的原因,可以總結如下:

一. 改善健康
改善體內生態,除去所有疾病的病灶。
增加耐力,增加體力 (不講不知,不少世界頂給運動員,特別是長途泳賽、馬拉松的,常是在斷食狀態下取得最佳成績!)


二. 戒除惡習
給自己更新的機會,戒除積習:過食、吸煙、酗酒、懶床… (不妨配合催眠、花藥、順勢療法、輔導)


三. 淨化思維,增加意志力
常覺難以集中精神、缺乏創意?你會發現斷食的威力!工作不順暢,生活不愜意,斷食可以幫你去除煩思雜想,更清晰聽到內心的聲音,認清生活的方向。


四. 靈性成長
潔淨的身心,就是最親近『神』的狀態。愛冥想、靜心、靈修的朋友,你會在斷食中得到不一樣的體驗,斷食較長時間的,那跟大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絕對是難以筆墨描繪!

要我總結,為甚麼要斷食? 我會說,就是『求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斷食 vs饑饉

談斷食治療,朋友總會怕挨餓。所以,在這裡我先界定甚麼是斷食,甚麼是饑饉。

斷食是主動、自願的停止進食所有食物,嚴格來說,是只喝清水,維持一、兩天,至六至八星期左右 (這是一般身體的極限)。期間,身體、精神都得到鬆弛、休息。斷食的目標,是增進健康,潔淨身、心,使人更舒暢、輕鬆、自在、祥和。
然而,饑饉是身體真正缺乏養份,連體內存庫都耗光的階段,在饑饉狀中,精神緊張、焦慮,對健康完全沒有裨益。甚麼時候我們會掉入饑饉的狀態?就是當我們憂慮挨餓、以憤怒情緒絕食示威、長期缺乏食物,或身體的吸收機能嚴重損壞,致使細胞得不到營養而細胞死亡。

在正常的斷食治療時,當抱著積極、提昇健康的心境,是跟饑饉完全不同的。一般來,在正常斷食的兩、三天以後,胃口就會消失,到數星期後 (實際視個別人士健康狀況而定),胃口才會漸漸恢復,那是身體避免掉進饑饉的訊號。平日不吃一餐飯,身體出現的『肚餓』,只是身體時鐘的鬧鐘,預備你進 食,這是身體的習慣,不是真正危害生命的饑饉訊號。
在飢荒地方的人士,因他們長期處於營養不足的情況,故也會有真饉饑的情況。
 

至於示威的人士,常載滿憤怒的情緒,加上不懂得斷食的方法,有著挨餓的恐懼,所以他們常很容易出現餓壞了身體的情況。

印度的甘地,常存服務別人、無我的情操,且懂得斷食方法,所以他可以經常斷食而保持不錯的健康。

記得那時候來參加斷食班的朋友,開始前總會擔心地說,我不能挨餓呀,我會頭痛,我會暈倒,我會手震、手軟腳軟…..結果,前後共數十位的參加者,在遵從合理的斷食指引下,從來沒有出現嚴重的不適,大部份還是斷食時這樣上班工作、處理家務、如常運動,只感到腦袋清晰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斷食怎樣改善健康?
是甚麼道理,斷食、沒有營養竟然可以增進健康?


道理大概有四個:
一. 分解廢物
沒有外來的食物,身體會耗用貯存的燃料。最快的原料,是葡萄糖 (glucose),來自食物消化,沒有食物,然後就是肝醣 (glycogen)。但當肝醣也耗盡,就會用蛋白質和脂肪。
常會在斷食的第二至四天開始,身體開始『自我消化』。一些西醫常擔心,斷食會自我消化健康組織,損害健康。但實情卻是完全不同。身體是聽明的,自我消化會由垃圾開始:壞死細胞、腫瘤、膿瘡、脂肪粒、損壞細胞等。


二. 排除廢物、毒素
斷食之後,身體的自我保衛功能,為維持所有的維生功能,會汰走所有不必要東西:腸道內廢物、膽固膽、有害細菌、尿酸、淋巴管道的毒素、重金屬、尼古丁…


三. 加速重建,細胞更健康
淘汰走廢物、壞份子之後,身體沒有外來的新污物,蛋白質會循環再用,結合更純淨、優質的蛋白質。身體所有的細胞組織,其實都是由蛋白質 組成,平日也不斷的吐故納新,在斷食時就更加速進行,更高效率。斷食時,只要遵從正確的方法,你會看見皮膚質素明顯靚了,其實體內細胞、組織也一樣更現。 身體乾淨了,所有細胞都更充滿活力。疾病也不易滋生。


四. 排洩器官更活躍
消化食物,是平日整體能量消耗的三份一 (另外三份一是身體、腦袋活動,另外三份一是維持正常的體內機能)。不用消化食物,肝臟解毒功能提高,排洩器官 (大腸、肺、皮膚、腎)更活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斷食有危險嗎?

斷食的頭號敵人,是害怕
挨餓的心態,不是挨餓本身。若你有擔心、憂慮的,請不要嘗試。

當斷食沒有充滿知識、信心,由沒有適當專業人員的指導也,常會受家人、朋友的『過份關懷』而動搖信心,障礙治療應有的積極情緒。所以,當你開始斷食前,最好是先讓家人明白、瞭解,營造有利的環境。

不吃會暈倒嗎?會低血糖?會手震?四肢無力嗎?
斷食確是可會有短暫的不適,但當你懂得斷食的方法,這些不適都是短暫,沒有危險,懂得應付的,就會化成為裨益。

我可以自己做斷食嗎? 需要醫師的指導嗎?
可以。自己做斷食,不妨由較短的開始,先作一天的蔬菜清湯開始。下次斷食,就作一天的

清水。再下次,才加至三天的清水。較長時間的斷食,例如七天或以上 的,最好是由具備斷食專業知識的醫療人員指導。 若你有懷疑、擔心的,找有斷食經驗的朋友,多讀一些有關書籍,然後才開始。


斷食適合甚麼人呢?
斷食用作治療,根據美國醫師Elson M.Haas M.D.的經驗,特別適合:
· 傷風、流行性感冒
· 動脈血管硬化 (特別是因高脂肪、高肉類、多酸性食物造成的)
· 冠心血管疾病、心絞痛、高血壓
· 消化不良、腹瀉、便秘
· 過肥、過瘦 (但不嚴重消瘦)
· 哮喘、支氣管炎
· 糖尿病
· 頭痛、偏頭痛
· 皮膚病
· 過敏症
· 腰背痛、肌肉疼痛、緊張
· 失眠、焦慮、羊癇、
· 疲倦、慢度勞綜合症
· 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糖尿病等等
· 癌症



甚麼人不能斷食呢?
斷食就如運動、休息、進食般簡單、自然。但某些疾病的患者,斷食是要特別小心,也最好有專業斷食人員指導的:

· 癌症
· 心臟衰弱、心律不齊
· 糖尿病、低血糖症
· 愛滋病
· 孕婦、餔乳期婦女
· 嚴重消瘦
· 嚴重精神病、
· 手術後
· 胃潰瘍


綜合各方專家的意見,嚴格來說,絕大部份人都是可以斷食的,只不過以上這些人士是需要特別小心,不適宜在缺乏專業指導下進行。

斷食減肥?
很有趣的,斷食原來並不是減肥的好方法。要減肥,最好是遂漸地改變飲食習慣。原因是,斷食只是打破舊的飲食習慣,若沒有清晰計劃好斷食以後的飲食安排,在『重建期』很容易把持不定,狂吃狂喝,把所有成績都一筆勾銷。



斷食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斷食是一個奇妙的過程,身心出現微妙的變化,你會感受跟宇宙溶為一體,很流水行雲的自由,是生花妙筆也難以形狀的。



會辛苦的嗎?
坦白說,是會的,特別是首一、兩天的調節階段。身體忽然排毒很快,有時會不適應。但你做好稍後討論到的預備、配合工作,就會順暢得多。

斷食在生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打破了每日三餐的習慣,對食物的倚賴,發現人活著不靠麵包,你會重新審視你的生活,是一個精彩的內心之旅!

好轉反應
 

當斷食期間出現不適時,怎樣好呢?
斷食初段的適應期,以及較長時期的斷食的中途,有時會出現一些短暫不適,通常身體排毒太多,或是身體某處有某件大廢物被分解了,準備排出體外,但排洩管道效率不夠,於是出現毒素回收的現像。


這些徵狀,包括:頭痛、暈眩、四肢乏力、麻痺、皮膚膿瘡、情緒不穩定、煩躁、憤怒、憂鬱等等。

這些都叫做『好轉反應』(healing crisis),都可以理解為清理、排毒過程的小障礙。你的處理方法,是先保持鎮靜,然後:
第一, 多飲清水,飲水是清除毒素的最佳、最易的第一步;
第二, 多運動,游泳、瑜珈、深呼吸、太極,行山都好,儘量在室外的;
第三, 當這兩個方法都不足夠時,可多做一次灌腸;
第四, 最後是多點休息、冥想靜心。


當這些方法都不足夠時,可飲用蔬菜清湯,代替完全的清水斷食,以減緩排毒的過程。

此外,斷食時通常會需要較少睡眠,這是正常現像,但請不要過度工作,體力、腦力消耗。

斷食是怎樣做的?

簡單來說,斷食分三個階段:預備、斷食、重建。
一. 訂定目標
這是這重要的一部份,問清楚自己究竟為甚麼要斷食。不妨用一點管理學,把目標訂得醒目 (SMART):

Simple (簡單易明):簡明的目標,一個十歲小朋友也一看就明的,才會是有效的目標,推動你前進
Measurable .(可量度的):不要毋寧兩可、抽像的
Achievable (可達致,切合實際的):合理的目標會推動你,遙不可及的,會容易放棄。
Reward (回報):達到目標後,給自己一個回報,譬如,是去一次旅行,買一件喜歡的東西。
Time (時間):不可遙遙無期,給自己一個時限!

目標訂得好,是確保斷食成功的首要元素,千萬不要輕視!
從此開始,告訴你的身體,不再需要進食,可以從大自然、天地之間吸取能量。


二. 預備期:
預備你的身體斷食,時間很彈性,一般是一至七天,視乎你現時的健康狀況而定,作用有兩個,一是提高肝臟的解毒功能,打通身體的排洩管道 (大腸、腎、皮膚、肺),可避免稍後可能會出現『好轉反應』的不適。二是讓你習慣斷食期的每日配合功夫。

餐單:
早餐: 清粥 或水果 (如蘋果、啤梨、西瓜)

午餐: 粥或飯 (30%) 加蔬菜 (70%)。蔬菜可以是紅蘿蔔、紅甜菜、薯仔、西蘭花、波菜、椰菜花、菜芯、芥蘭、芹菜等等。不放油、糖、味精、調味料。可放小量海鹽、大蒜、薑、芫荽調味。

晚餐: 蔬菜清湯。只喝湯,不吃菜。

活動:戶外運動半小時、灌腸、沐浴前乾毛刷皮膚按摩

休息:保持充足休息

工作:一切如常就是,但儘量保心境輕快


三. 斷食期
視乎你選擇的斷食方法而定,清水、清湯、或蔬菜汁。

蔬菜汁最好是即榨,以水分較高、糖分較低的蔬菜為主,一份蔬菜汁,開一至兩份水。早、午、晚三杯就好了。

活動:沐浴前乾毛刷皮膚按摩、灌腸、運動半小時

休息:保持充份休息

工作可以如常,儘量保持輕鬆心境就是,你不難發現,腦袋的效率會提高了。斷食期間,心境澄明,盡情享受世界的美妙!

沒有專業指導,首次作自行斷食的,清水斷食不過三天,蔬菜清湯或蔬菜汁斷食的,不過七天。


四. 重建期
這是整個斷食治療過程中,最最具挑戰性的。吃容易,不吃也不太難,由不吃恢復吃,而吃節制,是最考定力的時間,你最好預先籌劃好這段時間的飲食、作息。
很多人的斷食,沒得好效果,都是一恢復進食,就吃得太多,吃得太雜。剛斷食去掉了一些廢物,然後又放回,功虧一簣。


復食、重健期的餐單如下:
第一至二天:第一餐用蔬菜清湯或稀粥。同一天內,最好只吃同一樣食物,切記切記要仔細咀嚼

第三至四天,如同『預備期』的餐單

第五天以後:漸漸回復正常。

整個『重建期』的時間,應至少與斷食期一樣長。斷食三天,重建期起碼三天。時間許可,愈長愈好,可使斷食效果更穩定、持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斷食的輔助工具:

蔬菜清湯
蔬菜清湯的作用,是給養份,但不供給能量。比較適宜用作蔬菜清湯的蔬菜是紅蘿蔔、紅甜菜、薯仔、西蘭花、波菜、椰菜花、菜芯、芥蘭、芹菜、茼蒿等等。最好是低蛋白質、不刺激胃口、沒有強烈的藥性的。在冬天作斷食時,可加小量薑、大蒜,讓湯較暖和。

不要放果仁、豆類、豆腐之類飽肚的東西。

不要放油、砂糖、味精或任何不天然的調味品。最好也不放鹽、麵醬、胡椒這些東西,太開胃了,你會想吃得更多!


乾毛刷皮膚按摩
這是斷食中重要一環。皮膚是重要的排洩器官,下面又有很多的淋巴管道,負責疏導廢物。皮膚、排洩功能欠佳,會使斷食得不到好效果。

乾毛刷按摩做法,是用打圈的動作,利用毛刷,在乾的皮膚上,慢慢地向心臟方向按摩。由雙腳開始,然後雙手,腹部、胸部、頭臚、面部、頸、背部。從每一個方向,掃向心臟。然後,沖暖水浴作結。

每個早上花二十分鐘做,渾身舒暢、爽快,是個享受。


灌腸
灌腸是幫助身體排毒。即使你平日沒有便秘問題,也請你在預備期、斷食期,每天灌腸。縱使我們平日排便,腸臟其實都充滿了積便,斷食期, 這些積便會溶解,但因缺乏食物促進腸道蠕動,它們未必可以排出體外,結果是積便溶解出的毒素,會可能經腸臟重新吸收,造成不適,最常見是頭痛。較嚴重的疾 病患者實行斷食,尤其要小心。

灌腸可在家中進行,或是到灌腸中心做。

若你沒有嚴重疾患,只用斷食作短期保健用途的,可以用腹部按摩,或特別推動腸臟蠕動的瑜珈式子(yoga asana) 代替,請向專業的按摩治療師、瑜珈導師請教。

再強調一次,不要忽略這個促進腸臟蠕動的功夫!



運動
平日有運動習慣,請照常運動,只要不太劇烈的都可以,避免太競爭性的運動。見半小時陽光,游泳、氣功、太極、瑜珈、跑步,是帶氧運動都好。
沒有運動習慣,現在是時開始。你會發現,吃少了,身體輕快了,鼓起動力起步以後,運動會較容易,真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斷食的變奏 (非清水斷食法)
傳統的斷食治療 (therapeutic fast),多源自西方,以清水為主,不少人相信,這是『最好』、『最徹底』的『真正斷食』。近代,一些研究東西方醫學的人士卻相信,現代人的體質,清水斷食雖然是最『清純』,但卻未必適合所有人。


 健康在乎平衡。平日吃得太多,腸胃處理不及,斷食可以把積存的清理。然而,對於身體堆積廢物太多 (通常是患有嚴重慢性病的病人),一下子用清水斷食,身心會較難應付,不易保持平衡。於是,出現了不同的『斷食』方法。嚴格來說,這些不算是『斷食』,因 為實踐者仍然進食,只是吃得較簡單,不妨就叫做『單一食物餐單』 (Mono-diet)吧!。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膝蓋沒力,葡萄糖胺怎麼選?8大問一次搞懂

膝蓋沒力,葡萄糖胺怎麼選?8大問一次搞懂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859&page=1

膝蓋沒力,葡萄糖胺怎麼選?8大問一次搞懂

圖片來源:楊煥世

號稱對骨頭好的保健食品滿坑滿谷,有吃的錠劑、也有喝的,有的低鈉、有的低糖……,令人頭昏眼花,而穿白袍的銷售人員其實未必是藥師,又叫你買這不買那,究竟該怎麼辦才好?

假日到大賣場逛,想到物理治療師建議我要補充葡萄糖胺(glucosamine),讓膝蓋軟骨有較多的潤滑液,緩解疼痛,就順便繞到產品特區,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到了。

產品排滿整面牆,不同廠牌的櫃姐分別鼓起三寸不爛之舌猛推銷:A牌宣稱是最天然的萃取物、無糖、原裝進口;B牌強調是低鈉,還添加鈣,可預防骨質疏鬆;C牌添加了櫻桃、鳳梨酵素,口感甜、沒藥味……

我忙著在堆得像座高山的各廠牌前走來走去,試喝、比較內容物,櫃姐還幫我打電話回總公司問什麼是天然的萃取物,挑來選去,花掉我半個多小時,最後兩手空空離開,因為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

快要走出賣場前,又在新品區發現國內某大廠推出錠劑葡萄糖胺,這下我更苦惱了,到底用喝的比較好還是吞顆丸子較有效?

經常到偏遠地區做用藥指導的亞東醫院藥師許嘉芬說,像我這樣困擾的民眾可不少。
曾擔任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目前在北醫攻讀保健營養學碩士的雙和醫院骨科病房主任邱彥碩猛搖頭,他憂心葡萄糖胺被過度廣告、過度強調療效,天天有門診病人來問到底哪一種最有效。

1.藥用級的比較有效嗎?
根據不同製劑,葡萄糖胺可分成硫酸鹽類、鹽酸鹽類和乙醯葡萄糖胺。以硫酸鹽類為主成分的葡萄糖胺(例如維骨力),目前被衛生署列為處方用藥;至於其他兩類的葡萄糖胺被視為營養補充品,在一般藥妝店、大賣場可買到。

被列為藥品級的產品比較有效嗎?「不見得,」邱彥碩不贊成用藥品或食品級去分類硫酸鹽或鹽酸鹽類葡萄糖胺,因為有些廠商不願送審列為藥品,就可以「保健食品」之名,在更多地方販售;有些廠商則為了搶攻健保大餅,送審核准為藥品就可宣稱療效。

即使被歸類為藥品級的硫酸鹽類葡萄糖胺,使用上仍有爭議,有些醫生贊同使用,有些醫生認為不需要,有些醫院甚至沒有進貨。至今研究結果仍不一致,有些顯示有效,有些沒有效。
「葡萄糖胺只能稱為營養補充品,約三分之一的初期膝關節炎患者有效,只能說可減少發炎、緩解症狀,而不能說可治療發炎或可預防關節老化,」邱彥碩分析歸納眾研究後給結論。

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的臨床建議指引中,並沒有非常建議使用葡萄糖胺,因為療效有限,如果非要使用,適度補充即可。

2.可是隔壁的王大嬸說吃了有效,媽媽也想吃?
如果經濟許可,醫生們也不反對病人買來服用。因為葡萄糖胺是人體可自然合成的物質,可刺激軟骨細胞產生膠原蛋白與蛋白多醣,幫助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使軟骨吸收足夠的潤滑液,維持骨關節健康。

只是隨著老化,體內葡萄糖胺的合成變慢、變少,趕不上分解的速度,影響關節內細胞的新陳代謝,關節因而出現僵硬、發炎甚至疼痛,很多人想透過攝取葡萄糖胺來補體內的不足。

但醫生提醒,不要過度神化葡萄糖胺的療效,以為愈貴的愈好,應該多觀察使用情況。
「使用12個星期,感覺有效就可繼續服用,如果感覺沒效,就不用浪費錢了,」美國馬里蘭大學免疫風濕系教授侯博格(Marc Hochberg)建議。所以,下回如果有銷售人員要你換別瓶試試,小心,穿白袍的銷售人員其實未必是藥師,應該要先分辨,別上當了。

3.該選單方或複方產品?
「愈單純的愈好,」邱彥碩說,葡萄糖胺主要是照顧關節軟骨,有些加了鈣、鎂、錳或維他命D宣稱可照顧硬骨,問題是,經過消化道被分解後,身體能吸收的有限。
以添加軟骨素來說,「口服經腸吸收率約僅10%,」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王光永說。

有骨質疏鬆者想一併解決所有問題,「選擇加鈣的也是可以,」但如果沒有骨鬆問題,就未必需要,亞東醫院藥劑部組長梁雅富認為,非必要或預算有限時,建議選擇的產品成分愈單純愈好。
至於宣稱天然的就最好,目前也缺乏系統性研究證實。邱彥碩認為,就像維他命,只要成分比較純、沒有雜質或重金屬,天然或合成的都一樣,「不要太執著『天然』,被廠商賺價差。科學中藥也是經過提煉與合成啊。」

4.如果吃了有效,長期使用葡萄糖胺安全嗎?
「葡萄糖胺不是藥品而是食品,國外的研究顯示長期吃對人體是安全的,」邱彥碩說,偶有些人出現腸胃道不適、水腫或頭痛、失眠等副作用,但症狀不嚴重。

即使對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也獲得證實。發表在2003年《內科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葡萄糖胺並不會造成血糖升高。

5.多少劑量才夠?
貪多嚼不爛,補充任何營養素都需考量身體可吸收率。根據醫界臨床觀察,葡萄糖胺(不論硫酸鹽類或鹽酸鹽類)一天的建議量是1500毫克,飯前15分鐘使用,吸收較好。有些研究顯示合併使用軟骨素有加乘效果,軟骨素一天的建議量則是1200毫克。

6.液體的比錠劑的好?
「不論液態或錠劑,效果一樣,」醫師或藥師不約而同表示,能否吸收是看分子結構大小,跟產品型態無關,更且,任何型態的食物進入胃內會被消化分解,下場一樣。
如果有吞嚥困難或不敢吞藥者,可選液態的產品,但「因為液態比較不好保存,且為增進服用時的口感,通常會添加防腐劑及矯味劑(蔗糖),」藥師梁雅富提醒。

7.慢性病患者挑選的原則?
鈉、鉀含量過高,對心臟與腎臟會造成負擔,建議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患者選低鈉的葡萄糖胺。即使選低鈉,仍要控制鹽分攝取,如果本來就吃很鹹,「就算選低鈉的葡萄糖胺,還是活在高鈉的環境中,」亞東醫院藥師許嘉芬提醒。

平常多自我監測,可以壓自己的腿觀察變化,鈉攝取過多容易腳水腫;高血壓患者最好天天量血壓;糖尿病患者則要注意血糖的變化。

退化性關節炎者如果同時在做化療,建議避免服用葡萄糖胺,因部份化療藥品與葡萄糖胺會產生交互作用,梁雅富藥師還提醒,葡萄糖胺也可能會影響可邁丁(Warfarin)的抗凝血作用,建議併用前諮詢醫師或藥師。

8.素食者可服用嗎?
蝦蟹殼粉是製造葡萄糖胺的原料,嚴格吃素的人最好避免。可多攝取膠質含量高的食物,像木耳、海帶、秋葵、山藥、納豆;至於豬皮、雞冠、蹄膀,膽固醇太高,不利健康。

經常被問該吃什麼,自承頗受困擾的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骨科醫師許家禎認為,應回到基本面,當膝關節發炎厲害,應該先阻斷發炎,先休息,然後適當運動。有些 人因為疼痛不敢動,關節反而容易攣縮,建議可做柔軟伸展操,或低衝擊性的有氧運動,例如健走。更重要的是控制體重,減少膝關節負擔。

看來,單純想靠一瓶葡萄糖胺解決關節問題,可能會讓你失望了。

護關節更有效的撇步
骨科醫師們建議,保養膝關節最好的方法是少蹲、少跪、少盤腿,以減少膝關節彎曲的動作,再加上選對運動,可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美國骨科醫學會指出,適度的有氧運動能強化關節力量與活動度,例如游泳、水中走路、散步、快走、騎腳踏車。

如果懶得外出運動,「在家訓練股四頭肌(大腿四頭肌)也是好選擇,」雙和醫院骨科病房主任邱彥碩熱切呼籲。

邱彥碩建議,隨時有空都可做,每天努力做滿150~200次,大約兩星期內會有初步成效,1~3個月內疼痛症狀可獲得改善。

臥姿訓練

平躺在床上,單腳伸直抬高,腳跟離床高度約30~40公分,腳底板儘量回勾、腳背朝向自己,這可讓大腿肌肉繃緊用力,維持5秒後放下,換另外一隻腳,重複做30次。

坐姿訓練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腰部貼著椅背,可減少腰部懸空產生的腰痠背痛;單腳伸直平抬,腳底板儘量回勾,腳背朝向自己,讓大腿肌肉(股四頭肌)繃緊用力,維持五秒後放下,換另一隻腳,重複做30~50次。

資深營養師 黃榮俊:“素食”會令我們的身體更健

資深營養師 黃榮俊:“素食”會令我們的身體更健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414&lang=zh-CN&id=39339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日本116歲超級人瑞 10個長壽祕訣】

【日本116歲超級人瑞 10個長壽祕訣】

文/盧慧馨

日本超級人瑞木村次郎右衛門在115歲時,曾經分享自己的長壽祕訣。他性格恬淡,無慾無求,隨緣樂天,時時感恩,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將快樂帶給周圍的人。

木村先生是京都府京丹後市人,1897年4月19日生,2013年6月12日卒,享年116歲又54天。他是史上第一位無爭議活到116歲的人瑞,入選金氏世界紀錄。

他生活在日本山清水秀的鄉下,當地有很多百歲老人。木村將自己的長壽歸功於以下10個生活習慣與信條。

一、每日鍛鍊身體

木村先生每天堅持鍛鍊身體,直到超過百歲。即便到了110歲高齡,由於腿太虛弱無法正常鍛鍊,他仍然每天躺在床上翹起腿,練習騎單車的動作。每天活動手腳,讓每塊肌肉都得到運動。

二、吃飯到八分飽

木村先生信守「少食長壽」的信條,吃飯非常有節制,從來不暴飲暴食。直到115歲,他的胃口還非常好,想吃什麼都可以吃。他從來不吃藥。

三、逆境中變堅強

木村堅信生活中的挫折、磨難或不幸,都是有益的經歷,可以幫助一個人變得更堅強,心智更成熟。不論遭遇多大的打擊,木村表示自己都會懷著忍耐與堅持的心態,他也告誡大家,不要被憂慮與悲傷耗盡,因為每次暴風雨之後,都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刻。

現代科學也證實,如果人在身處逆境時可以坦然面對,並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行正面思維,人會變得更堅強,在下次遭遇挫折時,就可以更好的應對。

四、每天看新聞

木村先生每天早餐後都會花2、3個小時看新聞,他還會看議會辯論。這樣與時俱進的興趣,讓他的頭腦非常靈活,不會有孤獨寂寞的感覺。

五、凡事不執著

木村先生性格恬淡,沒有特別喜歡的事物,也沒有特別不喜歡的事物,一切順其自然。對一切都心存感恩。他對事物懷著豁達的看法,內心充滿善意,無慾無求,敞開胸懷接受生活所給予的一切,每天過得豐富精采。

六、坦然面對逆境
木村先生的一生橫跨3個世紀,經歷4個王朝,他的妻子、2個孩子和1個孫子都比他早離世。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讓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生離死別。雖然人們通常需要有活下去的原因,為孩子、為家人,或為了某個人生目標,對於木村而言,這些都不是活著的原因。生活本身就是活著的原因,不特別要求什麼,一切都坦然面對。

七、親近大自然

木村先生出生在農家,他曾在郵局工作約40年,退休後一直幹農活,直到90高齡。甚至到100歲以後,他還每天除草,保持與大自然親近。新鮮的空氣,有益的鍛鍊,以及播種及收穫的喜悅,都是保持健康心態的良方。

八、常心存感激

木村先生對身邊每個人都真誠地心存感激,他說活得久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身邊每個人的力量。他對所有的家人、朋友、鄰居及訪客,都懷著謙恭感恩的心態。

九、要笑口常開

木村先生經常開懷大笑,充滿感染力的快樂,讓周圍的人也發自內心的開心。他表示,要每天高高興興地活著,有坦然面對逆境的心態,充滿幽默感。
現代醫學也發現,開懷大笑可以增強免疫力,鍛鍊相關肌肉,提升記憶力及創造力。很多百歲老人都是笑口常開的樂天派。

十、實現小目標

將大的目標化成一個個可以實現的小目標來減壓,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當下,不給自己製造大壓力。◇
圖文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tw/n90446

✿了解 腳再也不臭的秘密
http://goo.gl/LlvVE8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飲食6大招 保護媽媽的關節

飲食6大招 保護媽媽的關節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336&nid=4761

骨 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也被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疾病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DJD),是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肥胖、老化、性別(女性)及先天異常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的因子還包含了骨質密度和基因。

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病程,具有軟骨損傷及非對稱性的發炎反應,主要是因為關節過度使用所致。早期的發生是先開始僵硬,通常發生於起身或站立後,之後便進展成為疼痛階段。治療上除了依據美國類風濕性學院(ARC)指導方針、外科手術外,在營養治療處置上也有一些建議。

1.體重控制
體重過重會增加負重關節的負擔,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肥胖與傷害為骨關節炎最主要的2個危險因子。

當BMI(身體質量指數)增加,膝蓋骨關節炎的罹患率也會增加(Coggon et al, 2001),控制體重可以降低其負擔。一篇發表在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的期刊指出,55歲以上同時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的年長者在體重減少了10%後,疼痛顯著減少、膝關節的負擔降低、膝蓋功能變佳,且發炎情形減緩行動能力獲得 改善。

2.維生素B6
實驗數據顯示維生素B6的缺乏可能造成骨關節炎加速惡化。
【富含維生素B6食物】
Top1 麥片
Top2 開心果
Top3 腰果
Top4 土雞肉
Top5 瘦豬肉

3.葉酸及維生素B12
以葉酸及維生素B12補充劑來治療骨關節炎效果不錯,且花費較少也無副作用,研究隨機補充6400ug葉酸及20ug維生素B12治療發現可改善握力。

【富含葉酸食物】
Top1 毛豆
Top2 香菜
Top3 菠菜
Top4 韭菜
Top5 茼蒿

【富含B12食物】
Top1 蜆
Top2 蛤利
Top3 小魚乾
Top4 牡蠣
Top5 鯖魚

4.鈣質與維生素D
臨床上發現許多骨關節炎病患每日鈣質攝取不足,維生素D也偏低,較低的維生素D被發現與骨關節炎的進展相關,因此建議足夠的日曬(冬季每週至少曬3 次太陽、每次曬15~30分鐘左右)可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另外鈣質的補充也需足夠,推薦的鈣質來源為芥藍、芥菜、牛乳、傳統板豆腐。

可參考“8到88歲一生都要好骨力

5. 蘿蔔硫素(sulforaphane)
根據Arthritis and Rheumatism期刊的文獻老鼠實驗研究,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可能有助於延緩關節軟骨破壞的速度,蘿蔔硫素主要存在於十字花科食物,包含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青江菜等。

6.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建議平日飲食可加強攝取,在深海魚之建議來源有鯖魚及秋刀魚,一般食物依據含量高至低分別為奇亞籽、核桃及黃豆,若是烹調用油則建議亞麻仁油及芥花油。

別忘了還是要運動
於非症狀加劇期時可選擇不會造成關節損傷或惡化的運動方式,包含無負重的有氧運動(游泳)、關節活動度運動(ROM exercise,指關節活動時可達到的運最大弧度)及低強度的負重運動如慢走、騎腳踏車等皆被證實可減輕症狀、增加活動力以及減緩因骨關節炎所造成的持 續性傷害。

鎘大米

鎘大米

http://chanmeimai.com/wp/archives/2005

 



四月十七日下午,內地環保部發佈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此一調查,由環保部與國土部牽頭,從05年四月開始,歷時九年,甚至曾一度被環保 部以「國家秘密」為由而拒絕向公眾發放。報告出爐,我們知道了,所謂「國家秘密」,是在630萬平方公里內的調查土地中,有五分一耕地土壤污染超標,換言 之,國內出產的農產品,有大約五分之一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據報告,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等八種無機物。

出現超標,部分是因為某些地方土壤本身的數值偏高,另外,也與長期的礦山開採,金屬冶煉和排放工業廢水、廢渣有關。可惜部門暫時還未公布具體超標的 數值,但污染耕地範圍達到五分之一,已夠嚇人。土壤污染難以於一時三刻逆轉,試想,即使當下關掉所有排放工業廢水的工廠,土壤的超高金屬積聚其中,數值也 不會立刻下降。

報告顯示,最嚴重的污染物是鎘。去年有留意大陸新聞的人,該不會對此金屬感到陌生。去年五月下旬,廣東省藥監局抽檢發現120批次鎘大米,其中68 批次產自湖南。當時新聞一出,湖南大米即告滯銷,一時間東北大米風行全國。如果知道湖南省每年生產全國16%的大米,便知道湖南鬧出鎘大米,影響何其深 遠,而鎘大米之所以恐怖,是因為任何人,任何一日,幾乎都無可避免地吃幾口飯。可惜自媒體廣泛報導此現象後,整件事的調查已然石沉大海。這次調查公告,很 容易讓人聯想到,兩者有關連。

鎘是稻米的天敵,其對人類的影響,可追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富山縣,當時許多更年期婦女出現腰疼背疼膝關節疼,嚴重的患者,甚至因打個噴嚏便導 致骨折,由於患者長期臥床、日夜痛苦呻吟,此症因而被喚作痛痛病。後經流行病學調查與研究,發現「痛痛病」其實是慢性鎘中毒所致。當時泥土中的鎘來自採礦 業。

其實有關內地大米鎘超標的問題,過去十年間此起彼落,可惜當地官員,仍死雞撐飯蓋,像韶關市農業局副局長陳少夢,便曾豪言,說:「鎘超標大米不是毒大米,吃一兩年沒問題。」事實是,即使人類停止接觸,大部分的鎘還是寄存在人體。
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同樣也面對鎘超標的問題,該處專家發現,乾稻米較傾向攝取泥土中帶毒性的砷,而水稻則傾向吸收泥土中的鎘。解決方法包括改良品 種,令稻米在輸送養料時,過濾有毒物質;通過源頭減廢,減少工業廢料流入耕地;培育某些吸收毒素的植物,與稻米共生,像好些蕨類,便證實管用,當然,蕨類 在完成吸毒素的任務後,再沒用途,雖要棄置掉。據說,中國已有部門聯絡美國,想要購買有關蕨類。
至於消費者可以怎樣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市民多吃幾種穀粒,不是求營養均衡,而是教市民分散風險。國內有關部門也有此建議,雖然可笑,但可能也是消費者唯一可行的補救方法。
刊於明報周刊明周2373期 3.5.14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認識膠原蛋白

認識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可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兩種。
  • 真正的膠原蛋白的確於動物 (如魚、雞、牛、豬等) 所獨有,可保護關節、維持皮膚彈性及促進傷口癒合。
  • 植物性膠原蛋白,只能用作保濕之用。

吃進體內的膠原蛋白,會被消化系統完全分解成肽和胺基酸,才被身體吸收及利用。身體會按所需,於不同的部位合成膠原蛋白,來保護關節、維持皮膚彈性及促進傷口癒合。所以即使吃動物性的膠原蛋白,身體也不一定可把其再合成膠原蛋白,被身體利用,故還要視乎身體的狀態。

其實膠原蛋白只是體內其中一種的蛋白質,只要攝取到足夠的完全蛋白質,身體便有充足的必需胺基酸,來合成膠原蛋白。

故不一定需要吃動物性的膠原蛋白,才可達致其功效。


要身體有效率地合成膠原蛋白,還需要注意攝取到足夠的鈣、鐵和維生素C。

把植物性食物配搭成完全蛋白質
    1) 五穀 + 豆類 或
    2) 種籽/堅果 + 豆類


    例子:
    糙米 配 黑豆
    豆漿 配 杏仁


鄭浩光
中國三級公共營養師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正確的生活態度 才是治病根本

正確的生活態度 才是治病根本

http://cnews.buddhistdoor.com/cht/news/d/45888

每當年輕的醫學生問我,三十多年的行醫生涯裡最重要的心得是什麼?我總會回答:「我開始知道『說病人聽得懂的話』有多麼重要。」醫病關係向來不平等,我們必須重新改善醫病關係,認清病人是人、醫生也是人,以建立正確的醫療觀念──醫師不止治病,根本是要治人。
 
       萬病起源於貪嗔痴,只要控制自己的心念,配合正確的飲食,加上樂觀的態度,才是治病的最關鍵因素,透過身、心、靈的全面提升,所有疾病都能不藥而癒。現 今物質生活富裕,為了求生存、競爭壓力大,加上貪嗔痴的念頭,很多人得了文明病,很多慢性病或癌症,往往都是因為貪嗔痴而起,洛桑醫師舉例,為什麼有人會 得糖尿病?
 
       因為「貪心」想要吃更多;三高族則是因為有「嗔心」,常常愛發脾氣;而常常生病的人是因為「痴心」,不管食物好壞,愚笨的通通吃下肚,所以洛桑醫師說,現代人生病不能只看病,而是要追根究柢,平衡「身心靈」的安頓,才不會生病。
 
       自然療癒的方法,發展出治癒慢性病及癌症的身心靈醫學。」他說,醫師的使命並不是只醫病,同時要「醫人」及「醫心」,他想要透過飲食、生活及想法的改善,全面提升病患的免疫力,當身心靈富足,免疫力自然就能提高,當免疫力提升,患病的機率自然就會低。
 
       戰國時代有位名醫扁鵲,醫術精湛聞名於世,許多人慕名求醫,不過扁鵲總說:「我的醫術和我哥哥相比,根本不算什麼!我大哥治病,治於病還未成形時;我二哥治病,治於病還細如毫髮時;而我卻必須以針刺病人血脈,拿有毒藥物給病人服用,用刀子剖開病人皮膚肌肉。
 
       我的哥哥雖然籍籍無名,卻能及早診斷出身體的警兆,使人不患病;我勞心費神才能幫助一個重症病人痊癒,我哥哥卻是讓千百人瞭解自己的身體,而能預防大病發生,所以像我哥哥那樣的醫者,才是真正的上醫呀!」
 
       健康應該是輕鬆自然就能獲得的,大家都希望只要愉快地活動四肢,高興地吃著養生粥點,身體就可以健康平衡。那些需要長期吃一堆感覺負擔很重、可能有很多 副作用的藥物,甚至是以減少身體自然功能,或把身體正常運作模式切割壓抑成殘缺不全的方式來爭取健康,永遠不是理想的手段。
 
       自從行醫以來,我就一直想推廣「預防醫學」。我所指的「預防醫學」,並不是那種到醫院花大把的錢,用許多令人望而生畏的高科技儀器做一大堆掃瞄、抽血、 驗尿等檢驗,找出一長串看不懂的數據後,再讓醫生從中去找尋身體可能有的疾病,彷彿這麼做就能確保健康,完全把自己身體健康的權責交在他人手中的那種醫 學。我想推廣的「預防醫學」,是找尋「身心靈的整體健康」,希望喚起每個人生理、心理與生俱來的自我療癒與照護能力,達到身心平衡、遠離疾病、利人利己、 健康喜悅,進而活出強大生命力的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習慣。
 
本文出自方舟文化《百病起於寒》

你可以不飲牛奶, 牛奶、奶粉真的有益麼?-梁淑芳醫生

你可以不飲牛奶, 牛奶、奶粉真的有益麼?-梁淑芳醫生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152042567632312/

缺鈣有五個原因:
 1) 吃糖、蛋白質  肉食等酸性食物過多,使體質變酸, 因而從骨中抽鈣而平衡人體酸鹼度
2) 吸收蛋白質過多,影響鈣的吸收及保存、
3) 缺乏運動,特別是負重運動 ( 如舉重 ),因骨骼受壓時,受刺激便會增強骨質密度
4) 缺乏吸收從食物而來的鈣質、
5) 其它不良飲食習慣,如吸煙等。
1) 牛奶的所謂營養:牛奶對犢牛是完美的營養食物,正如母乳對嬰兒是最佳的營養食物一樣,但牛奶卻不是嬰兒的營養食物,因母乳的營養遠遠超過牛奶。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前六個月應完全吃母乳,之後添加適當的固體食物,同時繼續哺餵母乳,至少到兩歲以上。」

讓我們看看當缺乏母乳的害處:
1) 嬰兒猝死綜合徵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多兩至四倍;
2) 於頭三個月內發生肺炎的機會多 60 倍;
3) 於頭一年內需入院的機會多 10 倍;
4) 智商 IQ 會減少;
5) 行為和言語障礙;
6) 於年輕時期患上感染、哮喘、溼疹、糖尿 I 病 型、血癌和淋巴癌的機會大大增加;
7) 於年老時期有更大患上心臟病、肥胖、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 MS、食物敏感、結腸炎等的機會。
大家都以為牛奶和肉類的營養比蔬菜好,看看以下列表每 500 卡路裏食物當中的營養成份 from The China Study by Dr. T. Colin Campbell 

營養成分 植物類食物 ( 包括蕃茄、菠菜、青豆、豌豆和馬鈴薯)   動物類食物 ( 包括全脂牛奶、牛肉、豬肉及雞肉 ) 
蛋白質                                               33g                                                              34g 
胡蘿蔔素                                    29,919mg                                                            17m
纖維素                                            31g                                                                   –
維他命                                       C 293mg                                                               4m
葉酸                                              1,168mg                                                          19m
維他命 E                                            11mg                                                           0.5m
鈣                                                    545mg                                                          252 
鎂                                                  548mg                                                              51m
鐵質                                                20mg                                                                2m
膽固醇                                           137mg                                                              137m
脂肪                                               4g                                                                    36g 
以 營養來說,原來必吃的是植物類食物而非牛奶,大㠗過于高估牛奶的好處了。值得注視是,香港嬰幼兒的蛋白質攝取量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准高出二至四倍,香 港七歲兒童血清膽固醇含量位列世界第二位。Dr. Campbell 指出,牛奶中的酪蛋白,比飽和脂肪更易提升血清膽固醇。

1.1)   牛奶的蛋白質:為 了配合每種動物的營養需求,每一種動物的乳汁成份都不同,小牛其骨骼及身體重量的急速發育,每個月增加一倍(出生後前三個月均如此),故需要大量蛋白質。 相反人類嬰兒卻需要六個月時間,體重才會增加為出生時的一倍,小牛的生長速度比人類快得多,所以牛奶中的鈣及蛋白質比人奶分別高出四及三倍多,難怪喝牛奶 長得那麼快!牛奶的蛋白質比母乳多三倍,對嬰兒來說無法完全消化,在胃內凝固成為又大又硬的(酪塊乳結石或乳團塊阻塞症 )。

在 哈佛大學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arvard University 的兩名教授 Dr. Walter Willett 及 Dr. Edward Giovannucci 不約而同的說:牛奶確會令孩子長得更高,不過長得愈高,成年後患癌及有骨折的機會亦愈大! 

1.2) 牛奶的鈣與其他礦物質:大 部份的市民都認為喝奶的主要原因是爲了攝取鈣,但牛奶的鈣含量為母乳的四倍左右,而磷含量為母乳的五到六倍,對嬰兒而言,牛奶對未完全成熟的腎臟負荷太 大。牛奶的鈣、磷比例為 1.2:1,和母乳鈣、磷的比例 2:1,兩者比較下,牛奶的磷含量太高。鈣和磷的吸收互成反比,牛奶中的磷特別高,反而阻止鈣的吸收。

母乳與牛奶的礦物質含量:營養 Nutrient 母乳 Human mg/100 Cal 牛奶 Cow mg/100 Cal 
鈣 Calcium                                        45                                        194 
磷 Phosphorus                                  18                                         152 
鈉 Sodium                                        23                                           80 
鉀 Potassium                                    72                                          246 
牛 奶及奶粉經各種化學處理後,鈣轉化為難以吸收的物質,不但不補鈣,反而引至骨刺、腎石等毛病。 美國研究飲食與疾病權威醫生之一 Dr John McDougall,歷經多年的研究調查,世界上沒有乳製品之人,未曾面臨骨質疏鬆的問題,如亞洲及非洲,相反骨質疏鬆症最常見之國家為美國、英國、瑞 典、芬蘭,他們也正是乳類製品消耗最多量的國家。在美國受到骨質疏鬆症侵害者,大約有一億五千萬至二億人口,然而美國人民的乳製品消耗 也是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人一年的平均消耗量約為三百磅
資料來源:Calcium Trends, Journal of Nutrition 

愛斯基摩人因為地理環境的關系,肉成為他們主要的食糧,他們的飲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 250mg~400mg 和鈣質 2,000mg>,但他們的骨質疏鬆症發生率卻是世界之冠。

非 洲「斑圖 Bantu」婦 ,女 她們的日用飲食裡從來沒有飲用牛 ,奶 她們鈣質的來源取自蔬菜,吸收量不及西方社會婦女的一半,約只有 250 至 400 mg。而斑圖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十個子女,每個孩子都是親自哺乳十個月,她們於鈣質流出高及低鈣質攝取的情況下都沒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

Dr Walter Willett, Chair,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於美國用 12 年時間跟 8 進 萬名年齡從 30至55 歲的女 ,士 最後發現沒有證據顯示高牛奶攝取量可減少患上骨質疏鬆症。他的著作『Eat, Drink, and BeHealthy』當中列出五大從乳制品中攝取鈣質的壞處,他建議從植物如西蘭花、豆腐、芝麻等來吸收鈣質更安全更有效。

於 2000 9 年 月,兩名研究員對 57 份奶類產品跟骨質健康的研究報告,他們最後發現研究中 71%都顯示奶類產品不能增強骨 ,質 反之其中 21%的研究顯示奶類產品更會損壞骨質,他們的研究分析公報於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內。

Dr Campbell 表示牛奶不但不能補充鈣質, 相反使鈣質流 。失 吸收牛奶中的酪蛋白 ,後 會使身體變成酸 ,性為了中和這些酸性的傷害,便從骨骼裡抽出鈣質,因鈣是體內其中最好用作中和酸性體液的礦物質,這樣,骨質疏鬆的問題便會更嚴重,真的得不償失。

吃的不會全吸收:事 實上,很多人忽略吃進肚子裏的 ,鈣 並非全被身體所吸收。根據美國 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Medicine 營養總監 Amy Lanou 指出,美國兩名研究人員 C M Weaver 及 R Heaney , 發現 牛奶的鈣只有 30%為身體所吸收,但深綠色蔬菜則可達 60%。

每日需要多少鈣才夠?醫學上仍未有定 :論不但未有定論,而且不同建議量相差還大得很呢!那爲何香港選擇跟隨美國的標准呢?莫非多攝取點鈣會更保險?過量吸鈣並非好事,除了增加患上癌症的機會,
另外還會導致腎結石,並阻礙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

各機構建議的鈣質攝取量 Variation in Calcium Intakes and Recommendation
機構 Institute                                                                                   建議攝取量
基於研究後的最低要求 Minimum Requirement Based on Research         150-200 mg 
於未發展國家的鈣質吸收量 Calcium Intake for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300-500 mg 
美國人平均的鈣質吸收 Calcium Intake for Average American                  500-600 mg 
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commendation           400-500 mg 
美國食物和營養委員會 USA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1000- 1300 mg 
國家健康機構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000-1500 mg 
1.3) 糖類:牛 奶中的糖類大部分是乳糖,母乳中的乳糖含量比牛奶多 50%以上,在嬰兒期皆可由胃腸分泌的乳糖酵素來分解,為身體提供能量。牛奶的乳糖在嬰兒小腸內已被完全吸收,而母乳的乳糖有部分可達大腸,再被細菌發酵 造成酸的環境,有助於「比菲德氏 Lactobacillus Bifidus」桿菌的生長,可抑制致病性細菌的生長,刺激腸內蠕動而不易便秘,減少肛門周圍皮膚炎,抑制腐敗性細菌繁殖而不易腹瀉。

乳糖酵素的消失 Lactase大 約到二歲以後,分解「乳糖 Lactose」的「乳糖酵素 Lactase」和分解「酪蛋白 Casein」的「凝乳酵素Chymosin」開始慢慢減少至消失,通知我們不要再吃奶了,腸道內缺乏了乳糖酵素來分解乳糖,無法使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 乳糖,於是堆積在腸道中引起發酵,而產生腹漲、腹痛、腹瀉的情形,這便是『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所以餵食牛奶幼童的大便細菌較多,而餵食母乳幼童的大便,則腐敗性細菌較少。這是大自然的生理調節作用,難道科學家比上天更聰 明?如果乳糖不耐受症引致肚瀉的話,就會把吃進去的營養都排出來,可謂得不償失!

1.4) 脂肪:牛 奶的「飽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s」和「不飽和脂肪酸 Unsaturated Fatty Acids」比率約 2:1,而母乳二者比例相約。由於牛奶中因含較多「長鏈飽和脂肪酸」,在腸胃道易與鈣結合產生「皂化 Saponification」,不易吸收,而母乳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消化吸收較易。
而吃母乳的嬰兒在腦及視網膜含有很多的 DHA,對視力及腦力遠勝於吃牛奶者。每杯全脂牛奶中含有 8 克脂肪,佔多數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會刺激血脂上
升。
2) 牛奶、奶粉的問題:2.1) 營養變質:
法 國著名細菌學家巴斯德所創立的「巴斯德消毒法 Pasteurization」方法,使牛奶由生奶變成熟奶,加熱後牛奶或乳酪的酵素被破壞,蛋白質及脂肪的結構成分變成不穩定物質,其它維他命、礦物質 也大多數被摧毀殆盡,又加熱後蛋白質會凝固(凝乳)形成堅硬的酪蛋白,且有益腸道的乳酸菌也遭到破壞。最後,牛奶變成難以消化、引致過敏、對人類有害無益 的東西。還有巴斯德消毒法不能清除牛奶中所含有的農藥、化學物、添加劑、荷爾蒙、抗生素等。在動物實驗中,將牛奶加熱消毒後再餵養小牛,牠們都活不長或是 經過數代後生育力會減退。連小牛喝了這些加工後的化學牛奶都活不好,為什麼人類喝了後會健康?
2.2) 過敏 Allergy食物過敏是身體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通常是由含蛋白質的食物引起,包括牛奶、蛋、小麥、甲殼類、果仁、豆類等,其中牛奶佔重要因素。不喝牛奶是預防小兒過敏性疾病的重要關鍵,包括從懷孕開始。

2.3) 強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這 種嚴重的病患影響人的脊椎,令該部分的骨骼結連起來,也會導致脊椎附近的肌肉及關節硬化。於醫學實驗中,25 名患者完全戒除一切牛奶食品六星期之後,其中 13 人病情大有起色,疼痛減少,硬化情況減輕,關節及脊椎問題減少,而且無需再多吃「非類固醇的抗炎藥 NSAIDs」。

2.4) 糖尿病 Diabetes醫學報 The Lancet 刊登了羅馬大學 Roman University 與倫敦聖巴塞洛繆醫院 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的專家廣泛的調查顯示,嬰兒幾個月大之時喝牛乳,長大後患上糖尿病者機會比平均高出一倍半。

意 大利和英國的醫學專家檢查了 47 個剛患上依賴胰島素式的 病人,把他們跟 36 個健康正常人士作比較,結果發現那群病人之中,有一半 24 人體內有「β 酪蛋白 Beta Casein」,那群健康的人之中,只有一個體內發現有這種物質。兩組所有人的其他抗病原水平則並無分別。據專家的估計,牛奶內所含有的 β 酪蛋白進入人體之後,會引起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體內某些抗原進一步產生作用,造成敏感的反應。這次實驗的發現,令西方醫學界更肯定牛奶如何導致糖尿病。

2.5) 多發性硬化症 MS英國《最初保健研究》學報也刊登了一篇論文,報告該中心多年研究結果,證實兒童幼年時喝牛奶,長大後患上多發性硬化症機會大增。該文引述美國另一次研究的結果,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若每日進食飽和性脂肪酸減至 15 克以下,該病不會復發。

2.6) 體虛的人:牛奶的陰性使體質趨於虛冷,
對於體質較虛冷的人而言絕對是負面的。

2.7) 心臟病:
牛 奶的均質化 Homogenization 會破壞牛奶中的脂肪球,大量釋出「黃嘌呤氧化酵素 Xanthine Oxydase:XO」,它能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使血管壁破壞及腐蝕,進而使血管壁失去平滑性,並進一步積聚纖維蛋白、血小板、崩解血球等,引起血管 壁瘢痕及血管硬化,而導致心臟病。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 Lancet》報道,英國兒童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1990 年調查了 216 名早產兒,其中一些嬰兒實行的是母乳餵養,其餘則是嬰兒配方奶粉餵養。14 年後,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血樣檢測,以尋找一些有關心臟病的「患病指標」,包括膽固醇和其他一些相關蛋白質的水準。檢驗結果發現,經過母乳餵養的孩子與喝 配方奶粉長大的孩子之間的差異很大。曾接受母乳餵養的兒童,這些指標的水準都較低,其中膽固醇水準要比曾用奶粉餵養的孩子低 14%,這正是動脈硬化症等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較低的表現。
2.8) 導致癌症:20 年前,美國 Cornell University、英國 Oxford University 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於中國 60 多個地方進行三次大規模的研究『China-Oxford-Cornell Diet and Health Project』,以探討生活習慣和疾病死亡率的關系,以蔬菜為主,低動物蛋白的飲食可大大減輕患上癌症的機會。這次研究的發起人 Dr. T. Colin Campbell 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去研究,用老鼠作實驗中發現奶類中的酪蛋白好像癌症開關鍵一樣,有著使肝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睡眠 Turn Off』或『生長 Turn On』的作用,而進食植物蛋白如黃豆則沒有產生這種效應,他發現牛奶中酪蛋白會增加腫瘤的生長,相反,植物蛋白卻可減少腫瘤的生長。 飼養家畜的農作物絕大部份都很多的致癌物質農業化合物如殺蟲劑、除草劑等,包括已被禁用的 DDT,仍然使用的「六氯苯 Hexachlorobenzene: HCB」、克氯丹 Chlordane、飛佈達 Heptachlor、林丹 Lindane 等。而家畜所含的各種致癌物質,同樣間存在於奶類產品中如牛奶、奶粉、牛油、乳酪等。1990 年 FDA 發現約46%的牛奶含致癌藥「磺胺劑 Sulfamethazine」。

美國醫生 Dr Samuel Epstein 表示,政府應該重視乳牛施打生長激素 rBGH (recombinant Bovine Growth Hormone) 的問題,根據他的研究,這種牛奶會含有一種 IGF-1 的生長激素,是致癌症的禍首。正常的牛奶中並不會有很高的 natural growth factor IGF-1,但是如果乳牛施打生長激素,可能會讓 IGF-1 在牛奶中比正常牛奶高 40 倍。實驗室中如果將 IGF-1 加到正常細胞,正常細胞很容易癌化,而乳癌患者的 IGF-1 通常也很高。他發現過量的 IGF-1 過導致乳腺癌、腸癌和前列腺癌,但美國 FDA 卻仍然聲稱 rBGH 是安全的,奇怪?錢作怪!

此外,吸收過多的蛋白質會引至身體很多毛病,會形成異常蛋白質,促成腫瘤,更被癌細胞所吸收而自我作更大的擴張。

前列腺癌:哈 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 Dr. Walter Willet 指出,根據 9 個不同研究所得,在不同飲食因素當中,大 飲量奶或進食乳制品,與前列腺癌的關系最密切。其中最大的一個研究發現,每天喝 2 或以上杯牛奶的男性,患上前列腺癌的機會比不喝牛奶的差不多高 2 倍!

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 Dr. Edward Giovannucci 的研究也發現,牛奶攝取量愈高的國家,患上前列腺癌的比率就愈高,指出這很可能與牛奶裏的過量鈣質有關,他們兩夫婦都決定不給他們的兒女喝牛奶。

子宮癌:十多年前,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已提出半乳糖 ( Galactose:乳糖被消化時産生的糖 ) 份 水平高,會破壞卵巢,有機會造成卵巢癌。其它如鏈球菌喉炎、扁桃腺炎、慢性鼻竇炎、中耳炎、潰瘍性大腸炎、粉刺等許多和炎症及過敏有關的病患,皆不宜飲用牛奶及其製品。

2.9) 牛奶的其它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
的一些數據:
二氧化碳:牲畜比汽車排放多 18%;
一氧化二氮:人類活動(包括飼養牲畜)釋放的一氧化二氮 5%來自牲畜,而一氧化二氮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296 倍;
甲烷:人類活動産生的甲烷(俗稱「沼氣」),37%來自反芻牲畜的消化道,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23 的 倍;
氨(阿摩尼亞):人類活動産生的氨,有 64%來自牲畜,氨是導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畜爭地:地球土地面積的 30%被牲畜飼養業佔用。在全球可耕地中,33%被用於種植牲畜飼料作物;
水土污染:牲畜飲水及飼料種植灌溉,加劇了全球水資源的緊張。牲畜糞更是水土污染的主要源頭!另外化學及高營養飼料、農藥抗生素使用等更進一步造成污染。
現在很多人提倡環保,要健康,其實少吃點動物類和奶類食物,對己對世界都有極大好處。

Dr. T. Colin Campbell 最後的總結:Why we would want to eat the food we should not be eating, waste the land we should not be wasting & cau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 should not have? 你有同感嗎?

醫學博士梁淑芳兒科醫生說:停止喝牛奶後,對皮膚過敏如濕疹、肚痛、鼻敏感、偏食等的情況都一定能改善,她強調從其它食物中能吸收到比牛奶更好的營養。

3) 母乳的好處:
科技進步,但經許多科學家精心努力及鉅資的研究,
都無法製造出真正和母乳相同的嬰兒食品:
1) 餵母乳對嬰兒的好處母乳是人類最自然、最合於生理需要的嬰兒食物、
2) 母乳新鮮、溫度不變又適中、
3) 可降低嬰兒的過敏症狀,如濕疹、蕁麻疹、氣喘、過敏性鼻炎等、4) 嬰兒得感冒、腹瀉、便秘、皮膚病等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比餵牛奶的嬰兒低,因為母乳含各種抗體,可
增加抵抗力,這對愈小的嬰兒尤其重要、
5) 母乳乾淨無菌,容易消化,較少有脹氣感或不適、
6) 餵母乳的嬰兒不易發生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多的情形、
7) 吸吮母乳可增加口腔運動,使嬰兒牙齦強壯及臉型完美,且可增強耐心、
8) 能滿足吸吮的本能,促進心理平衡、
9) 在母親懷抱中,得到溫暖與滿足,可增加成長後對人類的互信和互 。愛

4) 牛奶及奶粉的替代品:
1) 嬰兒約到二歲後斷乳或成年婦女可多食深綠色的菜,緊 「記 缺乏 ,鈣 因為少吃深綠色的菜」,菜含豐富的鈣質,此外,芝麻、黃豆、
黑豆、杏仁、巴西果仁等也含豐富的鈣質,食物是一切 養營 最好的來源。
2) 山羊奶粉的營養結構比較近似人 ,奶 是不錯的選擇,正如聖經所 :說 「並有母山羊奶夠你 ,吃 也夠你的家眷吃,且殼養你的婢 。」 女 箴 :言 27: 27。
此外 有機燕麥植物奶粉含豐富的水溶性纖維、有機豆奶含豐富的營養、
有機杏仁奶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小心每天不適吸收太多的蛋白質。

最後,這世界永遠都 :是 金錢第一,健康第二。真健康與假健康,自己慢慢去分析吧!

參考資料 ( 可參考本人網站內文 ) 
你可以不飲牛奶:醫學博士梁淑芳兒科醫生,http://talks.hknewage.com/GT20060225/

牛奶有無益?鏗鏘集 http://www.rthk.org.hk/asx/rthk/tv/hkcc/20070409.asx 

The China Study by Dr. T. Colin Campbell http://www.thechinastudy.com

The Truth about Milk by Dr. William A Ellis, 

Milk: The Deadly Poison by Robert Cohen,

Don't Drink Your Milk!: New Frightening Medical Facts About the World's Most Overrated Nutrient by Frank A. Oski,

What is In Your Milk? by Samuel S. Epstein, M.D. An Explosion of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Cover-Up on the DANGERS of

th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rBGH) Milk You are Drinking http://www.healthy-communications.com/epstein'smilkbook.html

Prisoned Chickens Poisoned Eggs: An Inside Look at the Modern Poultry Industry by Karen Davis,Not Milk: http://www.notmilk.com/

Dr John McDougall: http://www.drmcdougall.com/ 

Dr. Joseph Mercola: www.Mercola.com 
注意:純粹作資料參考。3-4-08http://health4u.hk 

資料:
http://omnithanks.blogspot.hk/2011_04_01_archive.html